高则诚立志元曲创作
高则诚,名明,号则诚,又号菜根道人,瑞安市南滨街道柏树村人,元末明初著名的戏曲作家。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弘扬瑞安的优秀文化传统,瑞安市成立了高则诚研究会,并在高则诚的故乡——瑞安市南滨街道柏树村,修建了一座高则诚纪念堂。
高则诚立志元曲创作
高则诚从小就受到父母和外祖父的影响,深谙南宋灭亡的痛史,同情广大人民的痛苦。元朝建立以后,高则诚考中进士,断断续续做了十来年的元朝官吏。由于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生性耿直,刚正不阿,经常与上司意见不和,故常常辞官隐退,任职时间都不长。在他任官期间,经常为人民着想,替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后来他离开官场,隐居田园,开始立志于戏曲创作,写了很多剧本,其中尤以《琵琶记》最为著名,明朝中叶以来,这个剧本被推崇为“南戏之祖”。
传说他每写一个剧本,都要千锤百炼,精心琢磨,为了使戏合乎规律,便于演唱,他边写边唱,边唱边改,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一句话一句话地修改。写曲子时,右手拍着几案,左脚踏着地板打拍子,反复吟唱,发现不合声律而拗口的地方,就停下来修改,反复多次,直到满意为止。日子久了,口干舌燥,不断吐白沫,声音也嘶哑了。朋友们劝他:“何必自苦到这种程度呢?”高则诚回答:“干什么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写出词曲优美、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的剧本,超越前人,不苦怎么行呢?”
果然,大约花了三年的时间,他的《琵琶记》终于问世了。《琵琶记》上演以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元末的剧坛上成为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六百多年来一直流传不衰,影响深远。当《琵琶记》最后完成时,人们看他用过的几案,手拍的地方,竟有一寸多深的指痕,脚踏拍节的地方,地板都被踩穿了,出现了一个大窟窿。而他创作出的人物形象,直到明清,仍然富有生命力,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妙语点睛
高则诚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一生勤勤恳恳,严肃认真,勇于探索,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分不开的。
▶警世良言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