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由负米敬父母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之野人,即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据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尸子》说)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仲由负米敬父母
仲由,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对其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其为人果烈刚直,有勇力多才艺,事亲至孝。18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受到孔子赏识,然欲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相诱给仲由讲了道理使其信服,收其为弟子。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人们尊称他为“孔圣人“。相传孔子弟子有近3000人,在孔门四科里,孔夫子最重视的就是“德行”。在孔子门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非常孝顺父母的。仲由百里负米的孝行也垂范于后世,成了千古美谈。
仲由比孔子小九岁,比孔子早一年去世。仲由自幼家贫,缺衣少食,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父母心疼儿子,宁可自己挨饿,也要让仲由吃饱。仲由则很懂事,非常孝顺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每次吃饭,他吃一点儿就会假装说:“我吃饱了,请二老慢吃。”其实他是想把仅有的食物留给父母吃!
家里没有米,仲由眼看老人饿得前心贴后背,面容憔悴,痛苦不堪。他鼓起勇气到百里以外的一家亲戚那里借了一斗小米,半袋面粉,以解燃眉之急。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家里距离又比较远,亲戚让他留宿一晚,但是仲由二话没说,背起小米和面粉,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连夜就朝家跑,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然后继续赶路。一天一夜,他来去赶了200多里路,为父母背回了救命的一斗小米和半袋面粉。待踏进自家门槛时,他浑身发软,一下子瘫坐在地上,但是正因为有了那点儿小米和面粉,仲由的父母在当时的灾荒里得救了,仲由的孝行也传遍了神州大地。
孔子很快听说了这件事,他对仲由的品行大加赞扬。他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仲由不辞劳苦,为亲负米,表明他是个大孝子。接纳这样的人为弟子,值得!就这样,仲由成为孔子弟子中的一员。仲由终于如愿以偿,他师从孔子,虚心好学,不仅学业大有长进,品行也更得到大家的赞扬。
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儿,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不久,他的父母去世,他十分悲痛,许多天滴水不沾,粒米未进。在妥善安葬了老人以后,他无牵无挂,一心一意跟着老师学习,周游列国,闯荡世界。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对他很是礼遇,俸禄非常优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过着富足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哀伤父母早早过世。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过这样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往返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仲由不仅是一个孝子,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敬重老师的人,但他个性刚猛,比较急躁,所以孔子给他以特别的教诲。有一次仲由将要出使他国,向孔子辞行,孔子就以五种禁诫之事赠予他,为政时要注意:不强不达、不忠无亲、不恭失礼、不信无复、不劳无功,希望他能好好地以五种禁诫来警示自己。
仲由后来当了鲁国季孙氏的宰(家臣),继为卫国大夫孔悝的宰,死于奴隶主贵族的内讧中。这也应验了孔子曾经的预言:“仲由好勇,难得以寿终。”
孔子说过:“我的学生中,即使穿着破旧衣服,也敢与达官权贵比肩并立,而不感到自卑和羞耻的,只有仲由。”他还赞扬仲由说:“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仲由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耿直好勇、重朋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
为了纪念仲由,仲由故里的村名因此而来。至今泗水县境内还有仲子街和仲庙遗址。
▶妙语点睛
有诗颂曰: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所以,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地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警世良言
永言孝思,思孝惟则。 ——《孟子》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 ——清·王永彬
诗书立业,孝悌做人。 ——清·王永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