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闵损芦衣受鞭打

闵损芦衣受鞭打

时间:2023-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闵损芦衣受鞭打闵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后人评为“二十四孝”之一,有“单衣顺母”、“鞭打芦花”的故事传唱至今。闵损芦衣受鞭打闵损,比孔子小15岁。,闵损尤为突出。闵损自幼丧母,从未享受过母爱。看得出,闵损是真的想让父母把后娘留下来,他不想让两个弟弟再一次遭受自己苦难的命运,不想让父亲为了自己再一次毁了自己的家庭。他把妻子叫到当面,让他给闵损道歉,并告诫她

闵损芦衣受鞭打

闵损(前536—前487),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今山东一带)人,孔子弟子,后人评为“二十四孝”之一,有“单衣顺母”、“鞭打芦花”的故事传唱至今。

闵损芦衣受鞭打

闵损,比孔子小15岁。“史圣”司马迁在为孔子弟子立传时指出,孔子的弟子都是“异能之士”。,闵损尤为突出。作为孔门重要弟子,闵损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孔子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观念,同时,由于独特的生活经历与社会地位,使他在实践孔子思想学说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富有特点的思想、行为方式:第一,孝行超群。在孔子门生中,问孝和孝行突出的大有人在,但赢得孔子称赞的,却只有闵损一人。

他出世不久,母亲得病亡故,他便成了有父无母的孩子。父亲含辛茹苦,既当爹又当娘,盼着他快点长大。但是时间久了,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经人说合,他的父亲又娶了个妻子,闵损从此又有了个后娘。

闵损自幼丧母,从未享受过母爱。后娘嫁进来之后,他每天乐颠颠地喊着:“娘!娘!”那充满稚气的童声,又脆又甜。然而他的后娘好像并不喜欢他,经常瞪着眼睛板着脸,让他闭嘴,说他烦人,每当这时,闵损总是立即住口,静静站立,心想:都是我不好,老惹娘生气。可是过不了一会儿,他又追着后娘,“娘!娘!”地叫个不停。到底还是一个孩子,心里没有很多想法。

一年以后,后娘生了一个儿子。闵损很喜欢小弟弟,谁知后娘不许闵损碰他:“碰他就砍断你的手!”吓得闵损赶忙缩回双手,睁着一对惶恐的眼睛,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又过了一年以后,后娘又生了个儿子。还跟以前一样,后娘严词厉色,不准闵损碰她的心肝宝贝,甚至不准他靠近,吓得闵损只能远远地看着小弟弟,自己傻呵呵的乐,心里却从不怨恨后娘。

转眼几年过去了,闵损和两个弟弟都十几岁了。闵损渐渐懂事,知道后娘偏心,疼爱她亲生的儿子,对自己则不理不睬。但他还是不忌恨她,他认为亲娘后娘都是娘,后娘每天给父亲做饭、洗衣、还照看弟弟,她也很辛苦,他认为有娘就很幸福,不论是亲娘还是后娘,真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好孩子。

闵损每天清晨,都必到父母跟前请安;跟母亲说话,必先亲热地叫一声“娘”;大小事情,他都禀明父母,从不自作主张;对于弟弟,更是疼爱有加,处处谦让,好吃、好喝、好穿全都让给他们,从不叫他们吃亏。

但是这个家庭对于闵损却很不公平,闵损的父亲忠厚老实,每天干活,不知道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闵损本人性格又很内向,也很善良,从不挑三拣四。他的两个弟弟纯真无邪,童心未泯,还不完全明白事理。唯独他的后娘不存善念,在三个儿子中间分亲论疏,甚至表现出凶狠的恶性,做出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

有一年冬天,特别寒冷。闵损的后娘给三个儿子每人缝制了一件棉衣,特别好看,他们都特别喜欢。但却不知为什么,闵损穿了棉衣以后,就跟没穿衣服似的,冷风直往身上钻,冻得他浑身发抖,每天都哆哆嗦嗦,回家以后身上又红又紫,冻得发痒,很久都暖和不起来。而他的两个弟弟穿了棉衣,小手小脚暖暖和和,从没感到冷。他觉得很奇怪,于是好奇的试着摸了弟弟的棉衣,里边的棉花软绵绵的,很厚很厚;再摸摸自己的棉衣,发现里边装的不是棉花,好像是别的什么东西,他偷着拆开了一个角,当时,眼泪“唰”地流了下来。原来狠心的后娘给自己棉衣里装的是芦花,此时的闵损,心里凉透了,他开始想念自己的娘,他想,如果自己的亲娘在的话,一定也会给自己做暖和的棉衣,但就是这样想过之后,他还是不怨恨后娘!

此时的闵损深深地感到自己孤单无助,他真想放开喉咙,大哭一场。可是他是一个心肠太软、太好的孩子,他害怕这事让父亲知道。要是父亲知道了,同后娘吵起来,不但家丑外扬,或许还会导致家庭矛盾,那后娘不但没有脸面见人,还有可能会被赶出家门,所以,他强忍眼泪,一声不吭,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冻得受不住了,就拼命干活,推磨、劈柴、担水,通过劳动来御寒。这样懂事的孩子本不该受到这样的待遇,这样懂事的闵损应该有一件温暖的棉衣,有一个疼他的娘,有一个温馨的家!

这样过了很多个寒冷的日日夜夜,有一天夜里,北风呼号,大雪纷飞。外面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穿着厚棉衣都冻得直发抖,可想而知,闵损该是什么样,这时,闵损的父亲起来,让他快套马车,拉一车柴到集市,准能卖个好价钱。闵损强挺着站起来,冻得直打哆嗦,手脚麻木,俨然已经没有力气了,现在的他别说套马车,就连拴马的绳子也解不开。他使尽全身力气,好不容易解开绳子,又哆嗦着掉在了地上。父亲见闵损怕冷没出息,便生出一股莫名的火气,朝着儿子就抽了一马鞭。嘴里还嚷嚷着孩子没出息。这一马鞭下手太重,撕裂了闵损的棉衣,棉衣里飞出片片芦花。父亲感到莫名其妙,走近闵损一看一摸,方知儿子棉衣里装的全是芦花,又轻又薄。他当时老泪纵横,一把把闵损搂在怀里,难过地说:“乖儿子,你为什么不早跟爹说啊,为什么要受这么大的罪啊,我的好孩子啊!”当时闵损父亲的眼里充满了心疼、自责和气愤。

该来的迟早要来,家庭矛盾最终还是爆发了,闵损的父亲怒气冲天的叫来妻子,指着闵损棉衣里的芦花,斥问这是怎么回事。闵损的后娘愣着,十分尴尬,嘴里支支吾吾,说不出具体原因。闵损的父亲痛恨自己昏了头、瞎了眼,娶了这么个凶狠无情的后妻,虐待闵损。如果闵损的亲娘还在,他哪会受这般委屈,他感到内疚,既对不起前妻,又对不起闵损,当即决定休了她,把她赶出家门,以后绝不会再让闵损受这个恶毒妻子的欺负。

闵损见父亲要休掉后娘,吓得赶紧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父亲说:“不行啊!她虽说是我的后娘,但毕竟是弟弟的亲娘啊,也是我娘啊!”又说:“爹爹还要为两个弟弟着想啊!后娘在,只有我一个孩子受冻;后娘不在,我与弟弟三个孩子都得受冻啊!”说到痛处,闵损放声大哭,抱着父亲的双腿,声称父亲不答应自己的哀求,自己就一直跪着,永不站起。看得出,闵损是真的想让父母把后娘留下来,他不想让两个弟弟再一次遭受自己苦难的命运,不想让父亲为了自己再一次毁了自己的家庭。

这时,闵损的两个弟弟也跪在地上,恳求父亲不要休掉他们的母亲。这是一个让人难以决定的选择,看到儿子受过的苦,闵损父亲心里还是很痛,他看着三个孝顺可爱的儿子,心里不免又有些软下来,于是他点头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他把妻子叫到当面,让他给闵损道歉,并告诫她一定要仁慈宽厚,不分亲疏,做他们共同的好母亲,闵损的后娘又羞又愧,向闵损道了歉,并答应以后不再让闵损受委屈,对三个孩子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闵损尊父敬母的孝心和孝行,终于感动了后娘。从此,她完全改变了态度,一视同仁地对待三个儿子,让他们吃同样的饭,穿同样的衣,干同样的活。这一家人真正的有了欢笑,生活中充满真正的亲情和温暖。

后来,闵损当了孔子的弟子,品学兼优。孔子曾经夸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译文:闵子骞非常孝顺!他上事父母,下顺兄弟,动则尽善,别人很难对他说三道四的)。这是对闵损极高的评价。

多年后,闵损学有所成,但很清高,守身自爱,闵损“不仕大夫,不贪污君之禄”。他耻与达官权贵为伍,拒绝做官(闵损是孔子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做官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德行科)之一。),为了避免来人劝说、纠缠,他一个人到齐国去躲避。行前叮嘱家人说:“若有人再来聘我,你就告诉他,我早就渡过汶水了。”这样的刚正历史上并不多见。

东汉明帝十五年东巡狩,就曾在祭祀孔子的同时,祭祀过闵损等孔门弟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闵损被追赠为“费侯”。宋代大中祥符二年(1009),被追赠为“琅琊公”。不久,又改为“费公”。有关他的孝行的故事,至今在民间还有流传。

▶妙语点睛

闵损的思想品行,对后世有过许多影响,而以“孝行”最大。唐代的《初学记》卷十七中说:“闵损与曾参,门徒中最有孝称,今言孝,莫不本之曾、闵。”正因为如此,历代王朝在提倡忠孝、维护社会伦理秩序时,总是把闵损的地位抬得很高。

闵损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贪污君之禄”。季代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替他婉言推辞,这说明闵损一心尽孝,不为功名利禄所牵绊。

▶警世良言

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 ——《名贤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增广贤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