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诗求鲤孝为先
姜诗,字仕游(生卒年不详),东汉时期,家住广汉雒县汛乡,就是今天四川省德阳市孝泉古镇。在他还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只与母亲相依为命。
姜诗求鲤孝为先
东汉时期天府之国的广汉(今四川广汉)有一个大孝子,几乎与蔡顺同一个时期——名叫姜诗,他娶了同郡庞盛的女儿为妻,他很孝敬母亲,他的妻子庞氏勤劳笃厚,对待婆婆也尤其恭敬孝顺。千人夸,万人赞,道不尽,说不完。
姜母自小喜欢饮用沱江的水,这一习惯直到儿子娶了媳妇以后也没有改变。庞氏便常常到江边打水给婆婆喝,而沱江离他们家六七里远,这样庞氏每天都得往返十几里路,刚开始,姜诗与妻子庞氏轮流到江里打水,后来庞氏考虑到丈夫还有其他事要做,就独自承担了打水的任务。
每天清晨提起两只小木桶去到江边打江水担回家,给婆婆做饭、烧茶。婆婆喝着江水,吃着江水做的饭,吃饱喝足,身体健康,精神爽朗。
有一天急风暴雨肆虐,山摇岭动,天气十分恶劣。庞氏仍如往常一样按时起身,前往沱江担水。但风雨实在太大,瘦小的庞氏如何受得了,瘦弱的身子在风雨中飘摇不定,像江河浪尖上的一片树叶,一会只觉得两眼发黑,两腿发软,一下子跌坐在地上,昏倒在江边,再也起不来了。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风雨小些了,庞氏好不容易才醒过来,想起自己的事务,想起家中的婆婆,又赶忙提起桶,重新打了江水往回赶。因为回家太晚,婆婆有点不通情理,没有江水,就不吃不喝,板着面孔,干坐着,气色很不好看,还责骂了她,姜诗也陪着小心,围前转后,说风雨太大,妻子在路上耽搁,务请母亲原谅。姜诗既心疼妻子,又孝顺老母,看到老母生气,只能昧着良心责备妻子。庞氏满肚子委屈,但一句也没有争辩。姜母气犹不解,姜诗为了宽慰老人,假意把妻子赶回娘家,由他自己每天去担江水,供养娘亲。
虽然被赶出家门了,但庞氏却毫无怨言,反而侍奉得更殷勤了。她并没有回娘家,只是在邻家一位老妇人家里暂住下来。她没日没夜地纺纱织布,卖了钱为婆婆换来很多美味珍品,还央求邻家老大娘送给婆婆享用,为了不让婆婆多心,她叮嘱邻家老大娘,就说那美味珍品是老大娘送的,千万别提自己的名字。久而久之,姜母起了疑心,最后终于知道了真相,自觉面红耳赤,坐卧不宁,深感惭愧和悔恨,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不是,他立即叫儿子把庞氏接回家,她亲自向儿媳赔了不是,从此一家人更加恩爱和睦了。
庞氏和姜诗有一个儿子,这时已十几岁了,长得非常俊俏,很讨人喜欢。儿子很孝敬祖母,也心疼母亲,主动提出要代替母亲到江边担水。庞氏舍不得儿子干那样的重活,但儿子一再坚持,不容置疑,就这样,儿子开始担水了。但不幸就这样发生了,汹涌的波涛卷走了可怜的孩子,只留下一只小木桶在江面上漂荡、回旋……
姜诗和庞氏赶到江边,儿子早已无影无踪,为了不使年迈的婆婆的心受到伤害,庞氏忍痛含悲,谎称儿子到外面求学去了,因为走得急促,没有来得及同祖母商量。为了让母亲过的开心快乐,夫妻二人把悲伤藏在了心底。
婆婆还有一个爱好,她特爱吃鱼,并要人陪着,声称那样吃才有味道。夫妇俩尽力满足老人的嗜好,每天都烧鱼给母亲吃,并请来邻家的老大娘陪着一块吃。三五天无所谓,时间长了就麻烦了,庞氏每天又要担水,又要烧鱼,忙都忙不过来,而且还要经常买鱼,经济也承担不了,可又不敢怠慢母亲,这可怎么办呢?夫妻二人没有了主意。
说来也就奇了,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他们家后院居然冒出一股泉水来,泉水如同沱江水一样清澈、甘甜,而且每天清晨,泉水里一定会冒出两条大鲤鱼,活蹦乱跳的。夫妻俩高兴极了,每天用新鲜的泉水和鲜嫩的鲤鱼孝敬母亲,不敢有丝毫松懈。
姜诗、庞氏孝顺母亲的事迹远近闻名,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这对孝子孝妇。这一年,赤眉军的一支队伍经过广汉,听说姜诗、庞氏的孝名,便把队伍解散了,说:“惊吓了大孝之人,一定会触怒鬼神。”当年正值饥荒,赤眉军还送给姜诗、庞氏一些米和肉,以表达他们对孝子孝妇的敬意。
转眼间到了公元60年,东汉明帝刘庄知道了姜诗其人,遂举他为孝廉,还下诏说:“大孝子入朝来,凡他提出的一切,都按他的意思去办。”姜诗入朝,先拜郎中,再任江阳令,最后死在任上。同乡人为他立了一个庙,供人祀奉。他的妻子庞氏被认为是孝妇的榜样,其人其事被史学家写入《后汉书·列女传》中。有诗赞曰:
姜诗以孝称当世,
有妻庞氏孝更彰。
为汲沱江收覆水,
涌泉跃鲤永留芳。
▶妙语点睛
姜诗夫妇用至诚的真爱感动了母亲,维系了家庭和乐与幸福,这至情孝心,天地神明怎么不被感动呢?“姜诗孝亲,涌泉跃鲤”收入《二十四孝》一书。“孝泉”一名也因有孝子故事的经典性而沿用至今。
▶警世良言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