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孝伴终生
廖承志(1908—1983),广东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通晓五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等职,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廖承志孝伴终生
1925年,廖仲恺遭暗杀。父亲去世了,廖承志与母亲间感情上的互爱日益笃深,到了相依为命的地步。母亲如果一段时间里得不到儿子的音讯,就会坐卧不宁,茶饭无心。儿子只要有空,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母亲。廖承志知道母亲在日本养成了爱吃酱菜和“生果子”的习惯,看望母亲时常去日本商店买点日本酱菜和“生果子”之类的食品给母亲换换口味。
一次,他去看望母亲,见母亲手背上贴了块胶布,心疼地拉起她的手,轻轻揉按了一两个小时,嘴里还不停地劝慰母亲:“今后再也不要过分地操劳了。”母亲的眼里始终噙着泪花。她仔细端详着儿子,觉得儿子长大了。此时,廖承志已是一名共产党员了。而母亲由于对国民党右派政权的愤慨和失望,辞去了在国民党中的所有事务,开始了隐居作画的生涯。建国后,母子终于能长时期地聚首一堂了。廖承志这时虽然已身居要职,但只要人在北京,每天早上都要到母亲的房里去请安问好,遇上母亲去外地休养或有事,儿子得暇也经常随行照料。空闲时,母子不是在一起回顾往事,便是一起作画题诗,以表达胸志和情怀。后来在逆境中,这些画有的竟成了激励他们不向淫威屈服的精神武器。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忧病交加中去世。毛泽东和周恩来为遂她生前欲与廖仲恺先生“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愿望,特派专车将灵柩送往南京与廖仲恺先生合葬。从此,每年的清明节,廖承志总不忘悼念双亲,多次来到自己手书的墓碑前祭扫。
1983年5月,75岁高龄的廖承志又一次来到双亲墓前悼念致哀,还写了一首小诗,诗中说:“金陵无限好,来到正清明。信笔纪心事,鲜花唁老亲。”一个月后,廖承志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这次祭扫竟成了他最后的一次尽孝。
▶妙语点睛
在国难当头、硝烟弥漫的战乱时期,一个小家庭的好梦是不得长久的。廖承志要践履父亲“留汝哀思事母亲”的遗愿,但多少桩有关国家千秋大业的事要他去干,使得他为了尽忠而难以尽孝。但他知道,他与母亲之间爱的内涵却越来越丰富,不仅是“慈”与“孝”的爱,而且融入了为共同的事业戮力同心的革命之爱。
▶警世良言
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宋·林逋《省心录》
首孝弟,次谨信。——清·李毓秀《弟子规》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劝报亲恩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