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论回顾
1.概念界定
社区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现象总的反映,是这一区域内的人们长期逐步形成的带有共性的文化观念、行为规范和民俗习惯等等。社区文化有多重含义。最广义的社区文化几乎涵盖了社区经济和政治以外的所有社会现象,而最狭义的社区文化仅仅是指社区居民文娱活动。在这里,从社区文化涵盖面的不同引用几位学者的观点。美国社会学家桑德斯认为,社区文化“包括在他的语言、文字、公共象征、知识信仰、价值体系以及有关行为程序中的惯例、规则与特定方式之中”。(3)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同时它可以分成基本的两方面,器物和风俗”,“在一社区中,物质文化……都需要制造、保存、分配及应用,因之在任何文化中,我们都可见到一套规定着生产、储藏、分派食料的生活惯例,及价值的传统规定或命令。……包括人类传统的传袭及保存。最后,由完整的需要产生了知识、巫术、宗教、艺术——广义而言,也包括了闲暇时的游戏与游艺。”(4)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认为:“文化的简单定义,可以说是某一个社区的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的总成绩。这样的文化可以分为四个方面:①物质文化,是适应物质环境的结果。②象征文化或称‘语言文学’系表示动作或传递思想的媒介。③社会文化亦简称为‘社会组织’,其作用在于调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应付社会环境的结果。④精神文化,有时仅称为‘宗教’,其实还有美术,科学与哲学也须包括在内,因为他们同是应付精神环境的产品。精神的文化是文化的结晶,是与各个特殊文化系统相别的枢纽……精神文化应为文化重心,但不是独立的,而是与文化其他方面如物质文化、象征文化、社会文化交互作用、互相维系的。”(5)以上三位学者对社区文化所下的定义,就是应用了外延不同的文化概念,吴文藻的定义最为宽泛,马林诺夫斯基次之,桑德斯的定义最为狭窄。在这里,笔者认为社区文化实际上凝结于社区居民的生活之中,他们的生活样态体现着并影响着整个社区的文化。
所谓“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后乡村”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笔者针对研究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后乡村生活”这个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想表达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乡村生活——那个存在于传统村社社区中的生活样态,而呈现出一种亦城亦乡的具有自我特点的生活样态。“后乡村”以当下形态置身于大都市的背景之下,置身于城市边缘社会与社区的情景之下。在它现代化的外表下的日常生活似乎与整个水泥森林不相协调,更重要的是,它们形诸于外的一些特征恰好折射出其内在的独特运行逻辑。
2.理论框架
场域(field)理论应当说是布迪厄跨越诸多学科边界的繁杂理论体系中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他受物理学中引力磁场概念的启示,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者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6)简单地说,场域就是具有特定逻辑内涵的社会领域,是不同社会位置之间连接而成的客观关系网络,亦即是依赖于各种社会关系连串起来的,并具有相对独立运作机制的社会领域。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
惯习表现为性情倾向,这种性情倾向存在于个人的身体之中,既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但同时又不断地在建构着结构的格局,它是历史的产物,是“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但同时又在不停地生成着历史。所以,“惯习观提醒我们注意,这些建构的原则存在于社会建构的性情倾向系统里。这些性情倾向在实践中获得,又持续不断地旨在发挥各种实践作用;不断地被结构形塑而成,又不断地处在结构生成过程之中”。(7)惯习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与社会的,是一种社会化的主观性,是选择所依赖的又不被选择的原则。用布迪厄本人的话来说,惯习就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个体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出各种合乎理性的长时性行为。
布迪厄认为,场域与惯习的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另一方面,惯习有助于把场域构建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感觉和价值,值得社会行动者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
场域的自主化精神意味着,场域是有着各自的独立地位和价值,并在社会发展中有着自己的目标或追求,有着自己特定的路径过程,因此,就某一具体场域而言,并不是从属于总体社会。纵观这一理论,布迪厄关于场域的自我能动性和自我逻辑性的说法,正是基于这一实质意义上的考虑,场域理论由此成为用于解读和理解处于城市化大背景下的新组社区的主要理论参照。
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惯习。他认为,地方性知识是植根于文化脉络里的意义体系,它本身几乎就是一种明了并且熟练的意识与自觉,这种意义体系中包容着人们的情感、认识、道德,并且还与事件、规则、政治、习俗、信仰、符号、程序和形而上学难分彼此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格尔茨说过:“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8)在格尔茨看来,文化就是上述意义上的象征和意义式,而象征是一个继承下来的人们用以交往、延续和发展有关人生的知识和对人生的态度的概念系统。或者说,文化是富有意义的象征系统所积累起来的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