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友谊的西行
播种友谊的西行
汉王朝建立后,经过几代皇帝的苦心经营,到了汉武帝初平年间,国家日益富强起来,政治上也出现了空前的统一。但是,我国西北地区仍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的匈奴族,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和人口,扩大自己的统治地盘,凭借勇猛剽悍的骑兵,不断向汉帝国西北边境地区扩展势力,严重威胁着汉帝国的安全,给边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它又切断汉王室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使之无法互通使节。
高祖建国初期,就采纳娄敬的建议,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没能制止匈奴贵族对北部边郡的干扰。汉武帝即位后,决心彻底清除这一心腹之患。早在“马邑之谋”以前,匈奴中就有人投降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有关西域的一些情况。他们说,敦煌(在今甘肃省)和天山之间,有个叫大月(曾读“rou”,现一般恢复读“yue”)氏(zhī)的国家,被匈奴战败后向西迁徙。据说,匈奴人还杀死了他们的国王,因此,大月氏人恨死了匈奴。
汉武帝寻思:若能联合大月氏,准能切断匈奴同西域各国的联系,也就是斩断了匈奴的右臂,然后集中力量从正面出击,就会有大获全胜的希望。
他下了一道诏书,招募精明强干、有胆有识的人,担任汉朝的使者,到西域去和大月氏联络。
当时谁也不知道大月氏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它距离汉朝内地到底又有多少路程,只是大概地知道,它在匈奴的西边,到那儿去必须经过匈奴的驻地;一路上沙海茫茫,水草不生,旷无人烟。明知九死一生,谁敢冒这个风险呢?
可张骞(qiān)却挺身而出,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出使西域。他应诏后,一些有志探险的热血青年也纷纷报名参加,其中有个叫甘父的匈奴人,成了这支队伍里的翻译兼向导。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臣,甘父为向导,率领100多名随员,从长安出发,踏上了漫漫的西行之路。
过了陇西郡,跨越了黄河,便进入了祁连山区。这里是匈奴人的老巢。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张骞决定从小路潜行。这天夜晚,阴云密布,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队伍正悄悄地行进,突然,一队匈奴巡逻骑兵发现了他们。张骞一行进行了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成了匈奴的俘虏。
他们被送到了王庭,军臣单于听说他是汉朝派往大月氏的使臣,生气地说:“大月氏在我国西部,没有我们的允许,谁也不得通过这里!”接着,便将张骞软禁起来。
单于开始用威胁的方法,张骞临危不惧;继而用高官来收买,张骞不为所动。最后,单于命人给他娶了一个匈奴女子为妻,企图消磨他的斗志,打消他回汉的念头。可是,这些手段都无法动摇他那颗忠于汉室的赤子之心。
张骞在匈奴一晃就是11个春秋。有一天,他和甘父弄到了两匹马,偷偷地逃出了匈奴的地界,继续向西行进。他们沿途留心西域各国的地理形势、居民生活以及风土人情。一连走了好几十天,除了一望无际的沙漠和草原外,几乎没有人家,也少有驼马的踪迹。历尽千辛万苦,饱受风霜雨雪。携带的干粮吃完了,就靠甘父打猎度命,饥了啃一块兽肉,渴了汲几口禽血。就这样又走了好些日子,终于在一天下午走进了一个热闹的地方。看看这里的居民,个子挺大,鼻子高高的,额下嵌着一对深蓝的眼睛。他们以为这里就是大月氏国了。一打听,才知道这里根本不是他们要找的那个地方,而是另一个叫大宛的国家。
大宛国王早就仰慕富饶强盛的汉朝,曾希望同它建立友好关系,只是关山阻隔,路途遥远,又有匈奴从中作梗,没法实现。现在,张骞突然来访,使他喜出望外。
张骞受到大宛国王的盛情款待,还到各地参观访问,了解大宛国的政治、经济情况。
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农业生产相当发达,出产许多珍稀的农作物,还有闻名遐迩的“汗血马”。这些都是张骞等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一天,张骞对大宛国王说:“我们是奉了汉朝皇帝的圣旨去月氏国访问的。要是大王能做个人情,派人护送我们前往,大汉皇帝定会感念您的好心。”
大宛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几天后,张骞等人在大宛士兵的护卫下,经康居国,平安地到达了大月氏。这时的大月氏,已经在妫(guī)水(今阿姆河)之北建立了国家。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他们再也没有打击匈奴报仇雪恨的要求了。张骞花了很大的气力,劝说他们与汉朝联合,共同出兵攻打匈奴,都没有结果。
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仔细考察了大月氏及其周围各国的情况,获得了有关这一地区的宝贵资料,还听到了许多有关伊朗、伊拉克、埃及等一些遥远国家的种种离奇的传说。这期间,他还涉足了大夏的兰氏城(今阿富汗喀布尔市以北),在繁华的街市上,见到了大夏商人从印度买来的出产在我国四川邛(qióng)山的竹杖以及成都出产的细布。
张骞的大月氏之行,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与汉朝共同抗击匈奴的目的,但在广大的西域地区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他同甘父等一道,满载着友谊和当地的特产,告别了大月氏国王,沿着新疆南部的昆仑山北麓往长安行进。为了绕过匈奴人的地盘,他们不走来路,决定翻越祁连山脉,取道山南的西羌东进。不幸的是,他们又一次做了匈奴人的俘虏。
在匈奴王庭,单于给张骞戴上了枷锁,强迫他从事艰苦的劳动。在这里,他和他的随员苦熬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就在他们绝望的时候,正巧老单于一命归天,匈奴内部发生了权力斗争。一位愿意归附汉朝的王子,带领他们逃离了虎口,张骞一行才得以平安地返回长安。
张骞当年西行,总共带了100多个随员,在异域整整待了13年,回来时就剩下他和甘父两人了。其艰险曲折的经历,自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出来的。汉武帝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隆重设宴欢迎他们,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封甘父为奉使君。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了他前往西域的情况。汉武帝认为这些情况有很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了他战胜匈奴的信心。
元朔六年,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出击匈奴,张骞以校尉的身份随行。他以丰富的西域地理知识,为汉军的获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加封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军进驻漠北后,匈奴又向西北方向退却。他们凭借阿尔泰山以南各国的人力物力,继续同汉朝对抗。因此,彻底砍断匈奴右臂的任务,就提到汉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就在这一年,汉武帝又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以便彻底粉碎匈奴的势力。张骞率领一支由300多人组成的外交使团,带着大量的珍贵礼物,来到今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他又派遣了几十名副使,分别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于阗等国通好。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带着乌孙使者回到了长安,带回了乌孙国王献给汉朝皇帝的几匹高头大马。汉武帝热情接待了乌孙使者,并派人领着他们到各地参观访问,让他们亲眼看看汉朝繁荣昌盛的景象。使者回到乌孙后,把他们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报告了国王。从此,乌孙决定同汉朝建立友好关系,并且娶了汉朝的公主为妻,建立起了以共同抵抗匈奴为宗旨的汉乌联盟。
张骞从乌孙回国后,只过了一年多就病死了。派到大宛等国去的副使,这时才陆续带着各国的使臣回到了长安。后来,这些国家也和乌孙一样,都和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和他的随从出使西域,对于沟通汉朝和西域的交通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此以后,人们沿着他们走过的这条彩虹之路,从古都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翻越葱岭,直到地中海沿岸、印度、伊朗、伊拉克和欧洲腹地,沿途走过7000公里。人们把我国生产的丝帛彩缎,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灿烂的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也把西方特有的农产品和文化艺术瑰宝带到了中原大地。从西汉到隋唐的千余年间,这条通道成为沟通东西交通的大动脉,成为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它以自己的独特风采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不朽功绩,载入了中国和世界的史册。后来,人们习惯上把由张骞开辟的这条通向西域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