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审美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或审美意象的一种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再现与表现、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综合统一、融会贯通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音乐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创造力和审美体验能力等。
一、感知力的培养
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音乐敏锐的感知力,不是闭上眼睛就能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同外部音乐艺术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形成的。培养音乐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少年儿童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形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音乐的感觉总体包含音高感、音色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形式感等等。这些方面只有通过后天的训练才会不断提高。
按照特定的艺术规律,让学生从小起就大量接触音乐作品,并有意识地指导他们从中感受音乐的不同内容和形式,是增强其音乐审美感知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听完一段乐曲后,用简练的语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在听第二遍的时候,学生便会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真谛。
二、想象力的培养
丰富的想象力是音乐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并不是说音乐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
想象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事物表象或是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提炼、重铸成全新的意象的过程。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指在审美主体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形成审美意象的能力的培育。音乐审美想象力,是在全部知觉经验的基础上由音响向“音象”(音乐形象)的进发。它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自由性,即人们可突破时空局限、凭思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的特性。二是情感性,即形象的变化、组合乃至意象的构成都以情感为纽带。
音乐审美想象力,可分为音乐审美的联想力和音乐审美的构想力。所谓联想力,是在知觉表象的基础上按相似律和接近律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审美构想力,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按照自由律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人们通过表象所想象的人物,不只是一个完整的身躯,而是一个富有思想、富有感情和富有精神力量的特殊的人物形象。人们想象的生活情景,也不只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图,而是深含着各种社会意义、时代精神和审美意味的活的世界。
音乐想象的源泉之一是生活的体验。外在体验是音乐想象的主要源泉。人们的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文化活动、社交、阅读等等。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中,必须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人们的审美想象能力,还要加强人们的艺术体验。因为人们在想象中创造的听觉表象,具有一种对各种音响的综合、分析和提炼的过程。人们只有在内心的听觉中积累丰富的音乐材料,多去体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响,大脑分析器才能对音响作出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为想象提供各种所需的素材。人们的想象力,只有在长期积累的艺术体验中才能不断提高。
丰富的情感是人们想象的动力。人们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要有一种真挚而充沛的感情,尤其是在音乐实践中的演奏与创作时,具有激情更为重要。这种情感的升华,将会有力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想象。音乐美育,不仅是技巧方法方面的教育,也不仅是艺术教育,而是一种使人脱胎换骨的教育,只有去除俗念,移动性情,才会有丰富的情感;只有不断地与环境、与恶势力、与丑恶斗争,才会由原始单一的情绪、情感反应,转变为细腻曲折的情思。人们要经过不断地改造、不断地完善,感情才会炽烈起来。这时,任何一种美的刺激,都将会燃起感情的烈火,储存于心灵中的无数音乐意象将闪现于脑际,放射出奇异的光彩。
联想是想象的重要形式。联想的重要基础来自各种反射,当新的刺激能引起过去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回忆时,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失去了联想,就会使一部音乐作品被理解的程度受到很大限制。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具有丰富的联想,而多种多样的联想,又要求人们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一方面表现在对音乐形式的认识中,这主要是指对音乐音响的艺术组合及其形式结构的理解认识,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在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解认识上。
对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不但要求受教育者对自然和音乐有大量感性接触的知识,而且要求他有广博的知识,对各民族的深层意识和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有深刻的认识,对各种音乐风格有所了解。既要求他能了解各类音乐艺术中不同的音乐语言,又要求他养成一种按照自己体验到的人类情感模式对音乐音响进行分类的习惯。总之,这是一种全面而宽广的、一种深刻到能改造自己内在情感和思考方式的教育。
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将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入到欣赏的对象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音乐作品本身的面貌。也就是说,同一乐曲在不同的听众中有着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即是一种“自我”理解,而这种理解必将带有个人色彩,并对原作有所发挥与创造。经过不断的强调、重复、温习,人们的音乐欣赏理解力将会逐步提高。
长期注重音乐理解力的培养,必然会使审美主体的审美器官的敏捷性,情感体验的丰富性,表象扩展与转换的能动性,把握整体结构,整合各种心理因素的统摄力,得到极大的发挥与强化、发展与提高,也必将使审美主体具有准确、快速分辨美丑的鉴别力,准确领悟美的直觉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辐射力,从而产生立美求真的创造力。
四、增强自身的音乐文化修养
一个人的音乐修养对其音乐审美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增强审美主体自身的音乐修养,是提高其音乐审美感受力的金钥匙。
音乐修养的内容非常广泛。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增强音乐修养的重要方面。音乐知识还包含乐理方面的知识、音乐背景知识等。审美主体的音乐修养应要求较系统地熟悉音乐中的音阶、调式、主题、旋律、节奏、节拍等。另外,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也要有所了解。背景知识的大量掌握,必将提高审美主体的全面修养。
音乐始终与文艺、舞蹈、电影、戏剧、诗歌等密切相连。审美主体尽可能地对这些不同种类的艺术品种有所了解。一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越深到、越细腻,那么,他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越能收到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