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音乐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模式

时间:2023-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教学模式第四节 音乐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关于音乐教学模式,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界定不一。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音乐教学模式

第四节 音乐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是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将模式一词最先引入到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关于音乐教学模式,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界定不一。有的从课程、教材、教学的宏观角度界定,有的从教师、学生、教材的相互关系思考,有的从结构、形式、种类的多种样式区分,有的从内容、目标、方法的微观操作层面来确立。这些纷杂不一的界定方式以及概念上的模糊,使得从教几十年的教师都无法搞清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模式涵盖了哪些方面的基本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指向性

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2.直观性

任何一个教学模式都是具体的、程序化了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模式是以简明的语言、概括性的表格或图形为外显特征的。

3.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操作要求以及它的实施程序,都是简明易懂、可被学习、示范、模仿、操作和传播的。

4.优效性

教学模式是设计、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它是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是经过优选了的模式,又是随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具有整体优化的策略或方法。它能从客观上把握教学活动的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和功能。

5.完整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6.开放性

教学模式的内部机制和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发展,从而日臻完善的,因而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着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

1.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2.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3.操作程序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4.实现条件

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三、几种音乐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刀阔斧地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陈旧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因此,原来的内容与意义也将随之调整,朝着过程导向的、侧重学生发展的、以课程观为前导的教学模式转变。

1.主动吸收式

19世纪末,起源于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学法,经过多次反复实验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其实,不仅儿童具有吸收文化的能力,青少年同样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只是过去的教学只注重教师的传授,很少考虑过学生的吸收。事实上,音乐教学中,任何知识技能的习得,音乐风格的掌握,文化内涵的理解,哪一点离得开学生的吸收呢?学习的过程即吸收的过程,主动学习就是主动吸收,教师的作用也就从原来的主动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主动提供条件,为学生的主动吸收创造机会了。事实证明,学生会唱的多数歌曲都不是学校教师教的,而是在其他场所,靠自然吸收获得的。

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吸收、内化、综合与创新呢?有效的做法是:给学生一段音乐,让他们自己去倾听;给学生一个概念,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象;给学生一句旋律,让他们自己去发展;给学生一个环境,让他们自己去创设;给学生一定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素材,让他们自己去组织;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争辩;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创编。

“吸收”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我们理解了学习的过程即吸收的过程,主动学习就是主动吸收,教师的作用也就从原来的主动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主动提供条件,为学生的主动自然吸收创造了机会。

总之,应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启自主学习的心智、拓展自主学习空间。

2.发现探究式

发现探究式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提出来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之一。

发现探究实际上是一个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结果的自主学习过程,“发现探究”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出发,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最适合自己实际水平、最能体现独特个性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发现的过程。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探究式主张对所学的内容在教师的暗示与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矛盾或摸清规律,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学生在亲身经历、主动思考、亲自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情感、发现规律,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获得理解记忆与情感升华。由于发现探究式是基于学生由内向外扩张延伸的动力,连接自身的生活经验,综合运用所有的学科知识,以凸显个性的学习方式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结论,因此,只要学生全力投入,努力探究,就会在各自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

发现探究式音乐学习模式的具体特点如下:

(1)将被动的集体灌输改变为主动的个体探索。主张对所学的内容及对象经过教师的暗示与引导,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矛盾或摸清规律,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小组或个人为中心,以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方式获取答案。

(2)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式的一大特点是,学生必须百分之百地参与,学生在主动思考、亲自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情感、发现规律,在亲身经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获得理解记忆与情感升华。

(3)将学生与知识的间接关系改变为直接关系。传统学习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学生—教师—知识技能。教师是学生与知识技能之间的一座桥梁,没有教师传授,学生无法直达彼岸。好教师为学生铺设起“通天桥”,蹩脚的教师无意识中就为学生的学习铺设了陷阱或绊脚石。

发现探究式教学也由三部分组成:教师—学生—情感、知识技能与人生。教师不过是具有新理念的音乐课堂组织者、过程设计者、学习促进者、问题决策者、活动导演者与学生的合作者,不再过多地承担中介任务,而是与学生一道,形成向音乐文化、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携手共进的态势。这样,学生就可以直面学习内容,和教师一起寻找打开音乐文化宝库的钥匙。

(4)将教师引起外在兴趣改变为自发的内在动力。传统音乐课的学习,教师掌握主动权,教师负责调动和引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教师安排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至于学习效果。课堂上的一切都是由教师精心构思、提前预设好的,稍有偏离,都会被教师及时引向正路。这样的学习,学生永远不会有发自内心的激情涌动,不会有真正自觉、自主、自愿的学习热情。现代音乐教学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发现探究式教学,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与学习动力。

总之,给学生以发现探究的条件,给学生以自信和鼓励,他们就能回报给教师一分震惊、一分欣喜。

3.讨论交互式

讨论交互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讨论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形式,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会紧密围绕讨论话题高速运转,思维极其活跃,从而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正常讲述难以企及的教学效果。

每当谈到讨论,大家总会认识它是源自国外的教学模式,其实中国自古有之,只是缺少理论归纳升华而已。中国民间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这是中国数千年来文化积淀对集体智慧的高度概括。当智慧以群体的方式相互碰撞时,就会形成相互激发、相互影响的现象。曾有人就创意的激发过程作过形象的比喻: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之后,你我各自仍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创意,我有一个创意,相互交换之后,你我都有两个创意;创意碰创意必然激活人的大脑,参加创意碰撞的人越多,平均每人所获得的新创意就越多。

“讨论交互”教学模式可采用以下方式:

(1)小组讨论。当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时,课堂气氛宽松活跃,相互关系民主融洽,表达方式无拘无束,有益于激活更多大脑神经元,将大脑中某些沉睡的神经元吸收并具结在一起,使思维系数大大增加,并产生空前的飞跃。讨论迸发出来的火花往往出乎预料,是激发学生思维想象与创造潜能的最佳途径。

(2)集体讨论。集体讨论是班级教学中针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被大家认为非常重要、又不可能只有一个终结答案、极易引起发散思维的问题而引发的相互对话。通过对话,相互启迪、拓展思维,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

讨论题可大可小,有的问题一节课可以梳理清晰,有的问题甚至一个单元、一学期也解决不了,要用一生的精力去探究学习。

参与讨论交流的人多,讨论题目涉及面广,受益面自然就宽;但也要注意,人数过多的班级,集体讨论较难组织,发言人数相对较少。

讨论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程度水平相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千万不要距离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太远。另外,必须与音乐学习紧密相关,否则就变成社会课了。比如,“什么是音乐”、“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旋律特性与情感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自然界中的音乐”等等,既联系学生的生活,又联系学生的实际。

讨论题要难易适度,话题不能过于简单,要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张嘴就能回答的问题,则没有讨论的价值。但问题也不能过于繁难,没有学生能够发言,激不起学生的争辩,讨论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总之,讨论交互对教学而言,交互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决。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促进者。

4.合作共进式

合作共进教学模式,是指音乐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灌输”与“技能移植”的过程,而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环境、师生与社会共同合作、共同进步的过程。

《音乐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提示。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堂,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表面看似个体活动,实为合作项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每个教学活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在教师、同学、课堂、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是在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相互作用的运动中形成的。

(1)学生之间的合作共进。音乐主要是以合作方式呈现的合唱、合奏、重唱、重奏,没有哪一项能够独自一个人完成,即使是独唱,也需要作曲者和伴奏者,如果是自编、自演、自唱,也需要听赏者一方。因此,音乐教学更加突显合作共进的特性,没有合作,音乐教学不复存在。许多国家重视音乐教育,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是重要原因之一。

(2)师生之间的合作共进。教学实际上是通过教学双方的共同构成、相互合作完成的,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是在一条分享对方的快乐、交流双方的感情、开启各自的智慧、碰撞彼此的心灵的学习跑道上携手共进的一个统一体。教学中,学生的呼应、学生的活动、学生的问题、学生的创新,将激活教学,给教师以新的灵感。

5.开放生成式

生活是生命所历经的过程,教育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就不难理解,教学实际上只是一个过程,人成长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经历。既然是生活,就预示着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生长、活力、情感、趣味、成长、发展、激情、创造、生命、生机等等与人的成长过程紧密相关的一系列带有生命气息的活动,而不是沉闷、单调、机械、枯燥、死板、封闭等等抑制、扼杀、摧残人的情感,不利于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条条框框。传统的音乐教学没人讲开放与生成,是因为封闭的教育、封闭的课堂、封闭的理念、封闭的教材,从上到下的一系列封闭自然不需要、不理解开放,不存在、不涉及生成;从另一个角度讲,封闭与教师主体一脉相承,教学效果都是提前预设的,教学过程都是依教师的想法提前安排就绪的,当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时,开放与生成就会成为必然。开放的对立面是封闭,生成的对立面是预设,当忽视过程,只重结果,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时,封闭和预设是必要而且易发挥作用的,因此,在传统教学中很少讲开放,几乎不存在生成。活泼好动、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少年儿童,在沉闷、枯燥的唱谱、分析结构与教师的说教中,早已烦透了我们的音乐课,迫使教师重新思考我们的音乐教学。

当以教师为主体时,一切按封闭预设的思路进行,如果教师不出现问题,学生则不会出现问题,没有问题哪有发展,没有发展,哪有新思路的出现,没有新思路,就不会有什么非预设的内容出现,没有非预设的内容便不会有生成。换句话说,开放生成是伴随着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而出现的。在中国,在音乐教学中,生成是全新的教学模式,较少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有待于音乐教师进一步研究探讨。

新的音乐教学模式侧重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音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不强调直接教给学生大量的音乐知识,并确保有较高的音乐教学质量与效率,以便与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因而音乐教学中更加注重探索性问题、多元化问题、实践性问题的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