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方法

时间:2023-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点评、总结,这些都是教师运用讲授法的过程。讲授法渗透于其他教法的实施过程中,离开了讲授法,其他教学方法就难以独立存在。同样的,讲授法只有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弥补使用该教法学生容易处于被动状态、个性发展容易受到影响的不足。

音乐教学方法

第五节 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音乐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1.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歌唱教学法、器乐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律动教学法、创作教学法、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法等。

2.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行为方式分为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问答法、观摩法、听赏法、引导法、模仿法、即兴法、联想法、演示法等等。此类教学方法是通常使用的音乐教学具体操作行为。

3.根据认知过程的逻辑规律分为导入法、初步感知法、深入体验法、分析法、比较法、综合归纳法等。此类方法从教学的进展程度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出发,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控。

4.从学生认识活动的外部形态来归类,可以分为: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如演示法、观摩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如练习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听赏法、赏析法;以引导探索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问答法。

每类教学方法都有独特的功能与作用,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需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任务、条件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等深入分析研究,并恰当选择。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外,还必须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正确地运用,特别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融合。心理学研究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任何一堂课,教师都不可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学效果,就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交融并用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

另外,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除选择运用适当方法并根据教学实际调整外,还可以根据内容、形式、教学条件的变化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又称讲演法,是教育历史上最悠久的方法之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讲演式教学中,教师借助口头言语呈现教材,阐明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教师的职能是详细指定学生将要学习什么,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分析和讲解材料,并力图使这些材料在速度和内容上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负责诊断学习者的困难,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补救。

讲授式教学法的主要优点是教师能够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特别是在所要传授的内容还没有可资运用的书面材料的情况下,这一优点尤其突出,因为在讲授中,教师可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讲授法的优点还在于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可以用不同词语陈述相同的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讲授中有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在讲授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听课对象、设备和教材对讲授内容进行灵活处理。此外,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感到,讲授法比其他教学方法更容易掌握,而且安全可靠。

1.讲授法的特点

(1)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肩负着教学的计划、设计、组织、讲授、辅导、批改和考查等项责任。这些工作都与教学质量的高低相联系。不过,其中有的在课外进行,有的并不多占课堂时间。而教师的讲授则不同,它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析、思维启迪、思想教育、情绪感染、方法和语言的示范,因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采用这种方法,也有利于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能够树立教师的威信,密切师生关系,使教师的言行有效地对学生施以影响。

(2)高效、系统化地传递知识。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作为传递知识信息的媒体,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生动的描绘,有启发性的提问等,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这一点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替代的。我们适当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前人已经发现的结论,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学生把前人走过的路全部重新走一遍。与“探究教学法”课堂内难以完成任务、教学时间难以把握相比,讲授法显得优越得多。它容易控制教学时间,更有利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华彦均的《二泉映月》,这是一部结构复杂、意蕴深刻、有一定分量的作品。欣赏时,可运用讲授法,介绍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标题的由来、变奏曲式及音乐主题等。这些内容都将对学生理解、把握整部作品起到引导、启发和铺垫的作用,许多难点、要点在欣赏中就会迎刃而解。再如欣赏交响乐、管弦乐等,可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欣赏的基本知识,如对交响乐队的乐器、编制和曲式结构等。

(3)可控性强。讲授法可以以让教师选择不同词语陈述相同的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讲授中有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在讲授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听课对象、设备和教材对讲授内容灵活处理。由此看出,讲授法的明显优点是教师可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自己的教学内容,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因此,大多数教师感到,讲授法比其他教学方法更容易掌握,而且安全可靠。

(4)可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渗透,适用范围广。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而没有过时,不仅仅在于它容易控制教学时间,有利于学生获得正确系统的知识,还在于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新教法不断出现的同时,讲授法也在不断地完善。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点评、总结,这些都是教师运用讲授法的过程。讲授法渗透于其他教法的实施过程中,离开了讲授法,其他教学方法就难以独立存在。同样的,讲授法只有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弥补使用该教法学生容易处于被动状态、个性发展容易受到影响的不足。

讲授法也受到了很多批评。如有研究表明:就中等或中等以上难度的课文来说,视觉呈现比听觉呈现更有助于保持和理解。

对讲演法最多的指责是说它导致了学生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是“填鸭式”的学习。如布鲁纳也曾指责讲演教学中的方式、步调与作风主要是由作为讲解者的教师决定,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者。

上述批评显然是片面的。因为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学习是有意义的还是机械的,并不决定于教学或学习的方式,而决定于是否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此外,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被动的。因此,讲演法的许多“缺陷”并非该方法本身所固有的,而往往是由于人们应用不当或由于材料本身问题造成的。可以说,只要教师正确运用这种方法,它确实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

尽管讲授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它也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局限性。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适宜于应用讲授法的条件,现归纳如下:

①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同化信息,即知识的理解;

②缺乏现成的可以利用的学习材料;

③材料需要重新组织并以特殊的方式为特殊对象呈现;

④有必要唤起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

⑤学生只需要在短期内记住材料;

⑥为某一领域或某一学习课题方向提供一介绍。

在上述任一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都可使用讲授法。

研究者们也提出了不宜于应用讲演的场合:

①教学的目标不在于习得信息而在于其他方面,如形成技能;

②强调长期保持;

③学习材料复杂、精细或抽象;

④必须有学习者的参与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⑤高水平的教学目标(分析、综合和评价)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上述条件下,都不适宜使用讲授式教学法。

2.讲授法的运用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以多种方式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得恰当,就能提高讲授的效果和质量,否则就会影响讲授的效果和质量。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探究和把握讲授的艺术,使自己的讲授具有艺术性。

(1)要使讲授具有科学性。科学是有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熟悉,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并被实践证实了的真理。讲授要达到科学性,首先要有科学的内容。讲授的内容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认为是真理性的东西,即内容要准确无误、符合实际、毫无虚假,具有系统性、逻辑性。

其次要有科学的态度。讲授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能有半点虚假。

再次要有科学的语言。教师要用该科的专门术语,有必要用通俗说法时也不能和专门术语相违反,并且要用普通话讲授,使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词汇、语法、修辞,力求语言清楚、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音调要有抑扬顿挫,富有美声。

最后要有科学的方法。讲授的方法要多样化,富有灵活性,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适应性,容易使学生接受。

教师要使自己讲授的语言准确科学,首先就必须对有关教学的内容有准确深入的把握,对所要讲授、说明的东西必须弄懂、吃透,烂熟于胸,然后通过恰当、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令人全然明白。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认识不清,讲授语言的准确科学也就无从谈起。

(2)要使讲授具有形象性。形象性是讲授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对讲授内容进行加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要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等手段,对讲授内容进行形象描绘。这是学生理解、接受知识的首要条件。有的学者把教学的形象性称为教学的表演性。讲授表演是教师一切外显行为的综合表演,它包括教师的衣着装扮、表情态度、身姿动作、实验操作、口语板书等因素。讲授表演要采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照顾到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这种表演直接具有社会伦理价值,即教师在表演中不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促进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做才给学生以示范。教师要自觉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这是教学表演和其他表演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讲授形象性的诸多因素中,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是最主要的。教师借助形象化的语言,把要讲授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学得要领,透彻理解。教学实践表明,越是抽象的概念,讲授中就越需要形象性的描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其内涵。

(3)要使讲授具有情感性。讲授不单纯的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认知活动,而且包含着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水乳交融地渗透和贯彻于传授知识的全过程。从教的方面看,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塑造美的心灵,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喻人,而且要动之以情、以情动人。情理结合,是讲授的基本要求,也是讲授能够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条件。

讲授的情感性,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充满感情色彩,以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倾心学习,主动参加教学活动,从而取得好的讲授效果。特级教师于漪教学的成功,就在于她不仅遵循教学规律,而且总是把自己的感情融汇于讲授之中,以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炽热的感情去教书育人。

讲授中的情感交流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语气上的肯定,表情上的默许,师生间人际距离的接近,往往都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和鼓舞。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能开启学生聪明的门扉,促使他们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4)要使讲授具有适应性。这里讲的“适应”,是从广义而谈的。它包括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适应。讲授的适应性是学生熟悉规律的反映,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用已知求未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讲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揭示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握知识,并转化为能力。

讲授要把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一方面要使学生听得清,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听得懂,做到“十不用”:不用生造词、土语、废弃的旧词、冷僻的行业术语、少数民族谚语、难以理解的典故、修饰成分太长的长句、语法修辞的病句、半文半句的语言、口头禅。

(5)要使讲授具有启发性。讲授的启发性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熟悉,激发他们学习的喜好和热情,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主动性。

第二,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激发他们积极思索,引导他们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第三,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提高讲授效果,防止和纠正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活动的重点已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培养能力为重点。因此,讲授是否具有启发性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体现在教学中,不但有讲授方法的更新,还有讲授程序的变换。

总之,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历来为教师所采用,明确讲授法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积极的意义。

二、讲述学习法

讲述学习法与教师课堂讲授法不同,它不是由教者讲述,而是由学习者自己讲述所学习的内容,在讲述中自我梳理、自我调整、自我吸收、自我建构。它是根据人们的学习、生活经验“悟”出来的。例如,一件难记的事情、一道难解的题或一个难懂的概念,往往是在你向别人讲述了几遍之后印象非常深刻,头绪、层次也越来越清楚,会深深记在脑子里。因为在向别人讲述的过程中,大脑紧张地思考、判断、整理而使知识强化记忆了下来。

人对知识的认识,不是听懂了、理解了就等于掌握了。当各种信息输入大脑后,一般情况下,人们获得的是浅层记忆——短时记忆;当反复地操作、运用它时,知识不断激活、强化,同时也进入了深层记忆——长时记忆。强化次数越多,巩固程度越大,记忆时间便越久。这也是我们重视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的原因。讲述学习法正是浓缩了人们获取知识并保持记忆的过程、特点而形成的。

具体的做法是:学习时先不求完全理解,也不去听别人讲述,而是根据书的目录,动员自己所有的以前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概念等,进行一次“自我讲述”。然后再看书,开始纯粹意义上的通读,同时用笔标出不理解的地方。此时你会清楚地发现,你的“第一次讲述”,有许多错误和含糊不解之处,它们都清晰地勾画在书上,引起你更多的注意。然后,你可以为自己编制一张精致的“目录表”,对照着目录开始第二次的“自我讲述”。毫无疑问,它将比第一次讲述丰富多了,原来不理解的地方,轮廓越来越清楚,兴趣更浓厚,印象也加深了。于是,开始第二次通读教材,这将与第一次大不相同,感受非常强烈,不仅更多地理解了所读内容,还有许多心得体会悄然溜进你的记忆库。再讲述一遍、再读一遍,许多杂乱无章的地方在表述的时候得到了整理,变得更加有条理、更清晰了。四五个回合过后,你会猛然发现,你已经确切牢固地掌握了这门知识。

在学校学习中,同样也可以运用讲述学习法,即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概念进行讲述,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所学内容向他人讲述三遍以上,你会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并能灵活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情况,为学生创设讲述条件,让学生在一对一或一对几的讲述过程中,理解掌握音乐文化。既达到学习目的,又起到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的作用,确实是一箭双雕的好方法。如果是课余时间学习,可以让学生除了自我讲述外,还可以分别给朋友、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讲述。

另外,讲述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在读师范生来说,更是锻炼教育技能的极好机会。学习内容在讲述中不断被选择、理解并记忆,不断条理化、强化,同时,各方面的能力在增长。试想一个基本概念,如果只在理论书中见过,或仅听他人讲过,而没有更多的参与和各种操作过程,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暂时理解,大多数情况下则连理解都谈不上,更别说记忆了。而讲述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参与操作的机会,为自我知识的建构提供了可能。

三、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或为学生作示范操作,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演示法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宋代王唯一于1026年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成铜人模型,刻示经络腧穴位置;又绘制十二经图,刊行后,刻石流传在西方,16世纪比利时学者A.维萨利乌斯于1537年在帕多瓦对众讲学,并对学生演示了人体解剖。17世纪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用皮制人体模型在教学中进行演示。后来又有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关于算术箱的使用。

演示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有鲜明的真实感,能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感知到现象的多种联系,观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易理解新知识,更能形成正确的概念,确信所学的多种原理、法则的正确性。

随着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演示手段和种类日益繁多。根据演示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图片、照片、图画、图表、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录像、录音、教学电影的演示,老师动作的演示等。

在上《可爱的动物》中的《小袋鼠》时,老师首先利用演示法随着伴奏带边唱边表演。

师:

1~4小节:双臂曲肘,垂腕于胸前,双膝微曲,一小节地跳一下,共跳四下。

5~8小节:第5小节,踮起双脚,第一拍先出右手,伸向右上方“摘果子”,第二拍右手放置胸前,表示往“腹袋中”装果子。第6小节,用左手做相反的动作。第7、8小节动作同5、6小节。

9~12小节:每小节第一拍双臂摊开,掌心向上。第二拍双臂由外向里,向下做下按动作,以示果子装满腹袋。同时,上身随音乐向右、向左,一小节侧弯一次。

13~16小节:腹部挺出,双臂成弧形,提至腹前,先迈左脚,后迈右脚,一小节向前走一步。

17~18小节:双臂同时向上伸,掌心向外,然后向下划一大圆圈,最后搁至腹前,双腿蹲“马步”。

生:立刻没命地鼓掌,同时还“好、好”地喊着。

师:“同学们好不好?”

生:“好!”

师:“想不想学习这首歌曲?”

生:“想!”

师:“好,根据我们上一节课欣赏《袋鼠》时你们对小袋鼠的理解、掌握和已有的经验,我说一个片断请你们来表演表演:小呀小袋鼠,摘呀摘果子,果子放进大袋子,装呀装呀装满了,挺着一个大肚子、大肚子。”

生:根据老师刚才演示的动作,加上自己的先前经验,立刻模仿着小袋鼠做起摘苹果的动作来。

师:“同学们表演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好不好?”

生:“好!”

师:播放歌曲范唱带。

学生学唱歌曲很投入,有的学生还边学唱边表演起小袋鼠摘苹果的动作来,经过几遍的反复的学唱,终于学会了这首歌曲,并且还让各组比着唱、个人唱。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2分钟时间内,自编动作表演唱《小袋鼠》,比一比、唱一唱,看谁唱得准、表演得好。

学生立刻像沸腾似的创编起来。

如果没有老师的演示,学生可能就没有这么高的学习热情;如果没有老师的演示,学生可能就没有这么高的表演欲望;如果没有老师的演示,学生可能就没有这么高的学习积极性。老师的演示可能就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老师的演示也许就能启迪学生的灵感。

运用演示法的要求:

(1)演示之前要做好准备。要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弄清演示的目的,明确演示的关键。要对教具认真检查,研究其使用效益。对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要预演一遍,找出演示成功的关键,并防止在演示教学中发生故障。

(2)要注意演示的示范性、准确性。教师的演示要标准、规范,并要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或听清楚演示的对象,让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鲜明的事物表象。

(3)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在演示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演示的对象,注意观察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和事物本质有内在联系的主要认识对象。

(4)演示要尽可能使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仅让学生看到,而且让学生听到、嗅到、摸到,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演示的效果。

(5)演示时要和教师的讲授及谈话密切相结合。通过教师语言的启发,使学生不是停留在事物的外部表象上,而要尽快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形成概念,掌握事物的本质。

(6)教具的演示要适时、适当,要使演示教学为掌握理论、形成概念服务。过早过多的演示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

四、问题教学法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指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是一种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与合作的精神,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1.问题教学的意义

(1)问题是学习的动因。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生疑”不但是学生产生学习的诱因,而且还是促使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进入“愤”、“悱”的境界。所以,问题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因。

(2)问题是学习的工具。现代教学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它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问题是学习的工具,是学习的载体,应当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在体验问题学习的过程中,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现问题、探究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培养。

(3)问题是创新的源泉。现代教学论认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种子,是创造性学习、创新思维的源泉。因此,现代教学特别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因为问题意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更可以激发他们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没有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问题教学,关键是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武器。

2.问题设置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提问的设计应遵循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而定,针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而进行。

从教学角度说,每节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的设计应围绕其展开,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抓住教学的难点设问,平中出奇,浅中见深,理清头绪,化难为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原则要求在提问时应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特别是信口提问一些无关痛痒的枝节问题,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从学生角度来说,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学中的问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来设计,关键在于是否启动了学生心理上新的需求,是否指向了学生的潜在水平到现实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在学习心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诸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需要来进行,设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要求应有所不同。如对高中的学生,则应设计具有一定理论色彩和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

(2)启发性原则。问题设置重要的是,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入地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亦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求。只有当教师的设问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又略高于他们发展的现有水平,学生关于怎样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才有可能真正被诱发,思维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积极探究、多方思索,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问题的答案,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多设置开发性的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开发性思维。

(3)效益性原则。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亦受到学校教育严格的限制。首先,它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其次,它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问题设计的效益,一堂课短短的40分钟,倘若凡事都问个为什么,既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又影响了整个教学的安排。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遵循效益性原则,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问题,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问题的解决

问题的解决要追求彻底,一般要在课堂上完成任务,问题教学法最终的落脚点是对问题的解决。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回答问题有时会不全面、不深刻、不准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或由教师补充完整,或由其他学生补充完整,或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组织作答,不管是哪种形式,务求问题的彻底解决。

4.问题教学法实施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该更加主动地发挥主导作用。在这样一个充满探索方法的学习方式里,教师的工作任务不是减轻,而是更加繁重,不仅要备好课,而且要有一套完整的问题教学设计、明确的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和引导措施。

教师要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修养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够巧妙地设计问题和调节引导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教学,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之一。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师应该吃透教材和学生,设计出优质的问题,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成权威的化身,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着重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实施问题教学,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和谐发展,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设计好问题,而且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预先准备好各种对策和教法,驾驭好课堂,这样才会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情景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1.情境教学的意义

传统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造成了学生不同程度上的心理紧张,导致了厌学,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教学忽视了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限制了学生学习发挥的作用。情景教学法和个人之间是一个不断交流的因素,可产生巨大的表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情景教学法能使人学会充分发展自我,产生渴望学习的动机,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充满乐趣、没有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的良好状态下掌握大量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

2.情景创设的方法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景,以语言描述情景,这样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语言描绘创设情景。这是一种最简便易行运用较广的方法。但此种方法,教师要注意引导性语言,并时时提醒学生把自己融入课堂描绘的情景中,亲身经历,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2)生活展示情境。“音乐源于自然”。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感受到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3)图画、录音再现情境。在歌曲教学中,适当使用图画、录音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老师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得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表演体会情境。“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大鹿》这首歌曲,从歌曲曲调上看比较平淡,而且音准不容易掌握的“4”多次出现,如果直接教唱,学生不易学会。根据这种情况,老师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内容,然后找两个同学分别扮成小兔和大鹿,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表演。扮演小兔的同学充分表现了兔子为了逃命的那种急切心情,扮演大鹿的同学也表现出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游戏表演进行得顺利而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分组表演后,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随后教师在同学们情绪高涨时进行歌词教唱,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会了唱歌。

3.运用情景教学法的要求

运用情景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备课上下工夫。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要运用好情景教学,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和创设课堂问题情景时必须熟练地掌握、驾驭教材,掌握教材的内部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智能水平。

(2)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在创设美好情景的同时,应同时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师生间的几句问候,老师的一个微笑,往往能感染学生,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而为一堂课创设愉快的基调。在上课时,老师的一言一行也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要有意识地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和鼓励,特别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给以较多的关注,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同时,通过恰当的眼神、动作、表情等,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因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消除学习音乐的心理的障碍。

六、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是指通过师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全面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的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方法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自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既不能单纯地靠教师讲,也不能只凭学生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学习者的参与、师生的合作,以及情感的交融,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1.激发学习互动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在极其轻松自如的环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的状态最富创造性和开拓性。只有当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学习能力才会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激发师生间的互动。例如:

(1)多媒体电化教学法。充分通过多媒体营造一个与音乐情绪相符的环境气氛。让学生随着音乐“动”起来,增强学生对音乐语言的表现能力。使学生视听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反应等能力。有位老师在教《滴哩滴哩》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用多媒体制作的春景图片,同时加入了“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这首歌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这首歌,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得非常认真,也很愉快。

(2)自主表演法。歌曲教学中,在学生能有感情地歌唱基础上,通过自主的即兴表演的形式,把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用形体动作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的歌唱与表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如在学唱非洲民间歌曲时,学生对非洲鼓的节奏很感兴趣,可让他们随意把自己想表现的动作表演出来。教师加入到他们中间,一起尽情欢舞。

此外诸如快乐游戏法、谜语竞猜法、写谱比赛法、竞争法、比较归纳法……也是激发“互动”的好方法。

(3)音乐与美术整合法。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节音乐课,活泼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而一节美术课,则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不妨进行美术、音乐互补的探索。在音乐课教学中加进美术教学,让学生一边唱歌一边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两者和谐统一,从而既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总之,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最大的能动空间,抓住学生渴望学习的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体验情感、参与学习、激发互动,这样就能收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2.乐于参与互动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中,课堂已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老师需要费神的地方是在上课前精心地设计,组织课堂上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直接讲授乐理知识或开门见山地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或前人的思维过程或见解结论强加给学生。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如果营造一种宽松、平和、平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就会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与教师及学习伙伴们“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金孔雀》这首歌时,课前先让熟悉边疆的学生谈谈云南的风土人情。几个会舞蹈的同学展示特色动作,教师顺势教学生学跳傣族舞。这样学生在没有教师事先安排、也没有一味教师“主宰”的情景下,学生们就乐于与教师互动起来。因此,“互动”教学方法,不光要求教师讲究教的艺术,还要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精心设置、创设适合每节音乐课内容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敢于互动,乐于互动。

在《秋虫赛歌会》一课中,教师可以设置秋天的情景,一部分学生装扮成秋天的植物,另一部分学生戴上昆虫的头饰和胸饰,一起模仿秋天与昆虫的声音。教师还可以在教室里挂几幅秋天的风景画,让学生欣赏,同时倾听《百鸟朝凤》的乐曲,使视觉、听觉连通起来,感受秋天的美妙。另外,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会唱的歌曲,即兴改词,说唱表演,如歌曲《找朋友》的歌词,改成“我是一只小知了,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我为大家唱支歌”。

这样的教学环节,活跃和丰富了音乐课堂,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教师角色合理地定位,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平等中的首席,使学生有兴趣了解自己的情感与情绪,尝试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交流和表现,将音乐作品与艺术表现中展现的情感联系起来,提高了审美情趣,达到了身心的和谐与愉悦。

3.全体积极互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同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内容与小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活动指导。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等探索活动,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激励学生主动开发自己学习音乐的潜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全体师生人人参与互动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阳光牵着我的手》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要事先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或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料;或组织学生主办专题音乐墙报、手抄报;这样全体学生各自查找资料,等下节课时,同学们将一沓沓的成果展现在教师面前。完全突破了以往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需求。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注意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体验、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共同享受到音乐带给的快乐。而且也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各种知识层面的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平台、多方位的音乐实践活动空间,从各个教学层面让学生全面接近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使学生全体互动,得到各自的发展,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七、直观教学法

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的方法叫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符合中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对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常规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形象的氛围,为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铺平道路。

1.在讲述乐理知识时,可以巧妙地运用直观教学法

乐理知识往往比较单调复杂,如果靠单纯的讲解,学生不但不容易理解,而且还觉得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在借助教具的同时,语言要生动明了,比如,在认识渐强、渐弱记号时,教师可先提问孩子:“自然界中,哪些声音有渐强、渐弱的规律?”这时孩子会觉得好奇,努力挖掘想象空间,有的会说:“火车进站时,声音会由响慢慢转弱。”学生此时异常活跃,会说出许多生活中有关的一切现象,如风声、雨声、远处驶来的汽车轰鸣声等等。在介绍休止符时,教师可用拟人化的口气说:“小音符一直唱个不停,她可辛苦了,有时也要休息一下,她很累的时候就会休息好几拍,或者休息一拍,不怎么累,就会轻轻地吸一口气,就是休止半拍。”在让学生认识时值长短时,教师可出示音符娃娃的教具,边演示边说:“一个空心的圆,好像她蜷成一团慢慢地唱歌,是四拍;当她变成实心的,伸出脚来走路,就快了,是一拍;当她脚上安一块滑板时,就更快了,是半拍。”这样,学生觉得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很有意思,不知不觉就在寓教于乐中汲取了知识。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

2.在介绍音乐作品前,可运用形象的谈话法,运用直观的电脑课件,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

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音乐,往往要靠美丽的想象,教师怎样让孩子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能在心中描绘出饱满的音乐形象呢?当教《金孔雀轻轻跳》时,教师找了许多资料,运用电脑课件,让学生先了解傣族风情,观看少数民族——傣族的舞蹈,知道孔雀是傣族人民的吉祥物,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一个典型代表,把握舞蹈的特点,进行屈掌、压腕、移臀等一系列的动作要领的指导,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心领神会,学得自如。在教《春天来了》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春天的景色,然后让学生观看电脑里制作的春天景象,学生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看到他们投入的眼神、专注的表情,教师就能轻而易举地向孩子传递了春天的信息,为教唱《春天来了》这首歌的情感创设埋下了伏笔,而后同学们满怀激情地演唱,从悠扬的歌声中抒发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在教唱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形象的动作,让学生理解歌曲中歌词的含义,并能随乐动作

在教唱《地球歌》时,教师边示范唱边随乐动作,让学生对曲子有个完整的认识,然后教师运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传达地球的运动规律,并示范诙谐有趣的动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上来了,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歌词,并能边唱边表演。在教唱《小小雨点》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拟人化的歌词自编动作,学生们兴致很高,编出了许多有趣的动作,有小雨点落在花园里、鱼池里、田野里的动作,还有花儿乐得张嘴巴、鱼儿乐得摇尾巴、苗儿乐得向上爬的动作,这些都表明了学生很有创造性以及具有很强的表演天赋,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4.在欣赏课上,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深深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魅力

欣赏音乐,往往只借助听觉,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好动的,正襟危坐不能让他们的思想进入音乐轨道,那怎么办呢,先让学生仔细倾听音乐一遍,然后大胆发挥想象,联想音乐主题所表现的画面,接着再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例如,《龟兔赛跑》,这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色彩鲜艳明快的画面,感受音乐所带来的震撼,之后并让学生说一说哪段音乐听起来紧张激烈,哪段听起来徐缓坚定,哪段听起来活泼灵巧,表现森林早晨的音乐是怎样的,表现小动物们一起跳舞的音乐又是怎样的。最后,让学生们动起来,听音乐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同样可以先让学生静静地听,感受里面的音乐主旨,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玩具兵在行走时的步伐,他们的样子是神气的还是顽皮的,什么时候神气,什么时候顽皮,并让他们表演出来,看着他们努力表演的样子,教师常常会感叹,孩子们在愉快想象时,往往充满着明亮的色彩,他们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5.在综合课上,直观教学法为游戏的开展起到推波助澜的有力作用

综合课上生动有趣的游戏,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摘果子、听音高学小鸟飞、随音响大小敲击乐器、小音符找家、模仿动物走路的律动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们喜欢的,游戏的直观性充分展示出来了,学生们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不仅掌握了音乐基础知识,同时也陶冶了美好的艺术情操。

总而言之,学生对周围世界存在着直观、片面的认识,教师只有将直观教学法自然地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激发,学习的动力才能不断强化,这样,学生就能在音乐的殿堂里展开想象,感受到音乐无处不在,从而找到真正的快乐,在音乐中放飞自己的希望。

八、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分组围绕教材中的主要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讨论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一种能体现教学民主、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是一种群体立体式交流过程,也是一种内涵丰富、有挖掘潜力、能互补智慧、集思广益的学法。它像一把课堂活力的钥匙,可以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帮助学生猎取丰富的知识。它在教师讲述或在学生自学后,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的内容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评价、启发、补充,发现疑问,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如此循环,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调动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集体和个人的潜力,扫除认识上的障碍,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知识就会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学生原来的知识迁移了,学的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美国现代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于1939年首先创立并使用的智力激励法,就是讨论法的一种方式。智力激励又称为头脑风暴法,它的特点是有组织地、集体地进行创新思维,利用集体的智慧,让人们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中的创造性“风暴”。

智力激励法的原理和功能在于:

来自外界的影响或刺激是引起人们思考的重要原因和条件。比如,当音乐晚会正在举行当中,忽然停电,刹那时,彩灯闪烁,色光飞旋的舞台陷入一片漆黑之中。晚会主持人、演员和观众受停电的影响和刺激,马上引起各种思考。晚会主持者思考的是:为什么停电?怎么办?起快打电话询问供电局?灯光管理人员是否知道停电原因?在场的工作人员谁能处理?台上表演的演员思考的是:我该怎么办?是原地等一等,还是离开前台?电要停多长时间?观众思考的是:现在几点钟?电马上会来吗?再等一会儿,不来电是不是回去?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会引发人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而且同样的影响因素或刺激因素作用于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内容的思考,产生出不同的设想。由此可见,刺激是思考的起点,设想是思考的结果,刺激引发思考,思考产生设想。那么,要想获得大量设想,就应调动人们进行思考;而要调动人们进行思考,则必须给人们以刺激。智力激励法就是一种刺激人们积极思考的方法。

智力激励法,是人们围绕某一个确定的待探索或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图画这些表达和交流设想的工具,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则表述各自的思考结果。在反复进行的思考与表述的过程中,每个人每次提出的思考结果即设想,既是在别人的思考结果的启发下形成的,同时又成为刺激别人再思考的因素。一个刺激人们思考的因素,能引起许多人的不同思考,于是产生数量众多不同的设想,而由此得出的每一个设想,又成为一个个新的刺激人们思考的因素,推动人们进行更深刻、更广泛、更具体的思考,生发出更好更多的设想。

实践证明,群体性的互激思考,其创造效果远远胜过个人孤思独想。

智力激励法的要点是:每次集中10人左右参加会议,时间在20分钟到1小时之间,由主持人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课题,然后围绕着课题发表各自的想法和意见。

为了使每个参加会议的人都能充分表达和发挥自己的设想,奥斯本制定出与会者必须遵守的十项规定:

(1)严禁批评。不许以任何借口对会上提出的意见评头品足,更不许指责、反对或乱加批评,因为这会挫伤与会者的积极性,甚至使会议失败。

(2)畅所欲言。最大胆地解放思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即使是荒唐可笑的主意,也可能蕴藏着优秀的发明思想,成为问题的突破口。

(3)追求数量。提建议不必要求质量,提出来就是好的,多多益善。

(4)在会上,任何人对提出的各种创造性设想不作判断性结论,待会议结束后,再进行整理和评价。

(5)每次讨论的题目不宜太小、太窄或带有限制性,但讨论时,必须注意针对问题的方向,集中注意力。

(6)参加会议的人员不分上下级,平等对待。

(7)在会上,不允许私下交谈,以免干扰别人的思维活动,同时,每个人发表的意见必须让参加会议的人都知道。

(8)不允许用集体提出的意见来阻碍个人的创造性思维。

(9)可以用别人的想法来刺激自己的灵感,或者结合几个人的想法另创新的想法。

(10)各人提出的创造性设想不分好坏,一律记录下来,或者直接写在黑板上,往下排列。

有了这些规则,在会议上每个人的好的见解和独创性的设想就不会受到压抑,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别人的设想来激发自己的灵感,或者结合几个人的设想产生新的设想,所以要比单独思考更容易得到数量众多的、有价值的设想。一般来说,讨论一个小时就可产生数十至数百个设想。

在教学领域中,近几年这种方法也经常使用。

1.讨论法的特点

(1)变教师的单向传递为学生间、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较普遍地思考、发言、气氛热烈,交流的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广,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促进交流,增长才智。

(2)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明显。讨论法从准备发言,查阅资料,写出提纲,到讨论中积极争取发言,表现出对科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

2.讨论法的程序

(1)学生自学。

(2)师生提出问题。

(3)讨论和答辩。

(4)教师总结。

3.讨论法的局限性

学生需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且讨论进行占用时间较多,故不是所有教材都适宜讨论,也并非所有教材都需要讨论。

4.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运用讨论法关键在教师“导”。教师像条“红线”贯穿始终。教师首先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讨论程序,把握讨论焦点,教师要勤巡查,及时收集信息,由小组长简要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及时反馈评价。若要使学生学得扎实、有趣,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学生才会乐于接受,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才会高,才会把讨论推向深入。

(1)运用讨论法,讨论题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钻研的兴趣,有讨论价值。事先要宣布讨论的问题、具体要求、有关参考资料,在备课中对那些易引起争论、富有启发性和具有一定难度的教材可确定为讨论的主题,要求学生写出发言提纲。

(2)让学生讨论的问题难易适度。既要有讨论的价值、深度,又得是学生能力所能达到的。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该教师教的东西还是应该由教师完成。

(3)教师备课时要有预见性,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设计好在什么地方、什么问题上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达到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目的。

例如,在聆听完歌曲《七子之歌——澳门》之后,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时,有的学生说分为三个乐段,(从开头——灵魂,那三百年——叫我一声澳门,后面为一个乐段),有的学生说分为两个乐段,(从开头——灵魂,那三百年到最后为一个乐段),不同意见人数各半,这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再范唱一下,让学生感受一下乐段的终止感,得出答案。

(4)讨论课进行中,教师要随时给予引导、指导,不能放任不管,对讨论的实质问题或争论的焦点在讨论后要予以明确总结,对讨论活动要给予评价。

(5)中小学生进行讨论,由于知识水平等限制,难以作为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要在其他教学方法中配合进行。

九、微格教学法

“微格教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于20世纪60年代首创的培养教师的一种方法。

多年来,师范生在毕业前都要进行教学实习,要像教师一样到课堂上去授课,指导教师提出比较多的意见,要求他们立即改正。由于师范生对教学没有直观感受,他们往往记不起自己上课的全过程,因而难以进行客观的自我表现评估和改进。斯坦福大学的爱伦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多次反复实验,提出了由师范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间,并用摄像机记录教学过程,以便课后对整个过程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和研究。1963年,爱伦和他的同事们开始用这种方法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于是产生了微格教学——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它被视为改进教学行为的有效方法,是一种“有控制的教学实习活动”,这一方法逐渐被美国各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普遍采用,成为师范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

微格教学上世纪8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研究与实践,不断地完善,已渐趋成熟。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为微格教学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微格教学的概念

微格教学的英文为Microteaching,在我国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目前国内用得较多的是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分解简化,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分解和简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授课时间短,这样可减轻师范生或青年教师的压力和负担,也便于指导教师集中精力观察评估教学。

(2)教学内容单一,只教一个概念或一个具体内容,便于师范生掌握,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训练目标单一,只注意一种技能,使被训练者容易掌握,指导者容易评估。

(4)学生人数少(4~5人),便于师范生或青年教师控制,减少了怕失败的心理压力。

2.微格教学的特点

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强调技能的分析示范、实践反馈、客观评价等环节。微格教学的培训过程有如下特点:

(1)技能训练单一集中。微格教学打破了以往教师培训的模式,将复杂的教学行为细分为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如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强化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等,并规定每一项技能都必须是可描述、可观察和可培训的,并能逐项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

在微格教学培训过程中,可以让被培训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练习某一两个特定的教学技能,而且把某一技能的细节加以放大,反复练习。通过细微的观察,就某一方面提出讨论和研究。这种集中于对某一教学技能的练习,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2)技能训练目标明确。微格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以单一的形式进行,要求被培训者在规定时间内以具体的教学技能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整个教学培训过程是一个受控制的实践系统,重视每一项教学技能的分析研究,使被培训者在受控制的条件下朝明确的目标发展,最终提高综合课堂教学能力。

(3)反馈及时全面。微格教学利用了现代视听设备作为课堂记录手段,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被培训者教学技能的应用及表达教学内容和交流方法的优劣,可直接从记录中进行观察。这样,被培训者得到的反馈信息不仅来自指导教师和听课的同伴,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自己的教学信息,可以全面地看到本人上课的全过程。被培训者从第三者的立场来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产生“镜像效应”。

3.微格教学的过程

(1)事前的学习和研究。微格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实践的活动。因此,在训练前让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教学技能分类、教学目标分类、教材分析、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观察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要求制订培训计划。

(2)确定培训技能和提供示范。进行微格教学培训的方法是,首先把构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要素分解为不同的教学技能,然后逐个进行训练。为了便于掌握,每次只训练一两个技能,通过多次训练达到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掌握多少种技能,各国分类的方法各不相同。美国斯坦福大学设定了十四种教学技能,而英国的特罗特提出六种教学技能,即导入、强化、提问、例证、说明和变化的技能。

在进行训练之前,为了使被培训者对所培训的技能进行感知,把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具体化,通常利用文字材料、录像或实际角色扮演的方法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给他们树立鲜明的样板。示范的内容一般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节课的全过程。示范如果采用录像的方法,要对示范的步骤进行说明。说明的方式要视具体条件而定,理想的方法是在录像带上作文字说明,便于学习者对某种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也可在放录像时由指导教师随着示范的进程作现场指导说明,但这种说明要求及时准确、简单明了、恰到好处,不影响被培训者的观看学习。

(3)编写教案。当被培训的教学技能确定和理论学习以后,被培训者就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出较为详细的教案,运用所确定的教学技能进行教学。微格教学的教案具有不同于一般教案的特点,它不但要详细规定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规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对提问等的反应,以及教学进度的时间分配等。

在动手编写教案之前,首先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①学生学什么?即你想让学生在本课中学到什么知识,是事实、概念、技能、思想、观念,还是兼而有之。这些是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分析而得到明确的。

②目标是什么?即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终了行为)。所制定的目标要明确、具体,学生确实能做到的,并且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③教学程序是什么?即根据对教学任务和课题的分析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明确教学的步骤和顺序,以及教学技能的基本程序。

④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更好地促进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⑤如何评价?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的方法。

在编写教案时,要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活动如讲解、提问、演示、回答问题等按时间顺序写下来,并把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分别填写。在与教师活动相对应的“授课技能”栏中,要注明教师在进行某一内容教学时所使用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技能的具体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一栏中要注明某一内容教学时学生的活动是什么,如果是回答问题,要写出可能出现的预想回答及正确答案。最后把需要的各种教具填在“备注”栏中,并与教学过程的进程相对应。

4.微格教学实践

(1)组成微型课堂。微型课堂由扮演教师角色(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扮演学生角色(被培训者的同学、同事或真实的学生担当)、评价人员(被培训者同学、同事或指导教师等)、摄像和录像设备操作人员(专业人员或被培训者同学、同事)和指导教师五部分人员组成。其中如果被培训者的同学、同事担当评价和操机任务,必须经过事先培训和现场指导才能较好地完成。

(2)角色扮演。在微型课堂上被培训者讲一节课中的一部分,练习一两项教学技能,所用时间视技能的要求而定,一般为5~10分钟。在上微型课之前,被培训者要作一简短的说明,以便明确所训练的技能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思想。

(3)准确记录。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可用录音、录像等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实况记录,以便能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记录的方法是否必须使用摄、录像设备要看培训所具备的条件而定,录音对语言说明的技能也很适用。没有以上设备条件也可用照相、文字记录的方法,但不如录像反馈真实、准确、生动。

(4)反馈和评价。能否对被培训者的角色扮演过程给予准确、及时的反馈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被培训者通过微格教学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

①重放录像。为了使被培训者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当角色扮演完成后要重放录像,让被培训者耳听目睹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与事先的设计相对照找出优势与不足。由于这种方法所产生的刺激强烈,被培训者看后印象深刻,对缺点改正快。指导教师、评价人员、学生角色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有重点地重放录像,对于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帮助被培训者改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②自我分析。被培训者观看自己的角色扮演录像后,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是否掌握了所培训的教学技能,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教学行为等问题,以明确改进方向。

③讨论评价。作为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和指导教师都要从各自的立场来评价实践过程,总结出优点和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努力的方向。对微型课堂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每种教学技能培训目标的要求制作评价量表,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教师角色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是,讨论后,每个评价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填写评价量表,然后将每位评价者的评价结果逐项输入计算机,计算机通过预先编制好的程序计算就会以量的方式直观、具体地输出评价结果。从结果中不但能看出被培训者掌握某项技能的总体水平,还可以看出每一评价项目所达到的水平,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另一种是在角色扮演时用计算机记录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进行课堂教学相互作用分析。这种方法是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都进行范畴化,在角色扮演时把这些行为范畴按出现的顺序和延续的时间以数据的方式输入计算机,在程序软件的支持下就可以量、图形和文字说明的方式输出结果,用以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以指导教学过程。

(5)修改教案。被培训者根据自我分析和讨论评价中所指出的问题修改教案,准备进行再循环(再重复角色扮演)。如果采取单循环,则可进入下一教学技能的学习或进入教学实习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