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是培养下一代的劳动。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把青少年一代造就成为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和政府把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任交给教师,把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托付给教师。因此,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性的教育作用。一方面,教师的道德品质是完成教育的基础。一个在学生中有良好形象的教师,就能顺利地完成教育任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教师的形象较差,学生对教师所言所行根本不信,那么教师就无法进行教育工作。形象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甚至连学生家长也都把好教师看成是其孩子健康成长的希望。教师的形象是建立在教师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基础上的。教师的道德品质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力量,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是深刻久远的。教师的理想追求、思想感情、言行举止、气质性格、对工作的态度和业务能力,对学生都具有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趋向。青少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模仿性强。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和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直观示范性。教师品德高尚,行为仪表端庄,有利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素质。作为学生的示范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被期望为在行为规范上最完美的人。教师良好的师德永远会使学生赞叹并对其具有吸引力,激发他们上进的愿望。
师范院校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这就要求师范学生在接受师范专业教育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基本师德素养。不能让一个没有接受系统医德知识教育和医德品质训练的医生走上手术台;同样也不能让一个没有接受过基本师德教育和具备师德素养的教师走上讲台。师范院校学生要认真学习师德理论,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养成良好的师德习惯,将有益于顺利迈向人民教师的神圣工作岗位。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教师行为规范是指教师在从事劳动教育中必须遵守的教育思想和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国家为教师规定的教育原则、教育规划、言行标准、职业修养和各项纪律。它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牢记在心,认真执行和严格遵守。
教师必备的品德是指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一般称为教师的品格、品行、品性或德性;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教师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和凝结,是每个教师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是教师教书育人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音乐教师的爱国情操
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的要求:“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讲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的影响。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虽然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但是也具有共同的内容和特点,这就是: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在外敌入侵面前,团结对外,英勇抵抗,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和反动制度进行斗争,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
音乐艺术具有撼人心魄的教化作用。它是一门“抒情的艺术”,通过人的情感交流,直透肺腑,陶冶情操,触动灵魂。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它所擅长的是通过对典型环境的典型情感的积累与反复渲染,增强情感的强度。音乐的感化作用是入骨渗髓的,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艺术家、音乐家们,借助音乐这支“魔棒”来启迪民众,宣扬爱国主义的思想。
1.精选爱国主义教材
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应根据我国国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及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应选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又有很强的思想性、能培养学生美感的优秀作品。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既有真、善、美的艺术珍品,也有假、恶、丑的艺术糟粕,这就需要我们音乐老师精选教材,把真正的艺品珍品作为我们施教的教材。只有好的音乐教材,才有可能实施好的音乐教育;也只有好的音乐教材,才能真正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苏武牧羊》这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多少年来一直传唱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它成为人民群众的心声。《苏武牧羊》这首歌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当时优秀的学堂乐歌之一。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的爱国人民群众无比愤慨,中国人民在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苏武的“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成为人民心中的精神力量。后来,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同其他革命歌曲一样,起到了激励人民作战到底和必胜的信念。在歌曲的旋律中,由五声音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悲壮、深沉的音乐气质。庄重、坚定、平稳的节奏塑造了苏武的高大形象。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即统一又富于变化。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这方面,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一些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很多近现代创作歌曲、大量好的民歌及供学生演奏者欣赏用的器乐曲。这些优秀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音乐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同时进行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的基本条件。适合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可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1)古代歌曲,如表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为国雪耻、收复河山的《满江红》,歌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汉朝民族英雄苏武的《苏武牧羊》等。
(2)革命历史歌曲,如反映抗日斗争的《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毕业歌》等。
(3)现代歌曲,如赞美祖国的《祖国,慈祥的母亲》,歌颂家乡的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中国大地上》等。
(4)优秀民歌,如表达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沂蒙山小调》《太阳出来喜洋洋》等。
(5)外国歌(乐)曲,如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等,都是反映了赤热的爱国热情和抗御外来侵略的世界名曲。以此类推还可以选出许多许多。
要把优秀歌曲划分类别、进行整合、分层次地安排到教学中去。以上五类歌曲,要选择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来进行教学和赏析,做到有的放矢。
2.用音乐家事迹激发爱国主义热忱
音乐课教学中,应通过介绍音乐家,讲述他们感人的爱国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现代专业音乐的发展方向——抗日救亡成为中国音乐家的时代主题和由衷呐喊。“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在狂飙般的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中,产生出成千上万首音乐作品,涌现出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大批爱国的、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从1931年到1945年这十余年间,除了在歌曲创作领域有汪洋大海般的收获之外,在交响乐、大合唱、歌剧、艺术歌曲、钢琴小提琴音乐诸领域几乎都有佳作名篇传世;在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教育等领域同样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黄自、贺绿汀、马思聪、吕骥、丁善德、郑志声等人均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介绍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时,可以详细介绍他的事迹,通过音乐家事迹打动学生,使他们感受到音乐家的爱国精神,从而向他们学习,报效祖国。
贫民出身的爱国音乐家冼星海出过国、留过洋,但他真正写下世代口碑相传的代表作,还是奔赴当时的抗日根据地延安以后。冼星海认为,中国音乐家应当像欧洲弱小民族的音乐家一样,当国家危难时创作出民族经典,唤醒其民众对于民族的热爱。在延安,他亲身体验和目睹了延安人民的抗日救亡激情和旷古高涨的爱国热情,创作的灵感倏然激起。当听到诗人光未然朗诵了自创诗《黄河吟》之后,冼星海猛然一惊,一把抓住歌词,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果然,此曲一出,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御侮的救亡热情。
艺术如其人,这是艺术创造和欣赏方面的经典言论。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堪称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被誉为“中国灵魂的吼叫”,作曲家寄寓其中的浓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绪,是以黄河巨浪般汹涌强力的主旋律层层展开的,《黄河大合唱》由此成为具有倔强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永恒的、澎湃不息的心声。试想,一个没有主体精神美修养的作曲家又怎能够创造出这样的音乐作品呢?
历史上,有强烈政治立场的音乐家并不少见。贝多芬曾撕碎第三交响曲以抵制拿破仑;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曾公开指责法西斯主义;大提琴家卡萨尔斯更是一位捍卫人权的思想家和行动者,以鲜明的反独裁和暴虐而为人所知,不要说有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的地方请不了他,就连同情佛朗哥的地方都在他摒弃之列。
3.在歌唱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的内容之一。在歌唱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要通过体验情感和表达情感而实现的。而这种体验和表达,又要通过学习、研究、分析歌词的内容、旋律的特点以及表达歌曲情感的方式等来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学唱、分析,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如教唱我们的《国歌》时,不仅要学习这首歌,唱好这首歌,还应该介绍国歌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及创作的经过,重点介绍国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启发学生的思考联想,让那激奋的歌词、雄壮的旋律打动同学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懂得祖国的今天来之不易,要热爱祖国,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并树立远大理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由聂耳谱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聂耳以极大的热情谱成此曲,并在抗日战争年代以及后来,成为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典范之作。当年随着影片《风云儿女》的放映,《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遍各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它成为一支号召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救亡图存的有力战歌,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早在20世纪40代初就把《义勇军进行曲》介绍给美国人民,并同华侨一起灌制过《义勇军进行曲》等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以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这首歌一直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了不可取代的神圣地位。如今,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唱这首神圣的歌。每当在重大的国际体育比赛中,当五星红旗伴随着高亢的《义勇军进行曲》高高升起的时候,每一个中华民族的赤子,都会热血沸腾,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爱国、报国情怀。
能激发爱国情感的内容很多,其中值得重视的有如下几方面:
(1)自然美。如刘炽作曲的《我的祖国》、王德作词的《我爱你塞北的雪》、贺敬之作词的《南泥湾》、铁原作曲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冯奇作曲的《彩色的中国》等,这些作品无不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美丽的画面。通过这些音乐作品,学生可以认识祖国山河雄伟奇丽的景象,从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在引导学生歌唱的同时,让学生领略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情感。
(2)人情美,人性美。人是有感情的,“感情是活着的和行动着的人的灵魂”(歌德语)。在许多爱国主义歌曲中,其中有不少是反映人类社会各种强烈情感的,其集中表现为阶级友爱情、军民鱼水情、父母之情、革命同志情等。如王立平词曲的《驼铃》体现了革命同志情,《军民团结一家亲》体现了军民鱼水情,陈克正词的《再见吧!妈妈》体现了母子之情……这些歌曲,体现了美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忽略的内容。
(3)人类社会美。在中国、世界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作品,给我们展现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及我党领导下的无数优秀人物的伟大形象,反映了他们坚忍顽强、善良无私的高尚品质和祖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他们的光辉形象正是人类社会美的化身。如佚名作曲的《苏武牧羊》、杨荫浏作曲的《赤壁怀古》、黄维作曲的《娘子军连歌》……这些爱国者、民族英雄的优秀品质和爱国热情,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学生追求正义、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还包括和平统一的内容,陈套及词的《日月和星辰》,施光南的《台湾当旧》唱出了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愿望。
爱国主义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国外也有许多优秀的爱国主义典范歌曲,如法国的《马赛曲》、德沃克的《念故乡》、西贝柳斯的《芬兰颁》等,都可引导学生去歌唱、去体会。
4.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的美感教育之中
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有组织、有约束的灌输。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论文的演讲,也不同于有目的、有意义的政治教育活动。这是因为上述内容虽然使学生受到思想的、知识的、道德的各方面的教育,但音乐进行教育的形式却是具体的,而且是非常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要体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使学生既能动之以情又能晓之以理。从而达到感情的愉悦,理智的满足。只有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美感功能,才能达到上述目的。音乐教育的功能,从古到今备受重视,无一不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使情操变得高尚,优美。社会主义的音乐教育就是要以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及旋律美、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及结构美,来净化新一代的心灵。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无论什么时候,甚至境遇如何恶劣,也不动摇。
比如,让同学们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它是我国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中的名曲之一。是民族传统乐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这首乐曲在国内外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会呈现给我们宛如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月光透过层层白云,映入江面,远处渔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那优美、深沉的旋律描绘出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加之教师充分的揭示,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的静谧、清澈的月夜意境中。乐曲旋律中的“淙淙流水”之声,“蓬蓬远春”之声,“悠悠花香”之气,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的文化历史,民族音乐的伟大。中华民族不愧为是一历史文明古国,并且在同学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爱我中华的种子,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爱国,是千百年来凝固下来的一种永恒情愫。一方面,古今中外,产生了大批的爱国音乐创作家、歌唱家和演奏家,以及数不胜数的爱国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世代相传,不绝如缕,如阳光雨露哺育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陶冶着他们的爱国情操,使他们慷慨赴国,励志图强,报效祖国。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更应该大力提倡唱爱国歌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使国人的情感紧紧系于祖国的命运之上。因此,用音乐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救国,音乐兴国,在共和国的功劳簿上应该记上浓重的一笔。
三、音乐教师的人格修养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所持有的行为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固定化的、习惯性的心理模式。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教育效果就良好。
教师的职业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学生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道德升华、学业发展产生深远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人格的作用。”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自己就要自觉地、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功底厚实,热爱学生,对学生真诚、公正、民主的人。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人格是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通常展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具有爱心
爱心是音乐教师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爱的品格,爱音乐、爱教育、爱学生。教师对音乐的热爱,将深深地影响与感染学生。教师只有对音乐产生炽热的爱,才会不断地追求音乐、感悟音乐,视音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教育的热爱,是音乐教师的职业动力,亦是音乐教师的职业魅力。当音乐教师真正热爱教育,把音乐教学视为乐趣时,自然会产生让学生也拥有如此美好感受的欲望,并希望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使学生领悟音乐美的真谛。
音乐教师对学生的爱,则是爱的核心。爱学生是音乐教师爱音乐、爱教育的延续与升华,是更高境界的爱。每一位音乐教师都期望把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育途径传播给学生,那就要爱他的教育对象,用爱心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2.较高的学识
学识是音乐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的学识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的审美鉴赏(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评价)、审美表现(歌唱、演奏、表演)、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意象、意向、激情、个性)以及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的广度和深度上。音乐艺术美的魅力,为音乐教师展现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3.具有高雅的风度、气质
气质是音乐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主要体现为聪慧、自信、机敏、幽默、雅致、真挚等。作为美与爱的使者,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敬业和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须有高雅的风度、气质。
高雅的风度、气质体现在以下方面:
(1)温文尔雅的性格。良好的气质,还表现在温文尔雅的性格上。要养成优良的性格,就要具体分析自身气质,注意涵养,磨炼意志,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忌怒、忌狂,克己让人,对人对事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心态。
(2)高雅的兴趣。高雅的兴趣也是培养良好气质的一条途径。如爱好文学、欣赏音乐、喜欢美术等等。许多人正是由于经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又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因而形成他们独具魅力的气质风度。
(3)良好的仪态。仪态是指人的姿态,指人在行为中的姿态和举止,是人体具有造型性因素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良好的仪态是一种修养,与容貌和身材比较,它是更深层次的美。容貌美只属于幸运的人,仪态则往往是出色的人,因仪态美更富有魅力。具有优美的仪态的人,站姿挺拔,优美典雅;坐姿娴雅,端正稳重;走姿稳健,轻快自然;目光热情诚恳,微笑善良友好;说话发音清晰,用词准确,语速、语调、语气得当;手势运用得体,规范适度。一个人气质、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表现出来。一个人仪态的美体现了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表现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对生活的热爱。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仪态美。
教师的站姿应给人以挺拔笔直、舒展大方、精力充沛、积极向上的印象。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
走姿是站姿的延续动作,是在站姿的基础上展示人的动态美。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交场合,正确的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身体语言,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的风度和活力。常言道“行如风”,是说人行走时,如风行水上,有一种轻快自然的美。行走迈步时,应脚尖向着正前方,脚跟先落地,脚掌紧跟落地。要收腹挺胸,两臂自然摆动,节奏快慢适当,给人一种矫健轻快、从容不迫的动态美。尤其是女性,有着健康而优美的曲线,迷人的体态和风姿,步态轻盈,袅袅婷婷,更是人们欣赏的焦点。
正确的坐姿是上半身挺直,两肩要放松,下巴向内收,脖子挺直,胸部挺起,并使背部和臀部成一直角,双膝并拢,双手自然地放在双膝上,或放在椅子扶手上。避免不雅的仪态
下面列举几例不雅的仪态,务必注意:
①不要当众搔痒。大家都知道搔痒的举止不雅。搔痒的原因,通常多是由皮肤发痒引起。其中,有些是属于病理的原因,如体质过敏有时奇痒难忍;有些是属于生理的原因,如老年人因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干燥,也容易产生搔痒。在出现这类情况时,当事者要按所处场合来灵活掌握。如处在极严肃的场合,就应稍加忍耐;如实在忍无可忍,则只有离席到较隐蔽的地方去搔一下,然后赶紧回来。因为不管你怎样注意,搔痒的动作总是猥琐的,总以避人为好。尤其有些人爱搔痒纯粹是出于习惯,且无意识,只要人稍一坐停就不断用手在身上东抓西抓,这更是种不好的习惯,要尽量克服。
②在公共场所里,不要高声谈笑、大呼小叫。在公共场所大呼小叫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应避免。
③公开露面前,须把衣裤整理好。尤其是出洗手间时,你的样子最好与进去时保持一样,或更好才行,边走边扣扣子、边拉拉链、擦手甩手都是失礼的。
④参加正式活动前,不宜吃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如葱、蒜、韭菜、洋葱),以免因口腔异味而引起交往对象的不悦甚至反感。
⑤对陌生人不要盯视或评头论足。当他人作私人谈话时,不可接近之。
⑥在人来人往的公共场所最好不要吃东西,更不要出于友好而逼着在场人非尝一尝你吃的东西不可。爱吃零食者,在公共场所为了维护自己的美好形象,一定要有所克制。
⑦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趴在或坐在桌上,也不要在他人面前躺在沙发里。走路脚步要放轻,不要走得咚咚作响。
⑧吐痰务必不能随便。随地吐痰,也是一种令人侧目的坏习惯。随地吐痰之惹人厌恶,不仅由于痰是脏物,吐在地上会直接弄脏地面;而且还会间接污染环境,传播疾病,损害许多人的健康。
⑨应避免当着他人的面擤鼻涕、掏鼻孔和搓泥垢。
此外,在公共场所还应避免以下几种体态:
①跷起二郎腿,并将跷起的脚尖对着别人。
②打哈欠,伸懒腰。
③剪指甲、剔牙齿、挖耳朵和搓泥垢。
④跺脚或摆弄手指。
⑤双手搂在脑后,或交叉双臂紧抱胸前。
⑥双腿叉开。
⑦揉眼、搔头发。
⑧对着别人喷吐烟雾或烟圈。
(4)端庄的仪容。仪容指的是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
一个音乐教师的仪容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尽管许多有学问的人不修边幅,不太注重自己的仪容形象,但那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尤其需要出现在教学场合的教师来说,仪容非常重要。质于内而形于外,文化修养高、气质好的人,懂得如何修饰自己的形象。仪容端庄体现了一个人的素养、自尊和品位格调,也是对人和周围环境的尊重。
整洁卫生的音乐教师容貌,反映着教师的精神面貌,将直接影响着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音乐教师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经常洗澡、修剪指甲、理发、换衣等,上课前也应梳理头发、整理衣服。另外,音乐教师应有一套合理的生活习惯,要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娱乐、休息和其他活动。这样做既可以保证自己具有旺盛的精力,促进身体的健康,又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5)整洁的服饰。服饰,是指人的服装穿着与饰品佩戴。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人向外界表达自己的一个重要窗口。衣帽整洁、朴素大方、款式适中、色彩和谐,会大大增加人的仪表美、风度美,自然容易给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相反,如有的人衣着不洁、邋邋遢遢,给人的第一印象欠佳,则在人际交往中必然产生不利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音乐教师的服装并不只是表露他的情感,而且还显示着他的智慧。音乐教师的衣着习惯,往往透露出人生的哲学和价值观。音乐教师整洁的服饰是教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一部分。在家中,音乐教师没有固定的观众,尽可按自己的喜好去打扮或者根本不打扮。可是,当音乐教师走进校园的时候,当音乐教师登上讲台的时候,教师扮演着一个“授业、传道、解惑”的尊长角色。音乐教师的服饰不仅对自己起着重要的修饰作用,对学生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和示范作用。音乐教师需要作学生的榜样,就不能不注意服饰的整洁。
音乐教师服饰“八忌”:
①忌脏。不是抗震救灾,不是从战场下来,服饰不能脏,不能有油垢、牙膏遗迹。
②忌破。没必要天天穿新衣服,但不能破,破洞要补上。
③忌乱。要讲规则,不能乱。比如穿西服,则不能卷袖,不能配布鞋。
④忌露。着装不能露出乳沟、肚脐、脊背、腋毛、腿毛等。露背、低胸及露肚脐等过于性感的服装不能穿。
⑤忌透。衣服再薄,天气再热也不能使内衣、背心、文胸、内裤等若隐若现,甚至一目了然。也不能让内衣外穿之风刮进校园。
⑥忌紧。因为瘦子会显得营养不良,而胖子更会丰满无比。制服过于紧身,让内衣、内裤的轮廓原形毕露,既不文雅也不庄重。
⑦忌异。音乐教师不是时装模特,不能过分新奇古怪,招摇过市。
⑧忌杂。饰物乱配,颜色过乱,如果浅色套装、白皮鞋配黑袜子,便不协调,那叫乌鸦腿。如果深色套装、黑皮鞋配白袜子,那便叫驴蹄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