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专业的理论

教育专业的理论

时间:2023-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专业的理论第五节 教育专业的理论如果一个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敬业精神,但不具有教育技能,或者说专业教育技能较差,那么仍然不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要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

教育专业的理论

第五节 教育专业的理论

如果一个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敬业精神,但不具有教育技能,或者说专业教育技能较差,那么仍然不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教育教学过程来讲,教育技能也是教师实现内在素质向外在素质转化,并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现教师教育技能的根本转变,不仅对实现教师素质的根本转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角色理论的中心概念是角色,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原指规定演员行为的脚本。社会心理学家看到这个概念有助于理解人的社会行为和个性,便引入社会心理学中。他们认为,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规定了人的社会行为,类似于脚本规定了演员的行为。人的社会角色是人在一定社会背景中所处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

人们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角色规则的训练和教育的,偏离了社会角色规则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制裁。人在一生中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如孩子的角色、学生的角色、男女的角色、职工和领导的角色等等。这些角色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以适当的行为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变化的核心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教育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人”的发展。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求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要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

2.由共性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但绝非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均衡发展。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是在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下实现的。新课改提倡张扬个性,注重差异性教学。而现行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教学时表现为:集体备课为一种模式,上课用同种教案,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同一标准,客观上抹杀了学生之间、学生不同层面之间的差异性,结果使学生“千人一面”,这种教育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脱离了学生实际,极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对学生创造性精神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现差异性教育。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传统教学是教在前,学在后。上课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是听到教师的、少数优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教师过于重视教学行为的演示,教学只是教师的课堂控制和个人的表现。如过去课堂评价注重语言的流利、板书的整洁、举止的大方、时间的控制等。使教学过程成教师单方面的表演过程。学生成了“观众”和“配角”,课堂成了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师单方面活动。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现象十分严重。学生长期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学习主动性逐渐丧失。这种以“教”代“学”的教学,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而新课堂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场所。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过程。这个过程要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是组织者、促进者,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成长。新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互动程度、水平和互动方式、成效。新课堂的活动化和探索性,使课堂的重点由“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要表现者。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学”的指导。

4.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的转变

信息论的观点是,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因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几种主要信息交流方式:

(1)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讲,学生听。

(2)以谈话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

(3)以讨论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师生之间互相问答。

(4)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交流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然,后两者的交流方式较好,特别是第四种方式。这种方式能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这种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实现生与生之间的“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同时,还能使师生双方相互交流,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主体活动的展开和整合过程。

5.师生关系由教师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的转变

传统教学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做。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教师是控制者,处于居高临下地位,这种教学关系使师生之间不能进行平行平等的交流、沟通。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建立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命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与学生“对话”,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让课堂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中创造出新的智慧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具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6.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的转变

一个真正有远见的教师,不在于机械盲目地模仿某一种权威教学模式,而在于能博采众家之长,在广泛吸纳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个人优势,大胆创新,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教学方法最忌“千人一面,百课一法”。要想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必须树立特色意识,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没有个性,学生难以得到个性的发展。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方面因循守旧,不敢大胆改革教学,放不开手脚,教学没有个性,常常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强调知识,忽视能力培养,学生被严密控制在教师自身掌握的智能结构之内,被考试所束缚,这无疑是对学生个性的禁锢。

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导演对剧本的处理是一种再创造,与此同理,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复读机”,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这就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教学创造性还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每种教法各有利弊,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的编排、加工、博采众长,创造性地运用,切忌模式化。教师要当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再次,教学创造性还体现在个性教学风格上。优秀教师的教学魅力就是来自于自身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还要善于学习、积累、总结,并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教师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就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实现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总之,现代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效益,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转变自己的角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走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改。

二、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

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包含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等方面。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课程理论的学习对音乐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新时代的音乐教育需要的不是教书匠,而是集音乐教学与科研于一身的学者,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备理论探索精神,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对日常工作保持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三、音乐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动手操作、表达、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理解与交往、教研和科研等综合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学能力包括以下方面:

1.音乐教学设计能力

音乐教学设计是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音乐教学设计包括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和处理教材、确定课的类型和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

2.了解学生状况

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教师既要分析教材,又要花时间分析学生,分析琢磨活生生的课堂,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他们在音乐学习中会出现什么问题,产生哪些矛盾,如何去处理等等。

3.分析和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教材的分析首先要熟悉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内容,理解教材在音乐审美、情感体验以及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对教材的音乐要素、表现手段作出正确的解释。依据教材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筛选、补充恰当的教学内容,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确定教法和学法。需要注意的是,教材分析不是纸上谈兵,应该密切结合音响进行,把聆听作品、阅读参考资料与演唱、演奏实践结合起来。

4.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

根据教学内容可将音乐课的类型划分为两大类,即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的优点是内容集中,可以使学生获得鲜明的、相对完整的印象,有益于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但由于教学内容单一,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引发兴趣和有效学习。综合课的优点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于变化、生动活泼,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换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是中小学音乐课中最常见的课型。

5.确定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方向,也是进行音乐教学设计的依据,只有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音乐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6.选择教学方法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选择教学方法应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因为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应考虑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应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多运用体验的方法,以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7.课堂教学的组织

组织教学一方面是指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组织学生自觉学习的手段,另一方面是对教材、教具、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因素最优化的组合形式,是一种贯穿音乐教学活动始终的策略。音乐教师应针对授课内容的特点以及班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地安排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教师或精心设计导入,或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或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等,其目的无非是给学生以新的感官刺激,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组织教学要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内容要充实,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8.课堂教学的调控

调控是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干扰课堂教学。此时,音乐教师就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灵活的教育机智。具体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很多,应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例如,课堂上出现纪律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角度,来改善课堂纪律状况;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用暗示的方法,如从精神不集中的学生身边走过,或提问问题让他回答,或让他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等,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重新投入课堂学习。还可以采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总之,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音乐审美的需求,调控课堂,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四、音乐教学反思与评价能力

新课程要求把教学的重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这将促进教师重新反思“好课”的标准。也许一个歌唱得不是很好,钢琴基础也比较薄弱的教师却能上出一堂非常好的课来。因为,新课程提倡的“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学习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等等。只要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是一堂好课。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所不同,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是我们现代音乐教师面临的新问题。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机智,抓住生成事件,调控课堂。总之,音乐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中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在评价中促进教师对新的教学情境进行研究,在评价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音乐课外活动指导能力

音乐课外活动指导能力包括合唱队、舞蹈队、乐队和创作小组等音乐社团的组织、排练与演出。要求每一个音乐教师都具备上述所有社团的指导能力是不现实的,但一个音乐教师至少应具备指导一个音乐社团的能力。

1.合唱队

合唱队的学生们在长期、艰苦的合唱训练中能受到美的熏陶,锻炼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合唱队指导能力主要包括:了解小学或中学合唱队的种类、编制和声部特点,熟悉合唱队的队型排列、排练的步骤与方法,掌握合唱曲目选择和改编的知识,能够对歌曲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并能担任合唱演出的指挥。

2.舞蹈队

舞蹈队的指导能力主要包括:了解中小学舞蹈队的组织要求,熟悉舞蹈队的排练步骤与方法,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技能并能进行动作示范,能够创编和导演小型舞蹈。

3.乐队

乐队的指导能力主要包括:了解中小学各类乐队(管乐队、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队、混合乐队等)的编制及主要乐器的性能,熟悉乐队的组织和排练方法,掌握合奏曲目选择和编配知识,能够对乐曲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并能担任乐队演出的指挥。

4.创作小组

创作小组的指导能力主要包括:了解歌曲创作的基本常识,如音乐主题的写作、旋律的发展手法、歌曲结构的设计等;能够恰当地选择歌词或创作歌词,并能对学生作品进行修改和讲评。

六、音乐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体系。其特点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感受音乐的多姿多彩。现代音乐教育教学技术以电视、网络、电脑多媒体等方式呈现,其功能表现不受时间空间和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所需的信息以最快、最简便、最完美的方式展现给学生。通过现代教学技术,创设音乐情境,引领学生走进音乐,发挥视听通感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与兴趣,运用图、文、声、色并茂的效果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形象直观。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法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并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运动发展的全过程,便于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的知识。通过电脑多媒体等声像设备,把历史事件、异国风土人情、远方的景象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耳闻目睹,亲临其境。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借助影视等综合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音乐艺术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易于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便于让学生视听同步进入音乐世界,感受音乐的无限魅力。运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运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适当的方法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安排听赏、观赏等内容,通过视、听或视听并用的手段,向学生提供语言和书本之外的东西,使学生开阔眼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增加审美体验。要达此目的,教师必须熟悉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能,恰当地选择各种教学媒体。只要选择、使用得当,就能使音乐教学形象、直观;否则,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音乐教学的效果。

2.讲究实效

现代教学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它不可能替代教师的工作,而必须依靠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才能发挥它的效能。音乐教学不能为直观而直观,为了现代教学媒体而搞多媒体教学。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学科特点,突出音乐性,切不可搞花架子,喧宾夺主。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服从教学实际的需要,要有利于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