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及指导
第四节 小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及指导
学习是儿童入学后最主要的活动,学习成绩也常常是学生、老师和家长最为关注的。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都是与学习有密切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是相互影响的,良好的学习心理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当然也就能提高其学习成绩,而良好的学习成绩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中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学生才能乐学、好学。但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拥有良好的学习心理,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学习问题,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解决这些学习问题,将有助于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去。那么小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常见的问题呢?
一、学习动机不足及指导
林武是一位小学3年级的学生,与大多数小学生不同的是,林武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平时上课也是懒懒的样子,虽然作业都能做完,但是错误比较多,他好像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并不在乎,平时做作业时,一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就放弃不做。回到家,父母让他学什么,他就学什么,但对这些所学的东西,丝毫提不起任何的兴趣,所以学习的结果当然也就比较糟糕。平时在学校,看到同学们为某道题争论不休或绞尽脑汁的时候,林武都只是笑笑走开,看到别的同学因为取得了好成绩,欢喜雀跃时,他也毫无反应。
林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林武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帮助林武?
学生们的学习是为了什么呢?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呢?
1.何谓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在学校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那些有很强的学习动机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更能坚持,注意力会更集中,也更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当然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总是呈正比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学习动机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但如果超过了某个最佳点,那么学习动机的提高反而会降低学习效果,如某些太迫切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反而在考场上会发挥失常。另一方面,学习本身对学习动机有着反作用。学生在努力解决一个难题时也会激发他新的好奇心,使他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增强。案例中的林武,很明显是学习动机不足,进而影响他学习的积极性。所谓学习动机不足,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动力不足,不能有效激发和指引他们进行有效地学习。
2.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无外乎内外不良因素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不良的教养态度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父母过度干预子女的日常生活,会造成学生从小养成“唯父母是从”的依赖性。父母包办太多,导致小学生丧失了许多独立的生活体验,什么事情都按父母的命令行事,在他们的学习活动中往往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而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则容易造成子女的我行我素的性格,缺乏应对困难的忍耐力,这也是造成小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重要原因。
(2)多次失败的学习经历
某些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连续失败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努力与学业的成功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会认为凭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是无法获得成功的,因而在学业上就会产生无助和无望感。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失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消沉、厌倦的情绪,当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动机和学习信心就难以建立了。
(3)不恰当的教育期待
不管父母还是老师,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期待。在家里,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远远超过了孩子的实际能力,这会造成孩子巨大的学业压力,而且就算自己已经全力以赴了,也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这可能就会导致孩子放弃学习的努力,丧失学习的动力。在学校,如果老师比较偏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对学习成绩中等乃至低下的学生缺乏关注,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丧失学习动机。
(4)对不良社会现象的误解
当今社会存在一些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如“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论”等,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还不成熟,人生经验缺乏,没有形成自己内在的是非观,因而容易受到某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产生偏激、悲观的想法,看不到知识的价值,从而降低了学习的动机。
3.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赞赏,有的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有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也有的是为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已有的研究表明,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内部动机往往更强烈、更持久。因而我们在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应从内部动机入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比如在教授“鸟”这个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动物是鸟,大多数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概念,即鸟是会飞的动物,这时老师可以提问“那么苍蝇、蚊子也是鸟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让他们带着疑问主动去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发现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当然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灵活呈现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的投影的呈现方式外,也可以通过录像、电影,乃至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观察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可以采取竞赛、游戏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2)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的自我效能感就是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某些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由于经历了多次的学习失败,势必对自己能否顺利地完成学业任务产生怀疑,进而导致其丧失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时,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修正原有的不正确的自我认知,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获得学业上的成就感,从而恢复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其在学业上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有效地激发起学习动机。
(3)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
部分学生之所以学习动机不强,是因为老师和家长给他们制订了过高的目标,让他们形成了“再努力也无法达到目标”这样的认识,因而放弃学习。为了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所设立的目标应是让学生觉得可以达到的,但是需要努力。这样的目标才更具有吸引力,才能更好地驱动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4)适当运用奖励
对于小学生而言,要维持长久的集中注意力,单靠他们自身的努力,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做到,但是适当地运用奖励就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学习行为本来就由外部动机驱动。因此为了能维持其良好的驱动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外部动机内化为内在动机,就更需要外在的奖励来维持其良好的学习行为,促使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掌握知识的乐趣。
(5)培养积极的归因
当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时,他们对自己的学业就会充满信心,对学习具有很高的热情。当他们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那么即使失败,也不会气馁,因为努力是个体内在的不稳定因素,是可以改变的,这对于激发和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佳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将此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如“这次考试成绩不好,是因为你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之前也没认真复习”,这样的归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这次考试成绩不好,是因为你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题都会错”,这样的归因则会直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学生获得学业的成功和失败时,老师的引导往往能使学生形成不同的归因,作为老师,我们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二、学习方法不当及指导
萧红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平时学习非常认真,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开始写作业,不但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她还让妈妈给她买了很多课外作业,自己很自觉地做,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但她写作业的速度比较慢,而且每次做题错的地方都很相似。萧红每天晚上要忙到很晚,在学校上课也非常认真,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课间同学们都出去玩了,她还在努力地回忆。尽管萧红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而且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但她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即使考试题目她都做到过,但原来错的地方,考试时也仍然会错。而且萧红每次已经把课本上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但考试的时候稍微变了一个小小的地方,她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萧红的妈妈和老师都不知该怎么办。她总认为小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大多数是因为学习不认真、不努力,但是萧红不是,她在学习上的认真程度已经无可挑剔,但成绩就是上不去。萧红自己也非常沮丧,为什么自己已经比别的同学都努力了,成绩还是不如别人。
为什么这么认真学习的萧红,成绩依然不理想呢?
难道是萧红的智力低于其他的同学吗?
学生是否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呢?
怎么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呢?
很明显,萧红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她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单纯地以为多花时间在学习上就一定能提高学习成绩,但现实的学习生活告诉我们,时间确实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保障,但并不是唯一的条件,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恰当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好的学习方法自古就被看作是学习成功的桥梁,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适合自身实际发展水平的学习方法,学习就会更加主动,学习兴趣剧增,求知欲会大大增强,日复一日,长期积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仅仅靠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往往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快节奏的生活,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各国教育者最为关注的任务。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订学习计划的辅导
如果想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学会订立学习计划,计划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败。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要求学生每天晚上睡觉前对当天所做的事情做一个简要的回顾,看看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同时也对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做一个细致的安排。如果每天都能花10分钟做这项工作,长期坚持,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受益无穷。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但也应指导他们将课余时间做一个很好的规划,以帮助其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多学生都认识到了学习计划的重要性,也为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但总是执行不了,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回顾时,总是很懊恼,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因此在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计划应该具体明确,一般来说,计划越具体,其指导性就越强。比如每天要努力学习,这样的计划太抽象,也很难衡量和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因此在设立目标时,应力求具体化,比如一天学会5个英文单词,每天课后做5道课外数学题,期末考试争取达到90分以上,等等,这样的目标就比较具体,因而也更能执行。
(2)要切合实际。作为老师,在指导学生制订计划时,应引导学生在自己实际水平的基础上,避免对自己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比如一个现在只能考60分的学生,雄心勃勃,在制订计划时要求自己在下周的考试中成绩达到90分,很显然这样的要求有点脱离实际,其结果往往是计划不能得到执行,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因而任何的提高都应是循序渐进的。
(3)留有余地。一个好的计划往往在时间上会留有一定的余地,因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原本计划每天多做5道课外数学题,但临近考试,因为老师多布置了回家作业,导致这个任务完不成,那么计划也就很难执行。因此在制订计划时,应留有一定的自由时间,使计划富有弹性,这样在执行起来就不会显得很死板,不能应对一些偶然的突发状况。当然我们在留余地时也不能留太多,否则这样的计划就没有约束力,显得松松垮垮。
2.预习方法的辅导
预习也叫超前学习,是指在教师上课之前,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进行学习和理解的过程。预习既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其实就是对第二天老师要讲的内容提前阅读,将新的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识建立某种联系,找到新知识中的难点和重点,带着问题来到第二天的课堂上。这样的预习工作往往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注意的集中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克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为了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进行预习,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设置相应的提问和作业并寻求家长的配合等方法,促使学生做到真正的课前预习。
3.听课方法的辅导
上课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小学生不会听课,听不懂,学不会,那么即使人在课堂上,仍然会增加课后复习的困难和压力。就像萧红那样,即使上课的时候很努力、很认真地听课,但如果没有学会听课的技巧,抓不住重点,那么课后即使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并不明显。同时由于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厌学心理,既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心理健康。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认真听。要求小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含义。
注意看。要求小学生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板书或是投影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反复强调、从多个侧面提问、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或是通过其他的先进教学仪器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关注。
多动脑。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要边听、边看、边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多问“为什么”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不断列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动练。在课堂上要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勤学多练,对于小学生而言,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并不困难,这可能与这个年龄的学生重视老师的表扬、乐于表现自己有关,因而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奖励来强化学生大胆发言的良好行为,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听课效果。
做笔记。要求学生对教师讲课中的要点、难点都要简明扼要地写在笔记上。这里要注意的是,并不要求记录老师所讲的所有内容,而是要将那些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强调的内容,或是学生自己一时还不能很好领会的内容记录下来。帮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这对于课后的复习非常重要。
4.复习方法的辅导
复习是指对学过的知识重新学习的过程。复习包括课后复习和系统复习两种。课后复习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和巩固当天学到的知识。系统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周、月、学期或学年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复习,不管是课后复习还是系统复习,其目的都在于融会贯通,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体系,进而提高其学习能力。
(1)课后复习的方法
回顾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及其过程,目的在于弄清哪些完全理解了,哪些没有理解,使进一步的复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课后复习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及时复习,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人对所学知识的遗忘是先快后慢的,也就是说学完以后如果不马上复习,那么遗忘的速度非常快,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此外复习时还要做到过度学习,所谓的过度学习就是在刚刚学会某一个知识后,再学习一定的遍数,一般学习要达到150%,其学习效果最佳。复习时除了复习课本的内容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笔记,对于那些在课堂上来不及记录完整的地方进行查漏补缺,一方面可以为后面的复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这本来就是一种复习,而且还能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对课本中不懂、不会的难点问题,查阅工具书或参考书,力求弄懂弄通,实在弄不明白的,问教师或与同学研究解决。总之这样的复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效果要远远好于不断地重复学习。所以萧红看似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其复习方法不恰当,老是不断地重复阅读和背诵,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因而一旦需要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时,往往就变得不知所措,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系统复习
及时复习可以较大限度地控制遗忘,但是,及时复习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遗忘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要想长期保持所学到的内容,还必须进行系统复习。有研究表明,有效的复习时间安排最好是:
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5—10分钟之内,比如下课后,或是即将下课的前5分钟内,就将要点加以背诵,或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所学的内容。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学完后互相讲述所学内容,帮助他们加深记忆效果。
第二次复习,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是学习结束后的第二天,重读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回家作业,或是第二天课堂上的回顾性提问等,都有助于进行第二次的复习。
第三次复习,一个星期后。
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后。
第五次复习,半年后。
这些复习,教师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考核或学习任务来做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系统复习的好习惯,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记忆。
当然,在指导学生复习的时候,也要注意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复习方法。许多学生都喜欢像萧红那样不断地重复课本知识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复习方法,因为不断的重复,很可能不能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而对于那些已经很熟悉的内容,不断重复就会浪费时间,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复习。比较好的方法是尝试背诵与阅读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尝试背诵,对于那些记忆不全的薄弱环节可以通过阅读来加深记忆,这样就可以避免学习时间和精力的分散,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调动起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多种形式的编码和多通道的联系可以增加提取的线索,自然也就能加强记忆的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一些记忆的技巧,从而提高其记忆效果。比如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方法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旧知识建立某种联系,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口诀和押韵的方式来提高记忆效果;还可以将要记忆的东西与某个熟悉的位置之间建立联系。类似的记忆方法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逐渐运用这些记忆的技巧,也可以积极发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一些记忆的方法,引导他们选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本章小结
小学生相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由于其年龄的增长,也因为生活环境、主要任务的改变,他们在认知、情绪、社会性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各自表现出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但有些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幼小衔接不当而导致的适应不良、问题行为、学业问题等,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应该在尽可能了解小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拓展阅读】
1.方富熹,方格著:《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该书的第十二章阐述了童年中期的认知发展,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小学生思维、记忆和注意的发展特点。该书的第十三章以通俗的描述方法阐述了小学生的情绪发展特点、个性、社会性的发展特点,并结合儿童的这些发展特点,提出了促进儿童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良好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2.桑标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该书的第七章介绍了儿童情绪表达、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以及相应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同时还分析探讨了恐惧、焦虑、抑郁等常见的发展性情绪问题。第八章主要从生物学因素与人格形成、家庭因素与人格发展、同伴与人格发展、自我与人格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等角度,阐述了个体人格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因素等问题。第九章从理论出发阐述了儿童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发展,同时还深入探讨了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等。
3.胡清芬编:《走向心理健康:学校篇》,华文出版社,2002年。
该书的第三章介绍了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相关内容,结合实例提出了针对各种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比如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消除厌学心理、如何克服考试焦虑等问题。
4.李峰编:《走向心理健康:个案篇》,华文出版社,2002年。
该书的第四章介绍了学生的问题行为及其辅导方法,结合实例探讨了具体的问题行为,比如攻击性行为,捣乱行为以及网络成瘾的问题,并对这些普遍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辅导的方法。
【反思与探究】
某四年级学生经常被同学告状,说他打同学,但他自己却说只是想跟同学打招呼,如果你是老师,你会相信他吗?你会如何处理同学的告状,这位学生为何会让同学认为是在打人,要怎么才能帮助他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