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父母离异家庭的女孩能娶吗

父母离异家庭的女孩能娶吗

时间:2023-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指导第二节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指导晶晶今年14岁,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一直以来,晶晶就是个听话的孩子,成绩优秀,性格开朗,热情大方,深得老师的喜爱,父母也以她为骄傲,并在她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因而在开展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有利因素的影响,积极克服和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指导

第二节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指导

晶晶今年14岁,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一直以来,晶晶就是个听话的孩子,成绩优秀,性格开朗,热情大方,深得老师的喜爱,父母也以她为骄傲,并在她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是从半年前开始,班主任老师发现晶晶变了,本来活泼开朗的晶晶变得沉默寡言,非常自卑,下课后也是一个人呆呆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很少像以前一样乐于交往,成绩也是一落千丈,上课的时候变得畏畏缩缩,任课老师都反映晶晶的变化非常大。后来老师家访后才知道,原来半年前父母就开始因为各种琐事争吵,直到最近才离婚,晶晶被判给了妈妈。但妈妈觉得是丈夫对不起她们母女俩,抛弃了她们,每天以泪洗面,咬牙切齿地痛斥丈夫的背叛,且容易动怒,也顾不上照顾孩子。晶晶每天在家里非常的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又惹得妈妈生气,每天都战战兢兢,同时对爸爸也充满了怨恨。

晶晶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父母的离婚对晶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晶晶会如何看待父母的离婚呢?

我们该如何帮助晶晶走出父母离婚的阴影呢?

一、父母离异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它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有时甚至会超越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一位人格心理学家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仅具有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有时反而会因为某种原因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而父母离异无疑是不利影响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升高,离异家庭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了重要的社会问题。如何减少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自信快乐的生活,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有这么一个案例,夫妻双方在家里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因为一些生活琐事争吵,后来慢慢演变成大打出手。有一回,两人又在愤怒地针锋相对,5岁的儿子不小心用剪刀割破了手指,鲜血直流,两人赶紧停止了争吵,马不停蹄地送儿子去医院,这次的争吵因为儿子的受伤而终止。于是这个5岁的孩子终于发现了可以不让爸爸妈妈争吵的办法,每次当父母吵架的时候,他总是想尽办法弄伤自己,而每次他受伤后,父母就会赶紧送他上医院,慢慢地这个孩子就学会了用自残来处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个5岁孩子的自残行为是父母强化出来的。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也是让他获得安全感的人,但是这两个人经常剑张弩拔地制造家庭的紧张气氛,这无疑会让他感到极为恐惧,试图去阻止父母的争吵。而对于盛怒的父母来说,一个孩子的阻止声往往不能有效地制止他们,于是,这个5岁的孩子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有效的办法(弄伤自己),自此以后,百试不爽,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他应对困难的捷径。

很多父母在离异之前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冲突期,而父母的冲突往往是孩子不愿见到的,他们总是想尽办法去阻止父母的争吵,甚至是父母的离婚,这可能就会导致他们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法。此外,父母的离异本身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我国的黄悦勤(1999)在大学生人格障碍的调查中,发现父母不和睦家庭子女的患病率5. 56%,是和睦家庭的2. 5倍,单亲家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1. 76%,是双亲家庭的5. 9倍。此外,国内外的心理学及精神病学者都认为夫妻关系紧张、不和睦,长期的敌意、分居、离婚等对双方及子女的行为影响很大。美国一些学校的心理学家就离婚对儿童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父母离婚对儿童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年龄的离婚家庭,儿童的适应和反应是不同的:①2岁半—3岁3个月儿童表现出的是倒退行为。②3岁8个月—4岁8个月的儿童表现出易怒、攻击性行为、自我责备和迷惑。③5—6岁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攻击性行为。④7—8岁儿童表现出悲哀、害怕以及希望和解的幻想。⑤9—10岁的儿童表现出失落感、拒绝、无助、孤独及愤怒与忠诚的矛盾。⑥11岁以上的儿童表现出悲伤、羞耻,对未来和婚姻感到焦虑、烦恼、退缩。可见,父母的离异确实会给孩子心理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当然,并不是所有离异家庭的学生都会表现出心理的异常,这也要视具体的情况。瓦勒斯登和凯利(Wallerstein&Kelly)指出,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离婚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但仍有10%左右的孩子将父母的离婚视为一种解脱。这些孩子通常年龄较大,曾受家庭不和及冲突之苦,因此离开经常争吵与暴力的环境,进入安稳、平稳的单亲家庭,对这些孩子而言,未尝不是因祸得福,反而能获得更好的成长及心理环境。另外,也有一些父母离异的学生,在单亲家庭中,他们必须比同龄学生要更早地承担家务,更需负责任,需应对更多的问题,这样的生活环境反而能促使他们更具独立性和责任感。因而在开展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有利因素的影响,积极克服和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

二、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

离异家庭相比于正常家庭而言,家庭的结构、家庭氛围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会导致生活于其中的孩子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其心理的改变,那么一般的离异家庭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呢?

1.怯懦自卑

不管我们的社会如何开放,在中国文化下,离婚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作为家庭成员的孩子也会感到羞耻,觉得自己与其他孩子相比是不同的,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很多消极的情绪体验,比如不安、胆怯、焦虑等。此外父母的离异也会让他们觉得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抬不起头来,羞于谈论自己的父母。当其他同学谈论自己的父母时,总是会默默走开,不愿与人交往,逃避现实,总想把自己藏起来,久而久之,就会给这样学生的心理留下创伤。心理学家认为,即使对那种父母离异适应得最好的孩子,也会经历几年的感情上的强烈冲击,渐渐形成自卑自怨的心理。另外,离异家庭的学生还容易形成怯懦的性格,表现为胆小怕事,常常担心因为自己导致他人生气,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尤其是一些父母离异后,对婚姻产生恐惧心理,常常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制定过高的目标,管教方式过于严厉,这样的孩子常常会担心自己学习不好而使父母失望,慢慢地就会变得胆小怕事,怯懦退缩。

2.内疚自责

有不少的孩子会把父母的争吵甚至离异归结为是自己的原因,总觉得是因为自己不乖,不听话,父母才会吵架。尤其是那些本身对子女教育存在分歧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常常当着孩子的面争论不休,这容易让孩子误以为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导致了父母的争吵,直至最后离婚。所以他们会非常的内疚自责,总是责怪自己,希望能挽回父母,而又无力改变父母离异的事实,因而经常抱着负疚的心理面对父母,对父母的要求无条件地遵从,而不管自己是否愿意。曾经一位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就说,自己的整个成长过程就是在演妈妈写的剧本,而完全忽视自己的自我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得她成年以后的工作与婚姻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3.抑郁孤僻

离异家庭的学生常常会体验到消极情绪,父母的离异容易造成他们的自卑,形成扭曲的自我形象,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而且在与人交往中比较敏感多疑,不能很好地对待他人,老师和同学对他们表现出的关心和爱护,会被当成是一种怜悯和施舍。害怕因为自己父母的离异被同学嘲笑和轻视,不能自如地与人交往,但又渴望与人亲近,这种矛盾的情绪往往导致他们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造成性格的孤僻。而长久的压抑容易导致情绪的抑郁,每天都是闷闷不乐,沉默寡言。

4.自由散漫,厌恶学习

家庭破裂的孩子很容易失去家庭温暖。父母在离婚大战中筋疲力尽,无暇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放任孩子的教育,生活中不能通过细心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这样家庭的学生往往放任自流,组织纪律性很差,无视校纪校规,学习成绩快速下降,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常常一个人独自行事。而学习成绩的下降也会造成他们学习兴趣的下降,在学习上无法获得成就感,慢慢地就会变得讨厌学习。在班里无法得到同学的认同,归属感不能得到满足,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甚至个别学生对父母抱有一种抵触情绪和怨恨心理,认为是父母的离异导致了自己成绩的下降,只要是受到家长的批评,就会赌气出走,到社会上闯荡,甚至走上歧路。

三、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

父母的离婚虽然会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但其影响是间接的,是通过家庭形态的改变而衍生形成的。一项长期研究结果显示,只要孩子受到良好的照顾,何种形态的家庭其实并不重要。因而对于离异家庭的学生,父母离异已经是既成事实,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为这些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消除父母离异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离异

不少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由于自己家庭的破裂而感到羞耻,进而不愿与同伴交往,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也有一些学生将父母的离异归结为是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极为内疚自责等,因而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父母的离异是预防他们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关键之一。要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离异是大人之间出现了问题,并不是他们的原因造成的,因而无需自责,同时父母离异并不影响他们的价值和能力。不管在什么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家庭环境、家庭结构的变化本身并不会使他们的能力受到损害,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父母的离异也不影响他们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即使因为父母离异,导致生活负担增加,自己所需承担的家务劳动增多,学生也可将此作为锻炼自己的途径,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此外,父母的离异只是父母不在一起生活,自己不管跟着谁,父母仍然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不会因为两人的离异而减少。

2.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离异家庭子女相对于完整家庭的子女而言,可能会面临更多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比如可能或受到他人的歧视、经济状况拮据、生活环境的改变、家庭社会地位的下降等,因而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有效应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呢?一般来说,当个体面临不良的生活环境时,往往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比如愤怒、恐惧、怨恨等,这时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指导学生学习控制情绪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尽可能体验成功的习惯,从而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变化,对未来充满信心。

3.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集体活动

一般学校的集体活动往往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满足他们归属的需要,同时还能加强同伴之间的交往。因而老师需尽可能地为离异家庭子女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一方面能使他们赢得同伴的接纳,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这些学生也能在集体活动中宣泄不良情绪,释放因为父母离异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在学校生活中,老师也可以在不影响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给予离异家庭学生一些为同学服务的机会,比如帮老师发作业本,帮助辅导一些学业上比较落后的学生等。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赢得同伴的理解和接纳,同时也能让他们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提高成就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

4.给予关爱,重塑信心

一些离异家庭的学生在父母离婚期间或离婚后,由于父母个人的原因而疏忽了对他们的关爱和照顾,感到失落、孤独,对周围的人产生怀疑和恐惧的心理,觉得别人在轻视、厌恶自己,从而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因此对于这些学生,老师适时地给予关爱,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父母关爱的缺失。尤其是一些离异家庭学生在心理上表现为既自卑又自尊,当他们有错的时候,老师直截了当地批评教育或当众警告不仅无益于改正,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这时老师应冷静分析他们内心世界的变化,以较为温和的方式来纠正他们的错误,并想方设法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建立起自信心。有些学生在父母离异后,极力渴求得到别人的尊重,处处力求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但父母离异的阴影常常会使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被强烈的自卑感所掩盖。尽可能地保护好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平时的教育应多一些充满关爱的鼓励,让学生相信老师的关心和照顾是出自真心,非常坦诚,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怜悯,从而使他们能逐渐形成安全感,也乐于在学校生活。而对于一些学业成绩快速下降的学生,老师应给予专门的辅导,帮助他们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对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促使他们重建学业上的自信心,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健康地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