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的心理问题及指导
第三节 “优等生”的心理问题及指导
小尤是四(1)的班长,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语文书不见了,这本书里记满了自己的心得笔记,眼看期终考试即将临近,这可把一向老练、镇定的大班长给急哭了,放在桌上的书怎么一会儿工夫就不见了呢?小尤赶紧告诉了班主任,一开始班主任还以为是大家的书封面都一样,可能是谁拿错了,发动全班同学帮忙寻找,但到了放学的时候,还是没有任何线索,班主任老师很纳闷,每个人都有语文书,多要一本也没什么用,为什么要拿别人的书呢?第二天,班主任老师帮她借了一本语文书,虽然没有她自己记的笔记详细,但总算有书了,这件事也就过去了,突然有一天,一位别班的学生举着一本又脏又破的书来到四(1)班班主任跟前,说他在路上见到的,上面写着四(1)班几个字,于是就拿过来交给班主任,老师拿起来一看,这本书居然是小尤的,但这本书已经被人划得不成样了,东一道,西一道,老师翻看里面,突然发现了一行字,仔细辨认以下,笔记非常熟悉,是班里小兰写的,只见上面写着:小尤,我讨厌你!!!老师非常奇怪,小尤和小兰是班里的好朋友,平时经常一起进进出出的,而且小兰的成绩也很好,是位聪明能干、思维敏捷的人,也常常得到老师的信任和支持,同学的尊敬和羡慕,深得班主任老师的喜欢。班主任老师一开始并不完全相信是小兰做的,于是就把她叫到办公室,小兰一看到老师桌上小尤的语文书,脸色马上就变了,紧咬着嘴唇,一句话也不说,很显然,这件事真的是小兰做的。(1)
作为小尤好朋友的小兰,为何要这么做呢?
小兰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班主任老师又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类似小兰这样的“优等生”,他们平时在学习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烦恼?
他们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如何帮助和引导这些“优等生”,使他们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同时,人格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优等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正如每个班都有让老师头疼的调皮学生一样,每个班级都会有“优等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优异,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老师的指令一丝不苟地执行,有的可能还会有某些方面的特长,这样的学生深得老师的喜爱,家长的赞赏,同学的羡慕。老师在教育管理这些学生时,会觉得非常轻松,他们在学习上不用老师操心,而且经常能给班级增添光彩,在日常的纪律方面也是非常的乖巧听话,在班里不惹事,不给老师惹麻烦,面对这样的学生,任何一位老师都是喜欢的。但是这种喜欢也可能会造成心理学上所说的“晕轮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们会觉得“优等生”的学习很好,品质也优异,所以任何方面都是比其他同学都好,觉得他们能管理好自己,不可能会出错,即使日常学习生活中稍微有些小错误,老师也是一笔带过,觉得他们肯定会自我反省,自我处理好,于是很少关注这些“优等生”的内心世界。
那么“优等生”是否真的如老师所期望的那样一切都是完美的呢?大量的事实表明,“优等生”并不像老师和家长所想象的那么毫无瑕疵,相反,他们也会有很多的心理困惑,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碰到各种各样的烦恼,而且由于他们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优等生”,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更大,烦恼会更多。而且由于他们的智力水平要比一般的同学高,对很多问题思考得更多,心理问题可能会更为复杂,更难以处理。因而对于“优等生”,我们在关注他们成绩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他们心理的发展,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适时地帮助,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而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就需先了解“优等生”常见的消极心理及其表现。
1.过分追求完美
大多数“优等生”都有追求完美的人格特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点,才能驱使他们在学习上尽可能做到完美。为了能做到完美,他们就会比一般人更加认真,更加负责,同时也更能坚持,这往往会使他们在学业成绩上达到优异。但如果过分的追求完美,那么就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对自己提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苛求自己。同时在对待周围的人和环境时,也常常表现得过分的挑剔,喜欢用完美的尺度去衡量自己,衡量他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他自己也好,还是周围的人和环境都不可能做到完美,因此他们常常会因为达不到完美的目标而不断责怪自己,对自己、对他人都非常的失望,常常陷入痛苦之中。有这么一个高中生,从小就是“优等生”,上了高中以后,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事事力求完美。但高中的学习任务非常的繁重,这名“优等生”经常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但又不愿意放弃为自己设定的高要求,因而产生很大的压力。这样巨大的压力使他常常处于焦虑和紧张之中,后来他慢慢地学会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数清楚每天自己走了多少步路来缓解自己的紧张和焦虑,最后发展成强迫症。
2.易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心是指恐惧(恐惧他人优于自己)和愤怒(愤怒他人优于自己)的混合心理。“优等生”大多在学习上,乃至很多活动中都表现得极为突出,常常会得到表扬和赞赏,在班里有较高的角色地位,他们非常享受这种被众人捧着的感觉,不愿有人替代自己,于是想方设法来维持“唯我独尊”的局面。他们很难容忍其他的竞争对手超过自己,因此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虽然有时嫉妒能使人奋进,比如因为嫉妒他人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于是自己奋发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但如果这种嫉妒心理走向极端,就容易憎恨和仇视他人,有时甚至会不择手段,采取不道德的攻击报复行为。案例中的小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妒忌小尤每次考试都比自己考得好,内心非常气愤,于是通过破坏小尤的书来达到自己的成绩超过小尤的目的。这样的行为一方面伤害了他人,另一方面也伤害了自己,小兰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她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
3.抗挫折能力偏低
大多数的“优等生”,其成长的过程常常是“一帆风顺,一路领先”的,很少受到挫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小学习认真刻苦,遵守校纪校规,做事认真负责,积极寻求上进。正因为他们学业成绩的优异,日常行为表现良好,往往比一般的同学更能赢得老师的喜爱,同学的羡慕。同时他们也会得到更多的荣誉和关注,比如在某某竞赛中获奖,写的作文在某某杂志上发表等,这些荣誉和赞赏也会使他们从小就自我感觉良好,总觉得自己比一般的同学要更优秀,更能成功,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都是超越于其他同学的。这种过分的自信常常会让他们在挫折面前变得手足无措,应对挫折的能力偏低,没有应对挫折的经验,不能很好地应对挫折,甚至采取错误的方式。一位初中的尖子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这让他极为自豪,上了高中以后也是踌躇满志,自信满满,一次在班级的集体活动中,他应邀上台唱歌,但中途跑调了,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这让他感到无地自容。追求完美的性格使他不能接受自己居然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觉得这是奇耻大辱,最后在不断地自责中选择跳楼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其实唱歌跑调本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同学们哄堂大笑也没有任何嘲笑的意思,但一直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他却难以忍受自己的不完美,最后用极端的方式来应对在一般人看来是极小的挫折。
4.过分争强好胜
“优等生”在学生群体中常常是出类拔萃的,因而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也很高,有些人甚至把“不是第一,就是失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第一,任何方面都要比别人强。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非常喜欢竞争,哪怕是跟比自己小的弟弟下棋,也一定非赢不可,在生活中,即使再小的事情,也都不甘示弱。这样的人格特点常常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咄咄逼人,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此外,这种处处想为人先的心理也容易使他们感受到很大压力,陷入焦虑和紧张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成为阻碍他们健康发展的障碍。
5.虚荣自傲心理
“优等生”因为得到老师的喜爱,经常会成为班级中各项工作和活动的骨干,成为班干部,帮助老师管理班级同学,所以他们在班集体中处于一种非常优越的地位,享有较高的威信。但这些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还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往往过分抬高自己的优点,而忽视自己的缺点,从而形成虚荣心理,认为自己完美无缺,对于老师和同学善意的批评和建议表现得过分敏感,不能虚心接受,而故意采取敌对的态度,比如与同学争吵,与老师对着干等。此外还有一些“优等生”会因为自己较好的理解能力等变得极为自傲,目空一切,看不起其他同学。一旦有同学在上课的时候没有回答出问题,就会嘲笑同学,甚至觉得同学非常愚蠢。这些学生即使对老师也会表现的傲慢无礼,评头论足,将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这样的“优等生”势必在班集体中被同学孤立。
二、优等生的心理辅导(2)
优等生学习成绩优异,但不能“一俊遮百丑”。在鼓励保持学习上的竞争姿态和上进好胜的同时,要创造条件和环境,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规范他们的行为意识。
1.坚持以德为先,“响鼓要用重锤敲”的指导思想
对“优等生”的培养要用高标准、严要求,决不能只看到优点,偏袒缺点。更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优等生”的唯一尺度,从而在“一俊遮百丑”的思想影响下,在他们入团、评先等方面放松品德上的要求。要经常提醒他们以人之长比己之短,督促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攀登。《中国教育报》曾经刊登了一位“优等生”C的文章:《老师,批评我一次吧!》,文章说:“一天早上,我由于贪睡而迟到。我想,第一节课正好是班主任的课,非挨批评不可。我硬着头皮走进了教室,同学们向我投来并不难猜测的目光,还发出嘀咕声:‘班长也有迟到的时候’。‘不要嚷嚷了,C同学迟到是有客观原因的,他是因为去探望生病的同学来晚了一会儿。’老师的话压住了同学们的议论……。”这位“好学生”就是这样在班主任老师的庇护下生活和学习的,最终使他的学习成绩一降再降。后来,他在自我醒悟之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老师,批评我一次吧!”的呼声。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班主任在培养“优等生”过程中深思的问题。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当“优等生”在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出现心理挫折的时候,班主任应给以真诚的鼓励,使他们保持心理平衡,保持旺盛斗志,引导他们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相反,如果“优等生”在某些方面遇到了暂时的挫折和失败,班主任如果不去为他们创造、提供良好的补偿机遇,他们也许就此一蹶不振,这无异于在扼杀他们的智慧。反之,班主任若能及时地为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补偿心理,“优等生”就可能沿着偶然失败—再次表现—表现成功—自信心增强—不懈努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前进。就能使之经常保持心理上的积极状态,就能带来“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教育效果。
3.消除嫉妒心理,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
如文章开头案例所述,“优等生”一方面具有较强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不当,可能会产生嫉妒心理。班主任要引导他们对嫉妒心理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敢于解剖这一心理现象,并能认识它的危害。西方哲人孟德斯鸠说过:当一个人缺乏某种才能的时候,以藐视这种才能作为补偿。所以要告诫学生,别的同学某方面比自己好,不能嫉妒,而应该看到自己的差距,奋起直追,刻苦努力,赶上和超过他们才是正确的行为。班主任在疏导中,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启发性、情感性、激励性,才能达到使“优等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在班级中造成一种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和正确的竞争意识。当代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是“优等生”),无时无刻不处于竞争的氛围之中。在竞争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班主任要引导他们能经得起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在成功和胜利面前,冷静下来,看到不足,看到新的竞争的艰巨性,做好迎接下一步挑战的心理准备。引导他们在失败和落后的情况下,分析原因,找出努力方向和采取有效措施,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起积极向上的竞赛意识。
4.要培养“优等生”抗挫进取能力
老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创造情境,使“优等生”感受挫折,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使他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勇气。要给他们制造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让他们去面对,教育他们正视挫折,勇敢面对。如有的“优等生”,对体育竞技活动不重视,就应想办法让他参与,感受失败。而对有的自以为是,骄傲的尖子生可以让他做些奥数的题目,让他感受困难和挫折,然后教育他如何对待失败。适当的时候也要创设难易适度的情境,让“优等生”在感受挫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知道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以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顶点的深刻涵义。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哥德巴赫猜想,介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条件简陋、人员缺少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最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骄人成就。使学生从榜样那里吸取营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全社会行动起来,都来关注青年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和培养。那么,我们的“优等生”就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等生,浙江金华少年杀母等等悲剧就不会重演,素质教育以及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有关要求就能切实得到全面贯彻。如此,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加兴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