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区真空管理的原因分析
1.在单位制未解体之前,社区主要是由单位和居委会这两类正式组织管理的,单位制解体之后,这类传统型社区则缺乏正式的组织或者机构来管理,原因主要有两个:
(1)单位不再参与管理社区。在单位制未解体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应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管理社区的正式组织。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单位制在中国已经逐步失去了原有的管辖范围,在社区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很多原来主要由单位管理的社区已经彻底地脱离了原所属的单位。社会结构转型造成单位制解体,对社区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单位和社区之间缺少了行政性的权威关系,这种权威关系的丧失造成了单位对于社区管理就是无效的。社区脱离单位本来是进行社区建设的一个前提,从社区建设的长远目标来说,这也是积极的。但是对这类以前在很大程度依赖单位的传统社区而言,脱离了单位的控制的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主要因为社区最初对于单位的依赖过于强烈,而离开单位则造成了社区管理上的混乱和不适。
(2)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不好社区。在单位制解体之后,原来由单位进行管理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社区居委会的身上,但是大石桥社区居委会为什么管理不好这个从单位制中脱离出来的传统社区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重点不在社区。这一问题实际上是由于目前社区居委会的角色定位造成的,即社区居委会仍是一级行政组织,行政性依然是居委会的最大特征。虽然居委会有朝着居民自治性组织的方向迈进,居委会的某些职位也进行居民直接选举,但实际上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大多还是由上一级的街道办事处进行指派,居委会的财政权也是由政府部门控制,大石桥社区中的办公经费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还主要是由政府负担。而在考核上,上级有关部门会经常性地对居委会工作进行检查,完全以政府部门的标准而不是居民满意度为依据。这一切都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社区居委会会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政府的行政性工作上,而不是社区本身以及生活在社区的居民身上。
第二,社区居委会主要工作人员缺少社区本位意识。在对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的社区工作人员都有年轻化的趋势,大石桥社区居委会中年龄最大的也不过50岁,年龄最小的才30岁,这与传统的都由退休的职工担任居委会成员相比或许是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这些工作人员具有高中的学历。同时这些工作人员也告诉我们她们都是受上一级政府的指派下来搞社区工作的,她们对社区的过去并不太了解,也不居住在本社区之内。社区居委会的下属结构例如楼长则是由社区内的居民直接选举出来,他们是协助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成员来管理社区事务的,而这部分熟知社区内的历史和事务的工作人员一般年龄偏大,大多是社区内的退休职工,学历也不太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社区重大事务没有什么发言权。虽然社区工作人员的学历在提高,还有年轻化的倾向,但是社区之外的人很难产生一种社区的本位意识,很难对一个与自己关系并不是十分重大的社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同时也很难具有积极改善和建设这个社区的热情。
2.在没有正式组织管理的社区中,为什么没有出现非正式的诸如居民自发性的组织来管理社区?
(1)单位制的解体造成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增加,成员异质性强,难以形成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现在居住在大石桥社区中的居民不再是同一个单位的居民,比较富裕的居民从社区中搬离出来到其他社区中居住了,同时又有新的居民补充进来,补充进来的居民有很多都是暂时居住的年轻人,这就使得整个社区内居民的整体的异质性非常强,社区内的活动并不多,年轻人对于暂时居住的社区内所举办的活动的兴趣并不大,这些都造成了社区内居民的互动比较少,社区居民尤其是流动人口难以形成一种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难以形成社区居民自发性组织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2)社区的贫困也是一个原因。其实社区内的贫困不能作为一种解释居民形成自发性组织的必然原因,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看到即使是在贫困的社区内,居民的互动也很频繁,从而使得社区的凝聚力十分强烈,但是在这个异质性高互动性并不强的社区中,社区居民的贫困可以作为一个解释的要素。在大石桥社区内,老人多、低保户多、残疾人多、下岗职工多,居民自身的贫困造成了他们对于自身的生存更为关注,而不是对社区整体的建设和完善加以关注。
(3)缺乏外部支持和引导。虽然居民自发性组织是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但是这需要有成熟的社区条件,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外界的引导以及资金等上的支持(比如社区居委会的引导和发动)都有助于这个互动性并不强的社区形成非正式组织来对社区进行管理。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的个人或者组织对它进行引导和支持,笔者认为这也是社区内未形成居民自发性组织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