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流变中的空间结构和景观

流变中的空间结构和景观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流变中的空间结构和景观——南京夫子庙社区的传统与现代空间是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结构和转化。以往对于夫子庙社区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些特质,造就了具有文化和历史的多重意象的夫子庙社区。
流变中的空间结构和景观_城市角落与记忆Ⅱ———社会更替视角

流变中的空间结构和景观(1)

——南京夫子庙社区的传统与现代

空间是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结构和转化。

——列斐伏尔

20世纪90年代后期,都市经验研究的勃兴与跨学科的空间性转向是同时并进的。以昂利·列斐伏尔、爱德华·索雅、曼纽尔·卡斯特、大卫·哈维、沙朗·佐京、彼得·桑德斯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空间研究的诸多成果,直接促成了近两个世纪以来有关空间的第一次重大学术转向,也为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视角提供了理论支持。(2)

在重视人类生活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意义的同时,一种结合空间性的批判视角把一种思考和诠释的新模式注入历史和社会研究之中。人们在经验研究中开始关注社会性、历史性和空间维度及彼此间的相互关联,关注城市空间对人的意义以及创造容纳社会生活的场所的行为,越来越多的学者也以此视角重新对城市空间进行审视。作为一种结构化的存在,城市空间既是物质的,同时也是行动的和社会的;既是人类行为实现的场所和人类行为保持连续的路径,也是对现有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进行维持、强化或重构的社会实践的区域。在这里,社会空间作为一个可重构的结构体,是社会建构的实践场所,是文明的象征和标志,也是作为集体意识与消费行为的表达场所。以空间的面向切入,提供一种新的看待和理解城市现象的方法,将原本看来属于不同领域的现象,以空间的线索串连起来。此处,我们所关注的社会群体、历史文化以及社会权力关系等都被镶嵌在一定的空间里。空间可以看做是人类生活中一种独特物质性及符号性的语境。

在享巴特·道·劳伍(Chombart de Lauwe)看来,社会空间的概念存在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社会集团居住的空间范围(如行政区划),而后者则是指特定的社会集团成员公有的,即与我们深刻联系的空间。与客观的空间所不同的是,主观的社会空间的边界未必常常是以闭合曲线的形式而存在。我们对于夫子庙社区空间的界定也遵循了这一思路。

以往对于夫子庙社区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但夫子庙是秦淮空间中最繁华的一段,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负荷着多重文化意象的物质空间与文化空间,这个空间又常常同时呈现出多重面相,从而形成了复杂的空间特质与文化特征。(3)这些特质,造就了具有文化和历史的多重意象的夫子庙社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