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良纪律行为管理

不良纪律行为管理

时间:2023-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小学教师在处理学生纪律不良行为中多种多样的惩罚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英国心理学家瑞格对学生的课堂纪律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学生课堂教学中不良纪律行为的表现,瑞格等人从1020个课堂片断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纪律不良的轻度表现约占整个纪律不良行为2/3,而真正严重的纪律不良只占2%。

不良纪律行为管理

第三节 不良纪律行为管理

每个老师上课的时候,都可能遇到学生违犯课堂纪律的现象。如学生有大喊大叫的,有下地乱串的,有交头接耳的,有写作业的,有看课外书的,有睡觉的,有乱翻书包的……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呢?有的老师声严厉色地点名批评;有的教师敲桌子,砸黑板;有的教师投掷粉笔头打学生;有的老师令学生到教室前面罚站,有的教师干脆把学生赶到教室外面去,还有的教师付诸武力。实践证明,这些做法都不是很明智,效果也不甚理想。

一、现状

所谓不良纪律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违犯纪律或学习规范的行为。

心理学家蒂伯尔曾做过一次抽样调查,要求实习教师谈谈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最担心的问题,这些教师大多提及课堂纪律,其中约有75%的教师担心维持不了课堂秩序。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有一半教师消除了这种忧虑,放松了紧张的情绪。问他们为什么觉得心情舒畅,回答最多的还是“保持纪律”。又如,希尔松曾对英国72所中学的201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平均每天对每个行为不端学生要花9分钟的时间进行教育,最多的要花20分钟。同样研究在小学里也发现,小学教师每天有4次或更多的次数处理学生的纪律不良行为。而且,5年教龄以下的教师训斥学生不良行为是有经验教师的2倍。

从上可以看出,处理学生课堂纪律问题,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而且会白白浪费教师大量的教学时间。学生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教师上课情绪。经常上课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这节课学生课堂纪律特别好,老师上课心情舒畅,精神饱满,信心十足,课就会上得顺利,效果也好,甚至还会有超水平的发挥,即备出8分水平课,而发挥出了10分水平。反之,这节课学生纪律不好,有学生在捣乱,课上得不顺利,这会直接造成教师上课的情绪下落,备课准备了10分水平,可能才发挥出6分水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课堂纪律也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在处理学生纪律不良行为过程,师生最容易发生矛盾冲突,也最容易出现体罚学生现象。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师生关系,而且还容易酿成不良后果。

目前,中小学教师在处理学生纪律不良行为中多种多样的惩罚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拳打脚踢的“体罚”;经济制裁的“财罚”;错写一个字罚写一百遍的“脑罚”;让学生当众受辱或出丑的“辱罚”。还有把学生扣留在校或剥夺学生上课的权力,把学生赶出教室等。据美国全国教育协会调查教师对惩罚的看法。约有70%的教师认为,对小学生施以惩罚是正确的,约55%的中学教师赞成对中学生施以惩罚。

英国心理学家瑞格对学生的课堂纪律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学生课堂教学中不良纪律行为的表现,瑞格等人从1020个课堂片断进行分析。他们是从上课开始的20分钟到25分钟进行观察的,这段时间恰恰是在课堂教学进行到2/3,学生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急需调节的时候。调查显示,大声说话,思想开小差,讲废话等出现率比较高,而打架,污辱同学和教师的情况比较少。这说明,在不良纪律的行为表现中,不良纪律的程度并不严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纪律不良的轻度表现约占整个纪律不良行为2/3,而真正严重的纪律不良只占2%。

二、不良纪律行为产生原因

那么,学生不良纪律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教学态度上的原因

实践证明,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堂纪律问题是由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当引起的。如有的教师上课迟到,工作习惯懒散,组织教学不利,或不注意自己的仪表和风度,衣着不整,举止不文雅,动作不规范等。

2.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原因

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采取措施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死板单调,枯燥乏味。尤其教师的“满堂灌”的单调刺激,唤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于是学生交头接耳,搞小动作,注意力分散。

3.教师组织教学上的原因

有的老师教学内容处理不当,或过难,或过易。有的教师讲课速度过快或过慢,这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这给学生松懈情绪的机会,因为没事干而思想开始溜号。

在组织教学中,有的教师未等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尚未稳定下就开始上课,而导致教师在一片吵闹中上课,显然效果不好,还有的教师利用上课时间收发作业本,人为造成混乱。如有位教师一开始上课就收学生的作业本或发作业本。教师和其中一个男孩子对话:

“这本子很薄。”

“是的。”

“怎么会变薄的?”

“我在本子上画画了,涂过后就撕掉了。”

另一个男孩说:“老师,他把本子作手纸用了。”

教室里一阵喧嚣,学生们大声议论这本作业本。这样至少15分钟后才能正式上课。

4.教师教育方法上的原因

教师对学生态度生硬,急躁粗鲁,主观武断,或者用尖刻的语言讥讽、侮辱、谩骂学生,或者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对付学生,引起师生关系紧张,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对立情绪。例如以下几种压制、恫吓、挖苦、威迫的做法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对抗心理,会引起学生更多的课堂不良纪律行为。

(1)挖苦式。“你呀,脸皮有一丈厚,拖拉机的犁铧也耕不透,真不害臊!”

(2)弹压式。“你不服气?我罚你扫一周地,告诉你,今天做不下一百题休想回家吃饭,让你啃啃硬骨头。”

(3)挑战式。“是老师大,还是你大?若治不住你就不当老师了。”

(4)告状式。“好,咱先到校长主任那里走一走,然后去见你爹妈!”

(5)预言式。“你是豆芽子,长一丈高也是菜,天生的笨蛋!”

(6)比较式。“你和某某同学一样,都是一天上八课,但论成绩相差十万八千里!”

(7)记账式。“我现在不理你,早晚和你算账,跑了初一,总躲不过十五。”

(8)挑拨式。“这堂课可真让他搅得上不成了,大家看咋办?”

(9)驱逐式。“如果不愿听我的课,请马上出去。”

(10)罢课式。“好,我教不了你们,不教了。”

另外,同一班级的任课教师之间不协调,不配合,对学生要求不一致。尤其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协调不好,容易造成学生管理上的松懈。

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不善于维持课堂教学秩序,不善于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往往使矛盾激化,事态扩大。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习困难与对抗心理

由于先天禀赋、后天教育,以及本人努力等原因可能会使学生出现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差异。好学生能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这不必再说,差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经常发生困难,造成失败。由于这些学生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对待,老师的冷遇、同学的歧视、家长的打骂使他们产生对抗心理。他们对失败很恐惧,或者变得愤世嫉俗。在课堂上有时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有时故意和老师作对,甚至报复。由于他们自尊心长期被伤害,对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又特别敏感,心中有“防御工事”,一旦老师触及了他们,为了在同学面前要面子,维护尊严,他们就会爆发,这样师生在课堂上的一场冲突就不可避免。

2.学习习惯与方法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遵守学习规范和纪律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每上课不是在下面摆弄东西就是前后桌捅捅咕咕,贪玩,精力不集中。有的学生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不进去,对学习没有兴趣,因此课堂上注意力分散。

3.气质与性格

在课堂上违纪的学生与他们的性格和气质有关。如研究表明,在违反课堂纪律方面虽然四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但胆汁质气质类型的学生更多一些。如他们在班里表现为急躁、粗暴、易怒、容易冲动、爱发脾气、受到表扬时洋洋得意,受到批评又士气低落。因为他们好斗,喜欢挑衅、好动,特别是受外界引诱,言行容易失控。因此在班里的调皮捣蛋鬼,惹麻烦、出乱子的学生中,有许多是胆汁质气质类型,而其他气质类型的学生违纪现象相对能少一些。

另外,人的性格又分为外倾性格和内倾性格。外倾性格喜欢交际,迎合热闹,寻求机会向外活动,善于猎取惊异的事物,而且胆子也比较大。因此,比较而言,外倾性格的学生更容易违反纪律。

4.多动症

在学生不良纪律行为中有些是由于儿童神经发展迟缓或神经功能障碍造成的“多动症”所致。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作“脑功能轻微失调”,简称MBD。其特征是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和冲动任性。患有MBD的学生,学习成绩还可以,但在上课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时恼怒同学,有时在老师讲课时大声插嘴,甚至讲笑话逗大家哄堂大笑,以致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正常进行。据西方一些心理学家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学龄儿童中MBD者约占5%。目前,MBD已经成为小儿科、神经科、精神科、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教师可采取的策略

处理学生课堂不良纪律的行为,是一件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根据以下几种策略,灵活处理。主要如下:

(一)暗示策略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的影响的过程。教师在组织教学处理学生纪律不良行为时可采取以下的方法:

1.表扬暗示。这是当教师发现有的学生思想溜号时,不直接批评,而是表扬全班同学,或表扬比较好的学生,从而对思想溜号的学生发出警告。

2.示目暗示。示目就是教师用目光注视学生。这种暗示是教师直接用表情、动作向学生暗示。

3.语调暗示。课堂上,教师语言也是一种刺激。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改变常规的语调,突出在不应该停顿的地方停止,或不正常地延长停顿时间,或者特别加重语调,也往往就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此时无声胜有声”。

4.动作暗示。这种方法是当教师发现有的学生课堂不守纪律时,不改变正常教学,而是用接近他的方法,向这个学生发出暗示。

5.提问暗示。这种方法是教师通过提问向学生直接发出暗示。但这种方法要运用恰当,不宜多用。当然提倡暗示教育,并不等于不可以公开教育,这将在后面加以说明。

(二)冷处理策略

在管理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最忌讳的莫过于和学生正面发生冲突,或争吵,或对骂,或对打,这种“热处理”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一是受教育者一时难以接受教育;二是整个课堂教学会受到冲击,影响正常教学;三是影响教师形象,使其威信下降。所以,教师课堂管理应坚持“冷处理”的策略。

所谓“冷处理”,指教师在处理学生课堂纪律不良行为时,尤其是师生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教师首先冷静下来,不和学生争斗,或搁置矛盾,或转移注意,使问题的处理变冷,待事后心平气和时再作处理。从心理学上说,激情是人的心理现象,是情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受到某种强烈刺激、猛烈爆发而又短暂的情绪,如爆怒、痛哭、狂笑等。人在爆发激情时理智下降,自制力降低。因此人们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冲动,做出傻事。所以,课堂上常常会发生学生骂老师,或者老师打学生,这多半是师生爆发了激情,双方火气太大所造成的结果。

所以,颇有教育经验的教师不会轻易去触发学生的激情,一是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体罚学生,不用过激的语言去伤害他们,批评教育讲分寸、场合、地点;二是一旦学生出现了激动的情绪,马上就冷静下来,缓解矛盾,而不给学生以火上浇油,不在火头上和学生争高低,一定要等他们情绪稳定下来心平气和时再去做工作。

俗话说:“冷静是智慧的源泉,急躁是无能的表现,火气一来智慧就走开了。”教师在课堂管理上一定要遵循冷处理这一策略。教师不能和学生在火头上争高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盛怒之下,注意克制自己,冷静再冷静。这正是“人类工程师”的教育艺术之所在。

(三)宽严相济策略

所谓宽严相济就是在处理学生课堂违纪行为时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宽容对待。思想上要求要严,方法措施处理上要宽。用有的老师的说法即是“恩威并重”的原则。

运用宽严相济的策略,教师要处理好宽与严的关系。

所谓“严”,就是对学生的思想要求要严,教师对学生课堂上违纪行为要敢管,对学生暴露出来的学习、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要从严要求,适时帮助教育。不允许违犯课堂纪律的行为存在。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课堂上必须有必要的学习规范和纪律做保证,否则一盘散沙怎能上好课。

有的教师对学生纪律问题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他们把学生的问题交给班主任或家长去纠正,这样可免去自己的麻烦。其实这是一个十分不明智的做法。不闻不问,表面看来省去许多麻烦,但实际上这是自找麻烦,因为学生在课堂的违纪行为仍然存在,它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还需对付他们。所以,教师对学生课堂纪律问题必须立足于敢管,要为建立一个严肃认真、生动活泼的课堂秩序而努力。

所谓“宽”,就是教师的教育态度要柔和,教育方法要灵活。卢梭说:“有些人过分严格,有些人过分放任,这两种情况都应避免。”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要严格在态度上就必须严厉。有的老师说:“学生是‘贱皮子’,你不批评他,他不听你的话,你一笑,他就闹。”有的老师说:“管理学生必须要严厉,让学生对你有点怕,才能树立起威信,搞好工作。”于是这些老师在学生面前整天板着面孔,被学生称为“老阴天”。这些做法会和老师的愿望相反。学生表面服了,但内心不一定服,结果是,学生见了老师“怕”,离了老师“炸”,老师见了学生不顺心,离了学生不放心。

“宽”就是教师在处理学生课堂违纪行为时,要严而有度,严之有理,严之成法。“宽”有宽容的意思,事实证明,有时宽容也是一种教育。教师在处理课堂学生违纪行为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应以不给学生伤害为原则。但是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为了制服学生,用尽了讽刺、挖苦、体罚、变相体罚之能事。这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也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这是一位上了大学的学生写给他中学老师信中的一段话:

记得有一次晚自习,你提问我,当时我出乎您的意料之外——没有答上来。于是您当众发火:“别看什么第一名,又有多大的本事,连这样的题都答不出来,还考什么大学,真不知道害羞……”接着您又大声说:“凡是成不了气候的都给我趁早滚蛋,少给我添烦……”您还在说,但我不敢再往下听,我害怕,当时我不敢抬头,那天晚上我第一次流了泪,是那样伤心,一夜没睡着,此后几天打不起精神。时隔四年了,但我耳旁仍时时回响您当时那可怕的声音,也许永远不会消失。老师,我能理解您一片真心,是为了我们好,是严格要求我们,但老师实话说,这种促进的方法是消极的。虽然在您的极度挖苦下,我也曾暗暗下过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勤奋努力,但它是不持久的,而更多的却是留给我们痛苦、眼泪,使我们丧失了做人的尊严,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正常的情感被压抑,因此我认为,挖苦、讽刺并不是一种教育良策。

这封信可启示老师,应尽可能避免讽刺挖苦学生的做法。

(四)慎用惩罚策略

在课堂管理当中,教师可不可以使用惩罚,这是一个一直被人争议,而至今又十分模糊的话题。有的专家认为,纪律等于约束,而约束必须求助惩罚。有的专家认为对于学生,教师绝不能运用惩罚,运用惩罚就意味着伤害学生,只能造成学生的对抗心理和敌对情绪,这无助于教育。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曾调查了教师对惩罚的看法,结果发现,约有70%的小学教师认为对小学生施以惩罚是正确的,约55%的中学教师赞成对中学生施以惩罚。由上可以看出,人们对惩罚的看法是不尽相同的。

那么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到底可不可以使用惩罚呢?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惩罚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但是,由于这种方式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操作上分寸掌握不好,使用不当会带来消极作用。它不能作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不能滥用。

心理学家珀西沃·西蒙兹说:“当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作出惩罚性处理时,表面看来,他们好像是对学生的威胁进行斗争,但实际上这是一场他们注定要输掉的斗争,因为学生手里有一张王牌,那就是“他拒绝合作”。教师不能乱用惩罚,因为有些惩罚会使纪律不良的行为变得更糟糕,甚至难以消除。这是因为简单粗暴的处理,不能体现教育的真正意图,容易削弱教师的理智,致使教师忽视儿童的动机和行为基础,找不到纪律不良的真正根源。

在处理学生课堂违纪行为上,我们不提倡运用惩罚的办法。应以正面说服教育为主。但是,由于教师在实际课堂管理过程中,有时难以避免使用这种方法,因此我们又不能不对这一方法加以研究。

什么是惩罚教育?它是指学生犯了错误或出现缺点毛病时,针对他们的思想实际,向他们提出一些合理并带有强制性和处罚性的要求或处分,监督他们去完成,以达到惩前毖后,引以为戒的目的。教师在运用惩罚手段时应掌握以下规则:

1.惩罚的有效性取决于师生的关系,如果教师与学生已经有了积极关系,惩罚比较有效。

2.惩罚必须及时,惩罚必须紧跟在违反纪律之后马上进行,不要等这种错误行为上升后惩罚。

3.惩罚时,应该让儿童明确了解他为什么受到惩罚。

4.惩罚形式应当灵活多样,切忌千篇一律,这可以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压力体验。

5.一般说来,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如果事件的影响不大,那么私下惩罚要比公开惩罚好。

6.惩罚要讲分寸,用之恰到好处。

惩罚的方式方法有很多,通常不易采用严厉冷酷的批评,更应坚决避免“体罚”、“财罚”、“脑罚”、“辱罚”等,以下的惩罚方法可供参考:

(1)温和惩罚

温和惩罚可以看作为作出新反应的信号,终止不良行为。有的教师很注意用自己的表情对学生的影响正是这个道理。如当学生出现不良举止动作时,教师示以皱眉、摇头或其他手势,以表明“这是错误的,是不受欢迎的”,或是对学生进行和蔼的批评。幽默的规劝,都可以视为温和的惩罚。

(2)间接惩罚

一个学生出现错误行为,不给什么处分或批评,只是撤销对他原有的奖励,这就是间接的惩罚。另外,在某些情况下,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不批评,而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也是一种间接的惩罚。

(3)替代惩罚

惩罚的目的不是制止某种反应,而是希望作出另一种正确的反应。如魏书生老师要求学生在犯了错误的时候,根据错误的大小或写说明书;或唱一首歌;或做一件好事。这种惩罚就如同苦味的良药,加了糖粉或裹上糖衣以后不苦了一样。学生在受惩罚中受到尊重,不受伤害,因此容易被学生接受。

(4)预期惩罚

预期惩罚是对惩罚有关要求和规定先前做出约定。使学生对过错行为将要导致的惩罚有所了解,从而提前做出警觉。如魏书生要求学生提前制订班规班法。对违犯班规班法的“处罚”通过全班讨论通过成为“合同”,这样学生行为前受到约束,行为后既知道怎样处罚,又心安理得不会有怨言。

教师要驾驭课堂,正确处理好学生违犯纪律的行为,应注意培养自己的教育机智。马卡连柯曾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正确估计判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事件,从而找到有效的方法并且正确地加以运用。

所谓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那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能力。它是教师一种教育教学艺术的体现。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总是千变万化的,有时是风平浪静,有时会风起云涌,有时还会浊浪飞天。也就是说,尽管中老年教师上课已“久经沙场”,尽管青年教师备课已胸有成竹,但课堂上意想不到的事总有所发生,如有的学生的恶作剧,有的学生节外生枝,提出古怪的问题。遇到这些突发事件,没有经验的老师总是束手无策。而富有经验的教师则不仅不为意外事件所烦恼,甚至还会期待意外事件的出现。他们把这看作是一个机会:既有助于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又使他们的教育教学艺术有用武之地。

教师的教育机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敏锐的观察力。教师对学生课堂出现的问题处理如何,首先取决于对问题的洞察力。即能否通过观察,把握课堂上的“气候变化”,准确发现,及时了解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

第二,迅速的判断力。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教师应能够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反应。这就是一种判断力。对于这种判断首先依赖于教师平时对学生思想和个性尤其是个别生个性的了解。其次依赖于教师的逻辑推理判断,从观察所得的信息迅速推理而得;有的是直觉判断,像有的小说里所写的“第六感觉”那样。

第三,果断的应变力。所谓应变是教师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随机相宜地加以解决和处理。

张老师是一班班主任并任教一班和二班的数学课。一次学校组织篮球赛,一班打败了实力强又好胜的二班。第二天张老师到二班上课时,一进教室就“嗅”出气氛不对,他灵机一动,一改往常进教室时的和蔼神态,把脸一沉。他突然的严肃使学生没敢胡来。随后他说明这节课讲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认真听课。这节课他讲得格外认真,紧紧“抓住”了学生。临下课前一分钟,他脸上才现出笑容,说:“请允许我占用一分钟就昨天的篮球赛讲三句话。第一句,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第二句,胜者有弱点,负者有长处;第三句,比赛是暂时的,友谊是长存的。”学生听了鼓起掌来。张老师终于化险为夷,他不仅绕过了这节课的“礁石”,还给了学生深刻的教育,增进了与学生的友谊,赢得了学生的敬佩。

教学机智既是一种教育教学艺术,也是一种教育教学能力。它集中表现教师的热忱、经验、胆识、修养、技巧等。它需要教师对学生和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热忱,博学多识,丰富的情感和幽默感。总之,它是一种“智慧”。每个老师都应努力去探索,积累,让它在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助上一臂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