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子庙社区:特定社会空间的变奏
如果从客观的角度(或者地理空间)来看,夫子庙社区是指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轴线,左右建筑对称,占地约26 300平方米,包含古建筑、孔庙、学宫、江南贡院、六朝文化五大人文景观,古玩字画、民间工艺、小商品、风味饮食四大市场。夫子庙以庙前的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全长110米,是全国照壁之最。北岸庙前有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另外庙东还有魁星阁。夫子庙社区隶属于秦淮区,直辖于夫子庙管理局,被称为夫子庙商业圈,服务类型定位于旅游社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夫子庙社区是空间因素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它具有多重背景,以人们的交往联系和社会组织结构为纽带形成的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同时,这种空间具有动态生产的特性,即是列斐伏尔在《空间生产》一书中所强调的“空间实践”在沟通城市和人的关系时的意义。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夫子庙社区中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展布在夫子庙这一特定的空间之中,社会过程透过空间而运作。我们所关注的夫子庙的历史文化、人们对于这一地区的历史记忆、不同的参与群体以及其间的社会权力关系等都镶嵌在这样一个社会空间里。
夫子庙,始建于约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景祐初年,由新建的孔庙及徙来于此的建康府学学宫组成,布局依传统为前庙后宫。一百三十余年后的南宋乾道年间,又在孔庙、学宫东侧建立贡院,当时规模不很大,供作建康府、县学考试的场所。明清时期,夫子庙成为祭祀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丘之地,成为广大的学子读书求学之处、考试进取之所,人文荟萃。清初江苏、安徽之地合设江南省,考场设在南京贡院,是称江南贡院。江南贡院的建筑规模在夫子庙东面建筑群中是最大的,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光绪时,江南贡院更是闻名全国,江南乡试及全国性会试都在此举行。宋元明清时,来此参加乡试的人不计其数,不乏名士大家如唐伯虎、吴承恩等。(4)这时夫子庙社区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是祭孔和教育,参与对象主要是国家和学子。每年春秋各大祭一次,通常在子夜进行,排列火把照明,参与祭祀者经文枢坊、棂星门,至大成门的甬道进入孔庙。
文雅之风主要源于官学。秦淮河畔成为士子云集之地,官学文化和名士风流交融格局代代延续,作诗题赋的人络绎不绝。生活在富有文化气息与灵性的秦淮河畔,即便歌女也是才华横溢,柳如是、董小宛、马湘兰,具有民族气节与风骨的李香君……秦淮八艳永远是世人津津乐道、历久弥新的故事主角。由士子参与共同建构、包含青楼文化的秦淮空间风骚独领,成为举世闻名的地方。但关注才子佳人的同时,不能忘记秦淮河畔也是大众休闲、娱乐的空间:正月初一至十五的灯市,初五的迎财神,端午的赛龙舟,六月初四的放河灯等。(5)随着孔子信徒的增多和祭孔活动盛行,商市概成,因庙市兴。(6)
以上可以视为夫子庙社区空间结构发展的第一阶段。此时,秦淮空间下的夫子庙是多重意象的集合体:商业中心、水运枢纽、人文胜地、风月场所和大众娱乐空间。
夫子庙空间结构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从1905年废除科举到1954年间。在这期间,夫子庙民间自发庙会开始繁盛。
科举废除、旧学停办之后,祭孔之风消失;学宫、贡院等的教育功能也从原有封建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淡出。孔庙的作用开始日益世俗化、民间化,大众涌来此地烧香以求获得功名利禄、美好姻缘、身体健康等。
孔庙周围逐渐形成市场,有广场摊贩,亦有搭棚建铺者,逐渐形成了自发的庙会,唱戏、说书、鼓词、相声、魔术、马戏、木偶戏、皮影戏等民间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寺庙广场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文化活动空间。民国时期,此地自发的民间庙会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成为广大老百姓的游乐场所。许多民间艺术家都来此演出过,诸如京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马派大师马连良,梨花大鼓董连枝,扬州评话王少堂,相声名家马三立、王树田等。南京夫子庙这时成为全国曲艺活动中心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夫子庙仍以民间庙会形式吸引游人。这一时期的夫子庙仍有一些名人佳话,如孙中山在得月台茶舍的“民主共和的讲话”,蒋介石及其他浙江籍名流聚集老正兴,末代皇帝溥仪来此游兴等。这一阶段的夫子庙社区空间具有“民间化”的特点。
1955年至今大致可作为第三阶段,政府对夫子庙社区进行了规划。1955年5月1日,建成夫子庙人民游乐场,内有梨香馆、青云楼、讴歌院等曲艺演出场所十余处,将原来的露天演出场改在室内。“文革”时出现过一度的中止。1986年7月22日,夫子庙古建筑群重建落成,由政府组织大成殿恢复一年一度的祭孔活动。如今,在政府组织下,夫子庙出现了各种专题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赏灯会、文化庙会、秦淮风光旅游节等。这一阶段夫子庙社区空间的特点是在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恢复和重建,呈现外部空间内部化、(7)商业化等特点。形成古玩字画、民间工艺、小商品、风味饮食四大市场。古代的寺庙广场如今遍布着各种品牌专卖店,没有了传统的寺庙广场活动,逛各种大大小小的商店成为市民的日常乐趣所在。
祭拜孔子
以下将着重介绍一下孔庙的世俗化过程。
孔庙修建之初,是作为官学的象征,并且代表着国家的利益,从此孔子成为文人学子的膜拜对象,求功名、求利禄、求升官发财。体现了士人想进入国家科层体系的迫切之心。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文化作为民族的本质和象征的文化,而儒家文化的代表是孔子。文化史家柳诒徵指出:“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8)所谓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从民族和社会政治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方面便是封建王朝不断地抬高孔子的权威地位,积极重建以儒家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价值信仰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9)各地修建孔庙其实是国家利益的体现。随着清末科举制的废除,夫子庙社区祭孔和教育的功能淡出,留下来的只是些供人观赏的文化景观。但是孔子这一圣人形象已上升为大众心目中的神。在孔庙中对孔子祭拜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缅怀孔子的伟大;另一类是把孔子作为一个神,求功名、加官、姻缘、平安等。在现代夫子庙社区的孔庙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景观,如射箭、古代乐器演奏、福娃彩灯等,体现大众娱乐的复合性。但是孔庙作为夫子庙社区的主要标志性文化景观,已经成为社区的一个浓缩,传统和现代并存。
孔庙内的许愿树
夫子庙对南京城市历史的记忆,对南京人的身份认同有很大关系,这一公共空间对南京各界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去夫子庙游玩的商界、文化界等南京的精英阶层领导着南京的社会舆论,通过他们,有形的公共空间与无形的公共组织及公共领域奇妙地重合在一起。去夫子庙也成为都市人生活的重要部分:看灯、喝茶、听戏、看热闹等。孔庙这一文化景观的现代符号意义,被大众接受进而喜爱,最终成为夫子庙社区的“符号”。
可见,夫子庙社区以信仰为内核,集商业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的形成,并不是从中国社会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也不是孔庙、学宫之类活动场所自然发展的结果,也不是从西方照搬来的,这是晚清南京中特殊时代、特殊环境的产物,其中有传统的因素,也有国家的规划影响,目前夫子庙社区日益成为政府开发的一种模式:古代建筑+商业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