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之为人”的本质出发重新审视教育的内在目的
二、从“人之为人”的本质出发重新审视教育的内在目的
鲁迅在20年代为北大校庆设计校徽时,只将汉字“人”略加雕饰使之呈现的立体的模型,便公之于众,一直沿用至今。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将这一独特的图像作如此加工,是希望北大的学生牢记国耻,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躯体的站立固然重要,但精神的独立更重要。这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带有时代的烙印,但却昭示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只有在精神上不断充实自己,形成独立的人格,才能成为脱离生物学意义、充满人文色彩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卡西尔在《人论》中追溯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时,指出对人独立性和创造性之探讨历来是哲学的根本主题和哲学流派之间分野的独特依据。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只有在创造符号,从事语言、文学、艺术和科学等创造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在既有的符号基础之上创造符号以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人是什么?概言之,“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的真正价值,恰恰在于这种对人类的批判中”。①而且,“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②人应当不断追问自己的灵魂,寻找生活的最终价值,而不应当在外界事物的驱使和奴役之下,成为麻木不仁的工具。总之,哲学意义上的人是一个承载道德泽被万物的主体,而非亦步亦趋迷失自我的客体。海德格尔也认为,“人的存在是一个自我显示的过程,他的本质就是这一显示过程的全部内容;只要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他就能够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③,人是不断完善的存在物。教育以人为出发点,深刻追寻人的本质,可以在更高层次上思考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其中教育的内在目的与人的本质联系至为紧密。虽然教育目的自古即有,但对其作明确的分类,而且以一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予以独特的分析,杜威无疑是始作俑者。杜威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教育展开批判,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手段、教育的内容进行全新的论述:“一旦我们对与教育这个概念逻辑上联系在一起的其他概念了如指掌,我们便能够深入下去讨论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教育的正当理由这个问题。”④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认识教育的内在目的:
1.教育的内在目的是关注人的全部生活过程,是面向人本身的。教育客观上为人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内在目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活过程,是根据受教育者特定的活动和需要而产生的。教育应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体精神的觉醒。教师不应当一味传授社会所赋予的价值体系,而应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鼓励学生的多种选择。“个性是生活的理想。把个性称为理想意味着它既是努力的目标,又是评判努力成效的标准,还意味着它是可以无限制地接近而永远不能达到的东西。”⑤
2.教育的内在目的具有深刻的道德价值意义。教育内在目的概念是在“机械活动”日益主导学校教育活动的背景之下提出的。因为“以成人作为一种背景,把儿童和青年的活动放在这个背景中进行观察,这是一回事;把成人的成就定为是固定的目的,不顾教育的具体活动,那完全是另一回事”⑥。学习者只有在内心深处有自发的完善自身的需要,才能不断追求崇高和挑战生命之极限。而在不断实现自己价值的过程中,人才能欣赏到人之为人的真谛,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直面生活,成为兴趣广泛、精力充沛、具有创造性的个体。教育的内在目的以人的生活与内在本质为出发点,反对对人本性的扭曲,使教育真正回到人本身。克服了外在目的把人作为工具的缺点,其道德意义是深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