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能做到面对“原始问题”

如何能做到面对“原始问题”

时间:2023-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能做到面对“原始问题”三、如何能做到面对“原始问题”要面对原始问题,往往很少有现成资料可供利用。总之,我们需要有自己的问题,敢于面对“原始问题”,不要淹没在文献的海洋里。真正的科学研究,必须有面对“原始问题”的策略、见识和勇气,而且需要宽松的环境,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作保证。与考试无关的事,什么“原始问题”,统统靠边。中小学生能否面对“原始问题”,当然可以。

如何能做到面对“原始问题”

三、如何能做到面对“原始问题”

要面对原始问题,往往很少有现成资料可供利用。研究难度之大,中外皆然。但是,我们要在世界之林中立足,必须“取法乎上”,提出高的要求,而且从小做起。

1.提倡“面对原始问题”,不要在文献“夹缝”中求生存

数学大师陈省身一直在提倡“做好的数学”,“要在本土上有自己的数学问题,让外国人跟着我们的问题做”,“能够和世界上的数学大国平等地进行交流”。

杨振宁在谈面对原始问题时说过:“理论物理的许多文章是这样产生的,A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他的理论。B说要改进A的论文,后来C和B的论文有毛病。可是最后发现A的原始概念是完全错误的,或者根本没有意义。”

我自己就接受过劝告:“看最新的论文,找其中的缝隙,钻进去,就能出论文。”很惭愧,我发表的论文(也算SCI级)题目都有“Taylor联合谱”的字样。可是J.E.Taylor教授对我说,他在面对“联合谱”这一原始问题之后,早已转移到另一领域去开拓了。

面对原始问题的研究,就是科学领域的“殖民者”,骑着快马,围起土地,打上标记,接着去征服另一块土地。总之,我们需要有自己的问题,敢于面对“原始问题”,不要淹没在文献的海洋里。

2.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现在评价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教学成绩,过于急功近利,不能鼓励科学家和教师去面对“原始问题”,应该看到,面对“原始问题”的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往往要坐几年“冷板凳”,“效果来得慢”。20世纪末,数学上的头等大事是“费马定理”的解决。

Fermt(1637)猜想Xn+Yn=Zn(XYZ≠0)

(当n≧3时,没有正整数的解)

Wiles1995年宣布:费马猜想成立,358年来的悬案,终于获得证明,为了完成这一高度困难的研究,Wiles此前10年内,一直保守秘密。

陈景润当年证明哥德巴赫猜想“1+2”,也是几年磨一剑。然而,我们现在科研政策过分注意“数量”,不讲“质量”,鼓励“立竿见影”。例如,在某些地方就有这样的政策:

科研成果:以SCI论文为依据,发表一篇论文每月加工资1千元,两年有效。

教学评价:毕业班学生多考进大学一人,奖励一万元。

SCI是一个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更不是鼓励高水准研究的指标。平庸的SCI论文,善于“应试”的经验,往往只是敲门砖而已。真正的科学研究,必须有面对“原始问题”的策略、见识和勇气,而且需要宽松的环境,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作保证。比如是否可以设立科研的“风险基金”、教育上的“创造教育”基金,以鼓励那些希望创新的学者和教师?

3.面对原始问题,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爱因斯坦说过:“旧学校给学生太多的‘好胜心’,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胜”与好“奇”,一字之差,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观”。我问过一个中学的优等生,你的抱负是什么?“学校拿第一,将来考上清华”:好胜之情,溢于言表。至于陈景润当年从中学老师那里听到“哥德巴赫猜想”时的好奇心,现在几乎绝迹。与考试无关的事,什么“原始问题”,统统靠边。

中小学生能否面对“原始问题”,当然可以。让我举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先说一个正面的。

上海第51中学的陈振宣老师曾告诉我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在和平饭店当电工,发现连接10层楼和地下控制室的三根导线的电阻不同,直接测量不可能,于是想到用方程求解:

x+y=a  10楼

y+z=b

z+x=c  xyz

    地下室

解这类方程,对我国中学生简直是“小菜一碟”,太容易了。但是面对这一原始问题,能够想到用方程的学生就很少了。按现今的命题理论,此类问题进不了考场,自然不会让学生去面对。我们希望,今后的数学课程标准也许会安排这样的问题进入教科书。

另一个例子涉及一个欧洲笑话:

“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

法国的一个报告说,有64%的学生得出了答案:75-32=43(岁)。美国教学教育家A.Snoenfeld说,这是学校把学生越教越笨的典型事例。我在中国小学和初中的测验,得到答案的学生比例都超过90%,甚至在某重点中学的高三,仍然有学生得出43岁的答案。

什么原因?因为老师给的问题都是有答案的。写了答案可能得分,没有答案就是零分。

一则笑话,就是一个原始问题,数学课本上没有,老师也没有讲过,必须自己去面对。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原始问题上,为什么失误的学生比法国多得多?

据报载,北京的数学应用科技活动,已有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问题:

“戴眼镜的同学数学成绩是否比较好?”

“微波炉烧开一杯水,怎样加温能省电?”

“学校自行车怎样存放合理?”

很好。很高兴看到我们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好奇心”,敢于面对更多的原始问题。

最后,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哺育下,扬长避短,吸收世界各国的精华,面对人类继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努力创造,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问题和科学成就享誉世界,真正成为“21世纪的科学大国”!

注释:

①在复旦大学对大学生的讲话,1997年。

②④《杨振宁文集》第493、738页。

③《孟子·滕文公上》。

⑤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⑥纽约州立大学(Albony)毕业典礼,193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