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与文科教育
文科与文科教育
我们这里说的文科,指的是人文学科。人文称学科而不称科学自有它的道理。人文学科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神学等研究领域。可是从我们现在的图书目录分类来看,文科没有独立的地位,图书被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而国外的图书分类通常是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这种分类的不同,绝不仅是分类方法的不同,而是思维方法的不同,是对文科意义认识的不同。
按照我们国内的分类方法和思想方法,文科被消融在科学之中,文科教育的目的也就被涵盖在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中,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被认为适合于解决文科问题,甚至以为只有用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文科问题,才是正确的,才有发展前途。标准化测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种意见强烈地认为,包括哲学、语文、道德品质等等在内,只有实现了标准化的测试才是科学可靠的。
可是,科学的方法真的能解决人文学科的问题吗?标准化测试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所有内容吗?说起来,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一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刻辩论。以丁文江等人为代表的科学派强烈认为只有科学能够救中国,发展科学是中国的当务之急,科学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而以张君劢、梁漱溟等人为代表的“保守派”则坚持认为科学只是手段,只能解决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玄学问题,即不能解决人生的幸福问题,不能解决人生意义的哲学问题。由于当时中国饱受了落后挨打的痛苦,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使得我们国门难守,急欲奋发图强,所以玄学派被打得落花流水,科学派取得了全面胜利。科学救国成了人们的普遍信仰。
科学主义的胜利不仅使得科学的地位日益高涨,确实推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使人们建立了这样的信念:科学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都是好的。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把真伪(科学)的问题和好坏(价值)的问题混为一谈了。
更为严重的是,在我们无条件接受了“只要是科学的就是好的”这一观念的时候,又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第二个观念:不是科学的一定是不好的,只要是好的一定是科学的,走向了“科学意识形态主义”。于是,什么都往科学上靠,作为人们表达对人生、对社会主观理想的哲学也成了科学,作为人学、人性之学的文学也成了科学,要么是科学,要么是伪科学,甚至神学也能清楚地分为科学的神学和伪科学的神学,而且,不言之明的是,只有科学的神学才是有价值的,伪科学的神学是没有价值的。考虑问题,判断问题,只剩了一种标准,即科学标准,人文学科的价值被瓦解了,人文学科的独立性和人文学科教育的特殊性被忽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