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隐喻是“镜喻”
第一个隐喻是“镜喻”
所谓“镜喻”,就是现实被人们照镜子式地反映到意识中来,人以胶卷的形式理解现实,对现实进行照相式的刻板记录。哲学家罗蒂认为,现代主义认识论来源于启蒙时代以来逐渐被人类所信服的“镜喻哲学”和人的“镜式本质”。这种哲学和这种本质假设人具有能够反映外界的“能对普遍性进行把握”的心,或称之为理智意识。罗蒂指出,哲学中这种反映论源于根深蒂固的本质主义传统。这种本质主义力求首先回答的问题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追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人类的知识的起点。这种知识观的基本思路就是要为现实存在着的事物寻求一个“第一因”,在复杂纷呈的多样性的“现象界”的背后,去挖掘和揭示出这个“现象界”所赖以存在的、统一的、普遍的“本质界”。这种知识观传统局限于“本原”、“知识”、“逻辑”,它以认同为基础,试图寻找一种足以说明一切的实体和唯一的因果关系,而不能被这一实体和因果关系说明的一切都被排除在外,从而抹杀了知识的多样性。人在这里所扮演的角色不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和设计者,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天然秩序,人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忠实地描述现存的秩序。
在这种知识观的观照下,人们总是认为“科学是最为有价值的”,因为科学揭示了世界最为本质的东西,为此在课程的设计中人们总是用科学(实际上是自然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人类的文化,认为人们只要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知识,就可以完全解决人类生活和生命存在的全部问题。在这种知识观观照下的课程设计里,认识、知识成了第一性的东西,欲求和意志则成了侍奉认识的奴仆。以至于现代的所谓的文明人一生下来就要接受时间越来越长的教育,所受的教育越多,他们自己就越被包裹在一层坚实的知识硬壳之中,他们自身的欲望、需求、意志随着这种知识的包裹都离他们远去了,被遗忘了。
这种知识观导致了在课程设计中只是过多地关注表现为公理、概念、公式、方程等数理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即使有人文课程,也因为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性传授,使学生领悟不了人文课程所包涵的丰富意义。这样导致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仅是涉及了学生的认识图式,而不是整体的精神建构,教育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并没有与学生精神的完整性相交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