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课程改革呼唤“合作文化”

课程改革呼唤“合作文化”

时间:2024-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改革呼唤“合作文化”课程改革呼唤“合作文化”在许多人的眼里,学校中的关系规范是个人的、竞争的互动模式,教书一直被称为“一种孤独的职业”,教师只有同辈,没有同事,更缺少同事情谊。校长与教师不能对为什么进行课程改革和如何进行课程改革达成共识是影响改革成效的主要障碍之一。这种“共识”至多是一种依从,而非赞成。教师与校长之间平等对话、广泛沟通、共同发布,最终达成共识。

课程改革呼唤“合作文化

课程改革呼唤“合作文化”

在许多人的眼里,学校中的关系规范是个人的、竞争的互动模式,教书一直被称为“一种孤独的职业”,教师只有同辈(peer),没有同事(colleague),更缺少同事情谊(collegiali)。教师职业的孤独限制了他们吸收新的思想和交流有益的经验,以获得较好的改进方法,限制了他们对成功的认定和赞美,导致形成保守性和对改革的抵触。合作文化(culture of collaboration )的建立,需要重塑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应建立关怀的、信赖的和有共同目的的关系规范,要增加同事间的对话、讨论、交流和协商,同事间应合作起来,共同开发课程,研究教学,共享经验和理念,将合作精神和同事情谊体现于每天的教学生活中。

同样的合作也应体现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合作精神的教师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益,关心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视学生为知识的建构者。在平等合作的过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的独立探究和大胆质疑。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基础,共同合作设计教学方案,创设教学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引起学生挑战和建构知识,引导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推论原因、影响及其关联,使学生树立信心,重新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学习者、研究者、合作者、行动者。

校长与教师不能对为什么进行课程改革和如何进行课程改革达成共识是影响改革成效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学校组织中,这样的共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改革提供了焦点和能量。今天,“共识”是许多校长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但当透过表面现象仔细看时会发现,此“共识”其实只是某个人(校长)或某个团体(校行政)的“见解”,是强加于教师和学校组织机构之上的。这种“共识”至多是一种依从,而非赞成。真实意义上的“共识”是一种许多人真正赞同的共识,因为它反映他们自己的见解。共识的达成,需要校长和教师间形成真正的合作,改变学校中的权力关系,使教学现场的教师拥有相应的权力,能够作出课程决策。教师与校长之间平等对话、广泛沟通、共同发布,最终达成共识。当然共识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深化,不断增强清晰度、热情、交流和强化责任的过程。

一个鼓励不同观点和包容对立的社会系统会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自己,这种动态的复杂情况意味着在环境中有着经常不断的行动。所以,课程改革的成功进行还需要教师、学校与校外的社区、社会的广泛联系,密切合作。教师、学校应深入他们的环境,拓宽对外交流渠道,了解社会、社区、雇主、家长的观点、期望,及时感知社会环境中出现的新需求,汲取校外各界人士对学校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方向的丰富思想。由此观之,课程改革亦是一种社会广泛合作、协商、适应的过程,“学校和老师要构筑教育论坛,在此论坛中,所有市民参与、考验并评鉴课程改革方案,并在此过程中,大家一起来学习教育问题。课程发展是全体市民和教师形成伙伴团队,运用合作的慎思,创造和再创造教育的文化,并将学习引进社会的文化”

注释:

①②欧用生、杨慧文著:《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两岸的观点》,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③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