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课程”的思路
“研究型课程”的思路
(一)“研究型课程”的思路与一般分科或合科课程截然不同:
1.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并且以学生个人或小组独立的研究活动为主。所以,“以教师为中心”的思路不适用于“研究型课程”。
2.学生自主学习,主要不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而是为了发现问题与研究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所以,学习或灌输现成书本知识的方法不适用于“研究型课程”。
(二)有人曾把“研究性学习”或“研究型课程”界定为“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学习”。这种提法可追溯到杜威于1910年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的设想。其中还着重分析这种类型学习的思路,称为“反省思维的五个阶段”。简单的表示,即:
1.疑难,或问题的发现。
2.确定疑难的所在和性质。
3.提出假设,可能的解决方法。
4.演绎假设所适用的事实。
5.假设经证实而成立为结论。①
这种关于思维过程与教学步骤的分析,是杜威倡导的“从做中学”的理论基础。问题是:(1)历史经验证明,用这种“从做中学”的方式代替不了分科或合科课程,所以,我国如今只把“研究型课程”作为课程结构中一种类型的课程,属明智之举;(2)这种自然科学研究方式不完全适用于社会问题研究,并且学生研究问题,既没有必要要求,更不可能都“发现规律”。
(三)惟其如此,后来又有不少新的探索。
以莫里森的“单元教材精习制”为例。这种制度把中学教学内容分为五类,即科学类、欣赏类、实用技术类、语言类与纯粹练习类;每类教学内容又划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大单元学习几星期。总的教学公式为:预测—教学—测验其结果—调整步骤—再教—再测验,直到掌握学习内容为止。
每个单元“教”与“学”的程序为:
1.探究与计划:师生共同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并查阅资料、参观访问,讨论把种种经验组成一个单元加以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拟订计划。计划确定研究范围,提出种种假设,作为所要检验的命题,并规定准备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过程中的分工。
2.调查、活动与研究:着重搜集资料,为检验假设提供证据;也可以根据调查研究中发现的情况,调整计划,或重新提出假设。
3.提出学习中的发现,并加以整理与概括:这个阶段着重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检验原先作出的假设。在整理与概括过程中讨论“从我的种种发现中可得出哪些结论”,“对于原先的假设,有哪些可以得出满意的答案”,“如果在开始时就知道现在才知道的东西,我们最初的假设将有什么不同”,“在哪些问题上仍然觉得证据不足,应该怎么办”,“我们的种种发现对于我们的行动有什么意义”,“为了进一步学习,还须开辟哪些途径,发展哪些兴趣”。
4.鉴定与评价:着重讨论:“我们是怎样进行学习的?”“我们学到了什么?”
5.应用、重新考虑与重新概括。
表明“单元教材精习制”是把“教”与“学”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的过程。②其中包括个人学习活动与小组学习活动,而并不排除全班学生共同学习活动。
我国以往曾把“从做中学”、“单元教材精习制”之类课程编制形式统称为“问题教学”,有一定道理。因为它们都属于“问题研究课程”。“问题研究课程”或许是比“研究型课程”更为恰当的提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