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校打造优质教育

学校打造优质教育

时间:2023-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就不会把创造教育的任务仅仅局限于学校,而是着眼于全社会创造力的开发。应当说,上述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有些类似于英才教育,而且也取得了某些初步的成绩。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还在于通过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来实施。

创造教育的任务

第三节 创造教育的任务

上面我们阐述了创造教育的目的,创造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创造教育的目的贯彻到教育的实践中去,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大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提供更大、更多的发明创造成果。这是一项庞大、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而且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只有动员一切力量,才能推动创造教育的发展。

在谈到创造教育任务以前,我觉得有必要对教育的观念作些新的解释。按照传统的观点,教育即“上所施,下所效”的活动,而学校就是进行这些活动的场所。自从出现学校以后,人们也就把教育同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也就是说,要受教育必须进学校,失去了上学校的机会,就意味着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

新的技术革命的兴起,不仅向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也引起教育观念的变化。现在,教育正在由职业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由集中向分散转变,由单功能向多功能转化。也就是说,人们受教育的时间延长了,学校的概念扩大了,教育的形式多样化了。

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教育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应当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教育,去发展教育。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就不会把创造教育的任务仅仅局限于学校,而是着眼于全社会创造力的开发。

1.发展英才教育

在西方教育词典中,对英才教育(elitist education)的解释是,社会中有一个少数人集团,通常特别称为学术尖子集团,他们具有更大的内在价值,通过对这些特殊尖子的培养和塑造,以期他们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22]

近年来,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竞争的需要,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以开发创造力为目的的英才教育,有的也称之为“适应能力教育”。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分别设立了少数的尖子学校,从小学高年级开始选拔,其比例有的几乎占学生总数的15%。日本政府特别重视英才教育,制订“开发英才与扩充育英制度”,建立了“英才教育研究所”,设立了英才学校,颁发了“育英奖学金”,对英才进行多方面的鼓励。苏联也曾设立了发明学校、寄宿学校,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试验,以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这些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英才教育,其目的是对“尖子人才”实施早期的和特殊的教育,以此作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项有效措施。

何谓英才?日本学者对此作了一个界定,他们把智商在120或125以上者称为“优秀”;智商在135或140以上者称为“英才”;智商在170或180以上者称为“极高英才”。其实,英才与高智、超智、奇才、天才等都是同义语,意指一类“出类拔萃”和“人中之优秀者”而已。

如何看待英才和英才教育?会不会再给它扣上资产阶级天才教育的帽子呢?这个问题很难说,但我不主张乱扣帽子,不要把“资”字的标签到处乱贴,应当尊重科学和教育发展的现实。

恩格斯曾说过:“使我们感到高兴的,倒是处处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而这些却是那班庸人所看不见的。”[23]列宁也说过:“天才在人民中间是取之不尽的。”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这里说的天才,是唯物论的天才,虽然它与遗传有关,但主要是后天培养的。关键是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让人民群众中间的天才的能力发挥出来。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瑞提说过:“天才的潜在性要比天才的实际出现更为众多。但我们不应忽视这种潜在性的存在。正因为创造力的潜在性被认为要比它的实际实现更为大量存在,教育工作者对于寻找能够激活潜在性的各种方法非常感兴趣。”[24]由此不难明白,近年来对英才教育的兴趣,也正是为了激活潜在的天才。

我国是一个大国,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也蕴藏着大量的潜在的天才。但是,由于旧的教育制度、旧的人才观和平均主义教育的影响,对于潜在的天才,一直没有认真地开发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重视超常教育,开办了一些实验小学和中学,确定了一批重点中学和大学,建立了各类专业的尖子学校,如艺术学校、体育学校和外语学校等。在若干大学设立少年班,专门招收出类拔萃的少年大学生,采取吃小灶或者合灶的方法进行培养。应当说,上述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有些类似于英才教育,而且也取得了某些初步的成绩。但是,我对这类学校或这类形式的教育并不完全满意,因为它们并未能起到开发创造力的作用,除了艺术和体育类的专科学校以外,其他那些实验学校似乎并没有培养出大发明家的可能。

2.改革普通教育

普通学校不仅数量大,而且基础也好,所以至今它们仍然是输送人才的主要基地。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有的包括大中小学在内的普通教育,在教育体制、教学制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显得不适应了。

对现在的普通学校教育,既不能否定一切,推倒重来;也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正确的做法是,在发扬其长处和克服其弊端的同时,实施系统的教育改革计划。现在普通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教育总是倾向于把一些人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的、恪守成规的人,这种人与其说他们是自由的思想者、创造者和具有独特性的人,不如说他们仅仅是‘完成了’他们的教育的人。”[25]

改革普通学校教育,不仅工作任务繁重,而且阻力也很大。千百年以来,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根深蒂固,人们只知道接受和适应它,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和改革它。例如口授教学,先生讲,学生听,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谁提倡自学,那简直是大逆不道,不仅学生们感到不适,而且还会招致相当多教师的反对。殊不知,这种落后的口授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起到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而且还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改革普通学校教育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创造力为目标。在具体做法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还在于通过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来实施。教育改革重点是教学领域中的改革,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不认真调查研究和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是难以成功的。

教学领域的改革,必须贯穿“为创造而教”的原则,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放在首位。第一,必须改革旧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现在大学的课程,多数还是50至60年代的体系,几十年一贯制,不能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增加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课,减少知识面过窄的专业课;增加文理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减少单纯知识型的课程;增加以新知识、新技术为主的选修课,减少陈旧的必修课。第二,改革“三中心”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激发学生各种潜能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第三,根据不同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目的地开展一些科学研究,实行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科学研究是创造新的知识。第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拔尖的学生采取特殊的培养措施。过去,我们强调面向大多数是对的,但却忽略了对尖子学生的培养,这是一种消极的做法。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大力培养和激励尖子,带动大多数,这样既培养了创造型的人才,又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智力。第五,改变“以分量才”的标准,建立评价人才的新体系。评价学生的标准是指挥棒,“以分量才”必然导致学生“分数挂帅”,忽视智力的训练。评价人才的标准应该是一个综合性体系,必须有多种指标,但是最主要的是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二是在大学中开设创造学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和能力。以创造学的课程来代替专业课的教学是不妥的,但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开设创造学方面的一些课程是有益的,不能把这二者对立起来。目前,国内外开设的这类课程有:创造学、创造工学、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学、创造技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思维科学、“头脑风暴法”等。究竟应当开设何种课程,要从各级各类学校的需要出发,以获得实效为原则。

三是开展发明创造活动。青少年正值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除了课程学习以外,他们还有过剩的精力,应当引导和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业余科技发明活动。我们常常发现,有少数学生处于空虚、颓废的精神状态,有的还参与了不健康的活动。这里有思想上的原因,也有安排和引导问题。俗话说,“无事生非”,如果我们把他们的兴趣和富余精力引导到科技发明活动中,不仅可以避免不健康的东西去占据他们可贵的时间,而且还可以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

3.普及社会创造教育

从广义上说,社会就是一所大学,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的形势下,社会教育的功能正逐步地加强。从发展来看,学校社会化(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社会学校化(指社会办教育)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

学校教育担负着开发创造力的重要任务,但是创造力的源泉还在社会之中。这是因为,学校培养的学生只能算是半成品,要真正成为创造型的人才,还必须在社会实践中继续学习和提高。除此以外,我国在社会上还有未能受到大学教育的青少年,他们中间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创造力,也是创造教育开发的对象。

发展社会创造教育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各地区、各企业、各学术团体都可以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有效的形式,提高广大职工的智力素质,促进群众性的发明创造。我认为,在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他们有着发明创造的自觉要求,只要领导重视和认真组织,社会创造教育一定可以蓬勃地发展起来。

建立业余的发明创造学校。在这方面,国外已有较好的经验,日本和苏联对此比较重视。这类学校与以授课为主的学校不同,它们以发明活动为中心,传授创造技法,交流发明创造的经验,围绕一个科技难题攻关,等等。凡是有条件的地区和城市,都可以办,聘请创造教育的教师、发明家和著名的科学家为兼职教师。教育部门要给予支持,创造必要的条件,把它们纳入社会范畴的创造教育。

推广创造技法,提高广大职工的创造性素质。自20世纪70年代末,各发达国家大力推广创造技术教育,提高职工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性。日本是推广创造技法最普及的国家,各大公司普遍用创造技法训练职工,而且结合日本的实际,创立了很多新的创造技法。日本推广创造技法是真刀真枪的干,把讲授方法同开展合理化建议结合起来。例如丰田汽车公司职工一年提出的技术革新意见就有165万件,而且95%被采纳。日本公司要求它的职工不仅要会工作,而且还要会思考。

对比之下,创造技法在我国的推广则太差了,恐怕相当多的工矿企业的领导人和职工还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技法。现在,普及创造技法的条件尚不成熟,当务之急是在一批大型的现代企业培训骨干,摸索经验,用生动的事例向人们展示创造技法的优越性,然后再逐步推广,最后达到普及的目的。

大力普及发明创造活动。改革的年代是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也是发明创造的时代。近年来,群众性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有的获得了发明专利,有的摘取了国际上的王冠,有的获得了“中国的爱迪生”的美誉[26]。这些说明,开展群众性的发明创造活动,真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既培养了创造型的人才,又为社会提供了创造性的成果。

南京金陵图书馆创造了一种开展创造教育的方法,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获得很好的效果。他们以图书馆为中心,成立了“科学方法学校”,推广“头脑风暴法”、科学记忆方法、科学思维方法、科学健脑方法、发明创造方法、电脑软件设计方法,致力于青少年聪明才智的开发。他们创办了“星期日发明之角”,吸引了数百名发明爱好者。在经过培训的62名业余发明者中,已有12人获发明专利32项,还有200多项发明正在申请专利[27]。这件事生动地说明,发明创造活动是大有可为的,创造教育也是可以大力推广的。南京金陵图书馆能办的,全国其他图书馆、研究所、大学、企业等单位,也是可以办得到的。事在人为,开展创造教育还需以创造精神去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