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如何和他人合作

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如何和他人合作

时间:2023-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个悲剧本来是不应该发生的,其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师生间的合作,彼此缺少科学职业道德。这个论点,是千百年来所称颂的,也是一代宗师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体现。但是,要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要受到职业道德规范的检验。

教师的职业道德

第五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

作为创造型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既是自己从事创造性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保证,也是对学生发挥主导作用的力量源泉。道德修养涉及的内容很多,我们这里主要谈谈与教师的职业和师生关系相关的一些道德问题。

1.发扬学术民主

民主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在教学与研究中,如果只强调自己的民主,而不尊重他人的民主,那就是不道德的。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中的对立统一体,由于受传统的影响,他们往往不是处在平等的地位。在多数情况下,也许是由于职业性质的原因,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能否贯彻民主的原则,其主导方面在于教师。

当前,教育民主化是一个国际现象,这是整个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发展科学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其实,在教育史上,已有很多开明的教育家都主张教学民主。例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告诫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9]这说明,教师的好恶、感情、惩罚都可能埋没人才。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如果教师压制或扼杀了人才,都是职业道德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民主,必须要有高尚的风格和开阔的胸怀。在讨论学术问题时,一定要让学生说话,允许各种意见充分发表。按照创造原则,对各种意见不要随便斥之为“荒唐”、“愚蠢”、“错误”和“可笑”等,要正确使用“延迟评判”的创造技法。比较困难的是当教师的学术观点不正确时,允不允许学生提出讨论或批评,这对教师的确是一个考验。对于创造型教师来说,应当勇于坚持真理,也要敢于修正错误。如果是自己错了,那就痛快承认错误,接受学生正确的意见。这样做了,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反而更显示出教师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并且对学生也是最好的身教。

2.合作精神最可贵

有人说:当代是一个高度竞争的时代。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我说当代又是一个需要合作的时代。美国前总统里根的科学顾问基沃斯(George A.Keyworth)提出了科学创新的“两T”理论,即科学创新依靠于天才(talent)和合作(team work)。教育事业从历史上看,是一种集体的事业,有着合作的优良传统,今天还要发扬这种传统。

教学中的合作精神不仅体现在教师们之间,而且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的合作不仅只是在学习期间,即使学生离开了学校,他们仍有可能成为教师合作的伙伴。这种合作是教育和科学事业延续的需要,也是联结科学学派的纽带。这种师生合作的事例,在科学发展史上屡见不鲜。搞好师生的合作,也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相互尊重、相互谦让,才能把这种合作关系保持下去。

在科学史上,也有由于师生不合作而招致不幸的。例如,1846年人类发明了乙醚麻醉剂,并第一次成功地应用到外科手术上。发明人是大学医学院二年级学生莫顿。莫顿是维尔斯教授的学生。莫顿听化学教授杰克逊说,他在一次做实验时,不幸吸入一口氯气,为了解毒,他又吸入一口乙醚,不一会儿他就失去了知觉。这件事引起了莫顿的注意,他对用乙醚作麻醉剂进行了研究,先后在动物和自己身上进行试验,最后终于成功了。可是,在申报专利时,他的老师维尔斯和启发过他的教授杰克逊都来争发明权。官司打了很久,但没有结果。在你争我夺的过程中,他们都遭遇了不幸,杰克逊得了精神病,维尔斯自杀身亡,莫顿本人也因患脑溢血而死去。这个悲剧本来是不应该发生的,其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师生间的合作,彼此缺少科学职业道德。

3.做新时代的伯乐

伯乐相马的故事,作为慧眼识才、荐才的逸闻,在我国人民中广为传颂。后来,世人感叹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说明,识才不容易,人才成长也艰难。现在,我们面临着培养和造就千百万人才的宏大任务,单靠少数伯乐去发现人才显然是不能适应了,但伯乐识才的普遍意义在今天仍是值得倡导的。

辨别人才靠眼力,大公无私荐才要靠魄力。宗白华先生有文坛伯乐之称,他是最早发现郭沫若的人。他深有体会地说:“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爱惜人才,在当前乃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有些人容不得别人好,嫉贤妒能。更难得的是,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中发现人才。”[10]自古到今,发现人才和推荐人才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嫉妒。培根曾说:“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的了。”依我看,对人才的嫉妒是世界上一切嫉妒中最顽固的了,因为无德者总是嫉妒有道德的人,无才者总是嫉妒有才华的人。

嫉贤妒能也是职业道德问题,因为它是违背社会利益的。嫉妒是一种顽症,要治疗这种病必须下极大的力气,要在全社会造成爱才求贤的崇高风尚。与此同时,还要制订相应的保护人才的法律和政策,以保证优秀的人才能“才尽其用”。

4.喜看“青胜于蓝”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个论点,是千百年来所称颂的,也是一代宗师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体现。

纵观古今,科学上的一些重大成果,都是集前人之大成。我们今天一切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是一步一步地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例如,从第一部庞大笨重的汽车到“轿车之王”,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等离子电视,从电缆到光缆通信,从原子核裂变到原子能电站,从热气球到宇宙飞船,等等。在所有这些重大的发明中,都渗透了人类集体的智慧,从老师到学生,代代相传。因此,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教育与科学既继承又创造的历史。

在科学发展史上,学生超过教师的现象常有,这是符合“后来居上”规律的。但是,要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要受到职业道德规范的检验。对于教师来说,要有高风亮节的风格,要有甘作人梯的精神,乐于让学生超过自己。这正如陶行知先生在遗嘱中所留下的箴言:“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的确是崇高的师德,闪烁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品质。著名大科学家牛顿的老师巴罗就是这样的一位宗师。他发现牛顿才华出众,于是在自己39岁时,把当时英国剑桥大学唯一的一个数学教授讲座让给了年仅26岁的牛顿。

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问题,即使自己获得了再大的成就,也绝不能作为傲视老师的资本。俗话说:“纵然,学富五车,但蒙育有师。”因此,学生的成功总是离不开教师的启蒙或指导,永远要记取教师的恩德。而那种“翅膀硬了就要飞”,“过了河就拆桥”,“有了成果就争名”,甚至当个人利益未得到满足时,对老师进行诽谤、诬陷,等等,都是一些不端的品行,应当受到社会和道义的谴责。

我国有着尊师爱生的悠久传统,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丢掉这“传家宝”。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新风尚。同时,也要在全社会更新人才观念,让大批创造型人才脱颖而出!

【注释】

[1]崔已文.有感于“终身的遗憾”[N].文汇报,1988-08-26.

[2]外国教育,1988(1):3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4]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357.

[5][苏]巴拉诺夫,等.教育学[M].李子卓,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

[6]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88(1):50-52.

[7][美]欧内斯特·博耶,著.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308-318.

[8][英]德·朗特里,编.西方教育词典[M].陈建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81-84.

[9]哈尔滨师范大学,编.怎样培养创造型人才(内部资料).1985:358.

[10]文汇报,1984-04-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