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的统一
一、波兰的统一
从966年梅什科一世(MieszkoⅠ,922—945年在位)建国到1795年第三次被瓜分,波兰存在了1 229年,是中世纪东欧地区独立时间最长的国家。然而,对波兰来说,这十二个多世纪并非总是辉煌无比,而是交替着命运坎坷。一般而论,能够保持着统一的时候,波兰就比较强大,内部发展繁荣,对外交往以扩张为主;而陷入分裂的时候,波兰就变得孱弱,对外交往则以外强入侵为主。在社会形态上,波兰也是直接从原始公社制度直接进入到封建社会的,在这一千二百多年里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建立、完善和衰落的完整过程。皮亚斯特王朝(the Piast Dynasty)的波兰两度统一,奠定了成为东欧地区强国的基础;雅盖洛王朝(Jagiellon Dynasty)的波兰,由于与立陶宛联合和对外战争的胜利,真正成为东欧地区的强国;而没有王朝的自由选王时期的波兰(1573—1795年)前半期还大体上延续了雅盖洛王朝的辉煌,而后半期则走向衰败。
梅什科建国之初,波兰的领土范围还只限于大波兰(Wielkopllska)、库雅维(Kujawiak)和玛佐夫舍。当时,维斯瓦河上游的小波兰和奥得河上游的西里西亚还处于捷克统治之下,波莫瑞(Pomerania)则控制在德意志手中。为了能重新得到这些地区,梅什科一世开始时并不以武力相争,而是采取和亲的做法。为此,他于965年娶捷克国王鲍莱斯瓦夫一世(BolesāawⅠ,992—1000年)之女杜布拉娃(Dabrowka)为妻,966年又按拉丁仪式皈依了基督教。[2]这样做不仅可以接近与比自己强大的捷克、德意志的关系,而且在宗教信仰上融入西方基督教世界,避免神圣罗马帝国的干预。但是,保持这种现状并非梅什科一世的本意,夺回小波兰、西里西亚和波莫瑞才是他的最终目的。因此,这种和谐的局面没过多久就被他打破了。梅什科一世先是夺回了东波莫瑞,接着在972年打败了德意志领主的军队,占领了包括沃林(Wollion)和科沃布热克(Kolobrzeg)在内的西波莫瑞,990年打败了捷克大公,占领了西里西亚。梅什科一世992年死后,鲍莱斯瓦夫一世(BolesāawⅠthe Brave,992—1025年在位)继承父业,999年从捷克人手中收复了小波兰地区,1002年占领了易北河斯拉夫人居住的乌日茨(u
yce)和米尔斯科(Milsko),1018年出兵征战基辅并占领了契尔文城堡(Grody Czerweińskie)。与此同时,鲍莱斯瓦夫一世在1000年使德意志皇帝奥托三世(OttoⅢ,983—1002年在位)同意波兰建立独立的一个大主教区和三个主教区,1004—1018年指挥军民多次打退了德意志皇帝亨利二世率领大军的来犯,维护了波兰的主权和独立。1025年,统一的波兰王国建立,鲍莱斯瓦夫一世加冕为国王,首都仍是格涅兹诺(Gniezno)。
但好景不长,鲍莱斯瓦夫一世加冕后两个月就病故了。其子梅什科二世(MieszkoⅡ,1025—1034年在位)当政期间,王室发生的权力斗争不仅大大地影响了国王威信,而且严重地削弱了波兰的对外抵御能力。除了玛佐夫舍、西里西亚和波莫瑞先后失去之外,1031年德意志皇帝康德拉二世(KonradⅡ,1024—1039年在位)和基辅王公雅罗斯拉夫(JaroslavⅠ,1019—1054年)都向波兰发难,前者又夺走乌日茨和米尔斯科,后者则抢回契尔文城堡。到卡齐米日一世(CasimirⅠ,1034—1058年在位)当政时,各地封建势力日益壮大,波兰分裂成许多由当地权贵控制的小的单独区域。卡齐米日一世本人在1037年也被赶出了波兰,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在此后近三个世纪里,波兰也有过短暂的统一。比如,卡齐米日一世于1039年从匈牙利返回波兰后,娶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的妹妹为妻,借助他的支持在1047年夺回了玛佐夫舍和波莫瑞,1054年又用重金从捷克人手中收回西里西亚,将首都迁到维斯瓦河上游河畔的克拉科夫(Cracow)。在卡齐米日一世死后不久,波兰又重陷分裂之中。从此之后,由于王室的帝位之争愈演愈烈,地方封建王公的势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外部势力的不断介入,波兰的分裂日益严重,最终形成封建割据局面。鲍莱斯拉夫三世(BoleslavⅢ,1102—1138年在位)将国土分封给五个儿子,诸子又分封后代。结果,整个波兰分裂为几十个封建领地,西里西亚、马佐舍夫、大波兰、桑多米尔(Sandomir)和克拉科夫是其中最大的五个公国。
波兰再一次统一是在14世纪初。
12—13世纪,波兰虽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但经济形势却有所好转,特别是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从13世纪末起,一些封建王公就尝试着使波兰重新统一起来,但由于教俗权贵的暴乱和大公间的战争而未能实现。14世纪初,流亡在匈牙利的原库雅维——布列斯特大公(CasimirⅠof Kuyavia,1233—1267年在位)之子瓦迪斯瓦夫(WāadysāawⅠthe Elbow‐high,1320—1333年在位)返回波兰,开始统一波兰的新尝试。他在内部依靠小贵族和仇视德意志贵族的市民、教士,在外部借助条顿骑士团(Ordo Teutonicus)抵抗勃兰登堡(Brandenberg)封建主进攻格但斯克(Gdansk)的军队,联合匈牙利和立陶宛(Lithuania)[3]来对抗捷克和条顿骑士团的侵略,先后统一了除西里西亚、波莫瑞、玛佐夫舍之外的波兰地区。“为了继承鲍莱斯瓦夫一世时期的光荣传统,瓦迪斯瓦夫把统一的国家重新定名为‘波兰王国’,并自称‘全波兰的王公’。1320年1月20日,瓦迪斯瓦夫由格涅兹诺大主教雅尼斯瓦夫在克拉科夫瓦韦尔宫的大教堂加冕为波兰王国国王,称瓦迪斯瓦夫一世”[4]。他们以克拉科夫为国都,克拉科夫此后也日趋昌盛,成为波兰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也是欧洲的文化中心之一。
就版图而言,瓦迪斯瓦夫一世(WāadysāawⅠ,1320—1333年在位)新统一的波兰远不及鲍莱斯瓦夫一世时期的波兰,因为西波莫瑞和卢布林(Lublin)地区由勃兰登堡统治,东波莫瑞被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是捷克王国的一部分。为了完成全波兰的统一,瓦迪斯瓦夫一世在内政上实行国王依靠贵族、僧侣和市民进行统治的等级君主制,对外与匈牙利和立陶宛修好、结盟。为此,他将自己的女儿伊丽莎白(Elisabeth)嫁给匈牙利国王卡洛尔·罗伯特(Carol Robert,1288—1342年在位),而让自己的儿子卡齐米日娶立陶宛大公格底敏(Gediminas)的女儿阿尔多娜(Aldona Ona)为妻。卡齐米日继位后,称卡齐米日三世(CasimirⅢ,1333—1370年在位)。他当政后,继续致力于统一波兰的大业。在内政方面,卡齐米日三世在政治上同大贵族进行斗争,强化军事力量,吸引中小贵族参与国家的管理;在经济上于统一全国货币和税收制度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商品,设立集市,改善道路;在文化上发展教育,创办大学。在对外方面,对于占领着波兰领土并且严重威胁波兰统一和独立的条顿骑士团和捷克,卡齐米日三世采取妥协的办法化解同它们的矛盾。1335年,卡齐米日三世与捷克国王约翰(King John of Bohemia,1310—1346年在位)在匈牙利召开的维谢格拉德(Visegrad)会议上达成协议,约翰永远放弃波兰王位,卡齐米日三世补偿给他2万捷克格罗什(Gros)。1343年,卡齐米日三世又与条顿骑士团达成“永久和约”,条顿骑士团将库雅维(Kuyavia)和多布任(Lands of Dobrzyń)还给波兰,保留东波莫瑞和赫翁诺(Hrodna)。条顿骑士团若破坏这个条约,波兰则有权索还被它占领的全部波兰领土。与此同时,波兰与自己结盟的匈牙利和立陶宛的友好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瓦迪斯瓦夫一世和卡齐米日三世虽然没有能够完成波兰的统一大业,但他们所做的一切为后来波兰的统一并成为东欧地区的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