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王国
第五节 塞尔维亚王国
从1217年建国到1459年完全被土耳其人征服,塞尔维亚王国前后共存在了242年。“在公元十三世纪前半期,塞尔维亚国家还只是处在自己发展的初期,其疆界随扩张与收缩而变动。”[36]塞尔维亚王国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比较快,“粮食和蔬菜的生产有所增加,畜群的繁殖也有增长。采矿业发展迅速。塞尔维亚山区有各种金属矿藏,金银铜铁锡,一应俱全。武器制造和五金制品也颇负盛名。沿海城市与意大利和地中海各国的贸易往来相当频繁。塞尔维亚王国已开始铸造货币”[37]。在社会矛盾方面,农民因税赋徭役负担比较重,许多人都成了波高美尔派的信徒,但是,他们的反抗遭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从13世纪下半期起,塞尔维亚王国的情况开始发展变化。斯蒂芬·乌罗什二世(Stefan Uro2Ⅱ,1282—1321年在位)当政时,塞尔维亚开始向外扩张,先后从拜占庭手里夺取了马其顿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斯蒂芬·乌罗什三世(Stefan Uro2Ⅲ,1321—1331年在位)当政后,塞尔维亚在攻取马其顿时遭遇到保加利亚的抵抗。不过,此时的保加利亚已处于四分五裂状态,1330年7月被塞尔维亚打败和并吞。
1331年,在塞尔维亚贵族的支持下,23岁的斯蒂芬·杜尚罢黜其父斯蒂芬·乌罗什三世,登上了王位。在他当政的24年间,塞尔维亚王国开始进入了短暂的鼎盛时期。杜尚的经历比较独特,早年随父母寄居在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1320年才返回塞尔维亚。1322年乌罗什三世加冕为王时,他也被封为治理沿海省份的王储,曾多次发动对邻国波斯尼亚(Bosnia)的战争。在对保加利亚的战争中,杜尚战功卓著,可也正因如此与其父不和甚至兵戎相见。执政以后,杜尚开始全力向外扩张,要把塞尔维亚变成巴尔干半岛上强国。为了全力征讨此时已处于内讧之中的拜占庭帝国,他联合同样也处于分裂状态的保加利亚。为此,他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保加利亚的国王,以便使其俯首称臣。在此基础之上,杜尚接连对拜占庭帝国发动了13次远征,从1334年到1348年先后夺得了马其顿、阿尔巴尼亚、贴撒利(Thessaly)、伊庇鲁斯、塞雷(Sere)等地,塞尔维亚王国将巴尔干半岛的2/3领土划入自己的版图,其疆域扩展到萨瓦河、多瑙河到科林斯湾(Corinth Bay),亚得里亚海岸、爱奥尼亚(Ionian Sea)海岸到爱琴海(Aegean Sea)之间的广袤大地,成为此时巴尔干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
与此同时,塞尔维亚的宗教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受拜占庭帝国统治的时代,塞尔维亚人接受了东正教。独立成国之后,塞尔维亚虽然没有改变宗教信仰,但教会的独立性越来越强。1219年,杜尚的兄弟萨瓦(Saint Archbishop Sava)成为塞尔维亚自主大主教,把塞尔维亚境内各公国在宗教上联合了起来,一同归属正教君士坦丁堡牧首。1346年,杜尚不顾拜占庭东正教会的反对,将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佩奇大主教进一步升格为牧首。有了强国的物质基础之后,杜尚自称是“塞尔维亚人、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的皇帝”(emperor of the Serbs,Greeks,Bulgarians and Albanians)。也就是在1346年,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佩奇牧首约尼克(Serbian Patriach JoanikieⅡ)为杜尚举行了隆重的加冕礼,首都也随之迁到斯科普里。一时间,塞尔维亚也由一个王国发展成了一个帝国。尽管如此,杜尚并不满足。1348年杜尚又出兵占领了希腊所属的伊庇鲁斯、贴撒利和阿卡纳尼亚。后来,他甚至想联合威尼斯攻占君士坦丁堡,终因缺少能够远征的舰队而未能实现。
在国内政治发展方面,为了便于治理,杜尚把帝国分成两部分,其中,马其顿、希腊、阿尔巴尼亚由他直接统治,而塞尔维亚本土交给了他的儿子乌罗什(Uro2),封乌罗什以国王的称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各地大封建主的控制,杜尚一方面对试图造反的封建主进行毫不留情的镇压,如1322年对泽塔和阿尔巴尼亚北部一些封建主的镇压,另一方面试图将塞尔维亚统治秩序以法律的方式固定下来。1349年,在参照拜占庭《查士丁尼法典》(Code of Justinian)和塞尔维亚习惯法的基础之上,他召集僧俗和贵族在斯科普里召开会议,通过了一部完整的法典,这就是著名的《斯蒂芬·杜尚法典》(Codeof Stephen Dusan)。1354年,该法典又增加了补编。
从本质上说,《斯蒂芬·杜尚法典》是为了维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社会制度,反映了13—14世纪的塞尔维亚的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在经济制度方面,农业生产当时已有显著进步的塞尔维亚存在着两种主要的封建土地占有形式。一种是大贵族世袭制的领地,叫“巴什提那”。这些领地大封建主可按继承权世代拥有,也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但是,如果领主背叛了国王,那么,国王可以没收这些领地。另一种是小贵族以服兵役为条件占有的土地,叫做“普洛尼亚”。这种军事采邑不能世袭,也不准买卖和转让。无论是大贵族还是小贵族,他们在自己的领地或采邑里都享有征收租税、审理一般的司法案件和任免役吏的特权。至于说普通农民,《斯蒂芬·杜尚法典》将他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由农民,他们拥有一小块公社土地,但每年要向国家纳税,向教会缴什一税,向封建主交租,要为封建主服劳役。第二类是依附农民,总数不多,主要为封建主做家务劳动或当仆役。第三类是依附牧民,居住在山区,主要从事畜牧业。
《斯蒂凡·杜尚法典》有很强的阶级性,它维护社会上层的封建主的特权和利益,而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农民限制极为严厉。农民不得离开土地,否则就要遭受烙印等严酷的刑罚。农民更不能有反抗的表示,否则就要被割去双耳,一人犯法株连全村。尽管如此,这部法典在塞尔维亚王国的社会发展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这时的塞尔维亚王国有两个致命的弱点。其一,由于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对封建主特权的维护,塞尔维亚王国的阶级对立与阶级矛盾比较尖锐。其二,塞尔维亚王国疆域的扩大是通过武力征服实现的,以这种途径获得的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社会制度、语言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彼此没有联系,形成不了统一的整体,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缺乏持久的稳定性。1355年,斯蒂芬·杜尚去世,继任者是其子乌罗什五世(UrošⅤ,1355—1371年在位),塞尔维亚王国随即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先是乌罗什五世的叔父在伊庇鲁斯拥兵自立。接着,贴撒利、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王国。最后,大小贵族纷纷划地为王,独霸一方,不再听命于中央政府。与此相适应的是,塞尔维亚王国的国力、国威急剧下降,北部地区被匈牙利夺走,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大部分也被14世纪末兴起的波斯尼亚所控制。随着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侵略和扩张,塞尔维亚王国不断地被它蚕食,1380年失去了南半部分领土,1389年6月拉萨尔(Lazar)统帅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瓦拉几亚联军在科索沃大败。1459年,塞尔维亚彻底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征服,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地位完全丧失。
除塞尔维亚王国之外,巴尔干半岛上的其他南斯拉夫人的早期国家也需提及一下。
斯洛文尼亚人虽然在9世纪建立过自己的独立国家,但很快就被法兰克帝国并吞,在法兰克帝国分裂后又受制于日耳曼王国,到13世纪时臣服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克罗地亚人10世纪初建立的国家在11世纪时达到了鼎盛时期,从12世纪时起,尽管还保留着自己的议会,尽管在法律上还是一个独立国家,但实际上是处于匈牙利的统治之下。这种局面延续八百多年,直到1526年匈牙利在莫哈奇战役中大败于奥斯曼帝国才结束。[38]在以后的173年中,克罗地亚又处于土耳其人的统治之下。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地处巴尔干半岛的西北端,属于拜占庭帝国的边缘地带,因此,对它们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不是拜占庭,而是罗马帝国和法兰克帝国。比如,克罗地亚地区最早属于伊利里亚王国,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伊利里亚行省,再以后分为沿海的达尔马提亚和内陆的潘诺尼亚。这里历史上和罗马文明联系紧密,罗马帝国后期的戴克里先等皇帝就出生在这一带。又如,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对天主教始终都非常忠诚,这一点成了影响他们同塞尔维亚人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南斯拉夫一支的马其顿人虽然在10世纪下半叶到11世纪初建立过一个独立国家,但它的领土长期交替地被拜占庭帝国、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和第二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所占,14世纪以后又被土耳其人统治。黑山人虽然短暂地建立过自己的公国,可总的说来,他们是同塞尔维亚人同命运共呼吸的。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在巴尔干半岛上处于中心地带的马其顿和处于中北部的黑山,同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一样,历史上地处罗马帝国的东部,政治文化和宗教上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较深。
【注释】
[1]“中世纪”一词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人文主义语言学家将拉丁语分成古代的、中世纪的和近代的(指的就是文艺复兴时代)三部分,历史学家借用了这种分法。17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克利斯托弗·凯列尔在其所著的世界史上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部。1725年,意大利历史学家詹巴齐斯特·维科在所著《论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一书中将人类历史分为神祇时代、英雄时代和凡人时代,其中英雄时代指的就是封建主阶级军事统治的“中世纪”。中世纪处于古代史和近代史之间,从时间上看,它指的是从5世纪下半叶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上半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参见[苏]谢缅诺夫著:《中世纪史》,第7—8页;刘明翰主编:《世界史》,第1—3页。
[2]波兹南的城市旅游指南上说:“8世纪之初,在教堂岛这个地方就建立起一个坚固的城堡。到10世纪,这座城堡变成了皮亚斯特王朝的中心城市之一。正是在这儿,波兰接受了基督教,968年成为波兰第一个主教辖区,修建了一个大教堂,皮亚斯特王朝的统治者就安葬在这里。”(Poznan City Hall,Poznan,a city worth getting to know.)
[3]立陶宛在波兰的东北部,13世纪时,为了应对条顿骑士团的入侵,立陶宛人各部族统一起来,当时的大公是明道加斯(?—1263)。到了格迪米纳斯大公(1316—1341年在位)统治时期,立陶宛的领土大大扩展,成为地理上东欧的一个大国。
[4]刘祖熙著:《波兰通史》,第43页。
[5]路易之后的波兰国王选任也有很复杂的国际背景:“路易死于1382年9月11日。他有三个女儿,长女叶卡捷琳娜早逝;次女玛丽亚,其丈夫是勃兰登堡侯爵、卢森堡家族的齐格蒙特;幼女雅德薇嘉,其未婚夫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威廉。路易临终前指定玛丽亚继承波兰王位。但是这个方案遭到波兰贵族的一致反对,因为他们坚决不让德意志封建主接受波兰王位。大波兰的贵族备受条顿骑士团和勃兰登堡侵略之苦,要求中断同匈牙利的联合,而同立陶宛结成巩固的同盟。他们还提出同立陶宛有着密切关系的玛佐夫舍王公齐莫维特四世为波兰王位继承人。”(刘祖熙著:《波兰通史》,第52页。)
[6]波兰同立陶宛的联合还有一些曲折,如:“立陶宛的大贵族害怕丧失特权和国家的独立,竭力反对联合。雅盖洛的堂弟、凯伊斯图特的儿子维托尔德在189年底发动了反对雅盖洛的叛乱。维托尔德在骑士团军队的帮助下,占领了格罗德诺、诺夫哥罗德克等城市。内战持续到1392年初。1392年8月,雅盖洛和维托尔德在奥斯特罗夫达成妥协:雅盖洛把立陶宛大公国的管理权全部交给维托尔德,维托尔德以波兰国王总督的名义统治立陶宛。骑士团竭力破坏波兰和立陶宛的联合,于1398年10月在萨林岛同维托尔德缔结了和约,把一部分日姆北归还给立陶宛。立陶宛大贵族拥立维托尔德为立陶宛国王,中断了同波兰的联合。1399年8月12日,维托尔德统率的立陶宛军队同鞑靼军队在南部沃尔斯克拉河附近发生激战,几乎全军覆没。失败教训了维托尔德,使他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1400年和1401年,雅盖洛和维托尔德签订了两个协定,恢复了两国的联合,维托尔德成为立陶宛的终身大公,在他死后,立陶宛将并入波兰。”(刘祖熙著:《波兰通史》,第55—56页。)
[7]转引自刘祖熙著:《波兰通史》,第83页。
[8]刘祖熙著:《波兰通史》,第81页。
[9]普鲁士人原本是波罗的海沿岸的斯拉夫部落,被德意志人征服后,就变成了定居在那里的德意志人的称呼。
[10][捷]弗郎蒂舍克·卡夫卡著:《捷克斯洛伐克史纲》,第17—18页。
[11]Dennis P.Hupghick and Harold E.Cox,The Palgrave Concise Historical Atlas of Eastern Europe,Map 9.
[12]姜琍编著:《斯洛伐克》,第60页。
[13]陈广嗣等编著:《捷克》,第52页。
[14][捷]弗郎蒂舍克·卡夫卡著:《捷克斯洛伐克史纲》,第24页。
[15]没过多久,国王鲁道夫·哈布斯堡成为奥地利的国王后,利用捷克国王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发动了反对普什米塞的战争,迫使后者放弃了对奥地利的占领。
[16]有关胡斯战争情况,参见下一章。
[17][匈]温盖尔·马加什等著:《匈牙利史》,第23页。
[18]李丹琳编著:《匈牙利》,第42页。
[19][匈]温盖尔·马加什等著:《匈牙利史》,第34页。
[20]李丹琳编著:《匈牙利》,第44页。
[21]有的著作认为679年是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起点。参见朱寰等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第411页。
[22]另有保加利亚王国、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保加利亚帝国、前保加利亚王国等不同名称。
[23]古罗马人对本非民族人的称谓,主要指居住在罗马帝国北方和东方的哥特人、阿瓦尔人、斯拉夫人、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等。
[24][保加利亚]科谢夫等著:《保加利亚简史》,第26页。
[25][保加利亚]科谢夫等著:《保加利亚简史》,第26—27页。
[26]王美秀等著:《基督教史》,第132页。
[27]Dennis P.Hupghick and Harold E.Cox,The Palgrave Concise Historical Atlas of Eastern Europe,Map 9.
[28]БoжидарДимитрoB,12митаBбьлгарскаистoрия:Фoндация.КoМ,Сoфия,2005г.C.106—107.
[29]乐峰著:《东正教史》,第6—7页。
[30][南]伊万·博日奇等著:《南斯拉夫史》(上册),第32页。
[31]徐家玲著:《拜占庭文明》,第98页。
[32]朱寰等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第412页。
[33]Dennis P.Hupghick and Harold E.Cox,The Palgrave Concise Historical Atlas of Eastern Europe,Map 12.
[34]陈志强著:《独特的拜占庭文明》,第150页。
[35][保]科谢夫等著:《保加利亚简史》(上册),第88页。
[36][南]伊万·博日奇等著:《南斯拉夫史》(上册),赵乃斌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9页。
[37]朱寰等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第414页。
[38]Marcus Tanner,Croatia,A Nation Forged in War,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7,p.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