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的入侵

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的入侵

时间:2023-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的入侵一、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的入侵除了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之外,另一个对东欧地区特别是巴尔干半岛社会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就是奥斯曼帝国。[9]从14世纪末到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统治了五百多年。1299年,奥斯曼宣布建立自己的独立公国,自称“艾米尔”。此时的奥斯曼人将首府从美朗诺尔城迁至布鲁沙城,基本上摧毁了拜占庭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的统治。

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的入侵

一、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的入侵

除了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之外,另一个对东欧地区特别是巴尔干半岛社会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就是奥斯曼帝国。有学者认为:“一般说来,土耳其对巴尔干和近东的发展影响可以与德意志对西欧发展的影响相比。”[9]从14世纪末到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统治了五百多年。“奥斯曼是继古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之后在东南欧统治最久的政治实体。实际上,它是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统治了前者在欧洲、非洲和小亚细亚的大部分领土。奥斯曼帝国直到1699年始终统治着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地区,统治波斯尼亚到1878年,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19世纪才获得独立。在巴尔干半岛最南端的马其顿和希腊北部,直到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还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0]

奥斯曼帝国崛起于小亚细亚半岛的安那托利亚(Annatolia),统治者称苏丹(Sultan,意为“君主”或“统治者”)。建立这个帝国的土耳其人原本是从中亚迁到小亚细亚的突厥民族中西部的一支,土耳其(Turk)就是由突厥一词的字音转变而来的。突厥诸民族指的是“使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任何民族”[11]。但是,突厥民族分布十分广泛,仅以11世纪学者喀什噶尔的说法为例,他在突厥语大词典中指出,突厥人在西部包括从罗斯边境的佩琴涅戈人(即库曼人)、欧亚交界处的巴什基尔人(Bashkir)、钦察人(Kipchak)、鞑靼人,而向东可以一直分布到中国西北。[12]建立奥斯曼帝国的这支突厥人原本在阿尔泰山(Altay Mountains)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为了躲避西进的蒙古骑兵,辗转迁移。在当时,这一支突厥人的数目并不多,力量也很软弱,“其首领埃尔托格鲁尔掌管部落时,总共只有430个帐(帐是突厥游牧部落以氏族组成的经济单位)”[13]。在同拜占庭帝国的战役中,他们同突厥塞尔柱人(Saljuq)站在了一起,打败了拜占庭军队。因此,塞尔柱人罗姆素丹国(Saltanah al—Rum)的国王阿拉丁二世(AladdinⅡ)把马尔马拉海峡北部与拜占庭帝国紧邻的西北边境地区封赐给他们。此后,这支突厥人实际上成为突厥塞尔柱帝国(Imbaraturiyyah al—salajiqah)的一个公国,长期在这里守卫边疆,抗击拜占庭。

土耳其人在由突厥民族演进的过程中,在宗教信仰上也完成了伊斯兰教化。

突厥人最初主要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精神长在,流行对大自然、动植物、日月、祖先、偶像等各种各样的崇拜。因此,每一个突厥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神灵。另外,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少数定居下来的突厥部落甚至受到了佛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影响。伊斯兰教产生后,突厥人的宗教信仰情况就大大不同了。

伊斯兰教,在中国也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它7世纪起源于阿拉伯半岛,是由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Muhammad)创立。到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伊斯兰教已经成为阿拉伯半岛上统一的宗教。“穆罕默德在短短一生中,通过对部落宗教的改革,建立了信仰独一真主的伊斯兰教和以宗教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排除了氏族制度,奠定了统一的氏族国家基础。”[14]随着阿拉伯半岛统一国家的形成和阿拉伯帝国的向外扩张而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穆罕默德也被称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的创立者”。阿拉伯语中的“伊斯兰”(Isl*m)是“顺从”之意,其信徒称穆斯林(Muslem)就是以“顺从唯一真主安拉的意志”为己任者。世界上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很多,拥有不同的文化,所以,伊斯兰教内部非常复杂。“随着伊斯兰阿拉伯帝国不断地对外扩张,以及穆斯林商人们遍及西亚、中亚地区的经贸活动,伊斯兰教在将近两个世纪中,遂由阿拉伯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15]突厥人是在与穆斯林的接触过程中,逐渐地并且自觉自愿地被伊斯兰化。比如,最初进入到伊斯兰教统治地区的突厥人,9世纪以后应征到阿拉伯帝国军队当奴隶的突厥人都成了穆斯林。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个族系,突厥人并不是全体信仰伊斯兰教,迄今雅库特(Yakut)和楚瓦什(Chuvash)两个民族全体都是非穆斯林。喀什噶里认为,突厥人中有“穆斯林突厥人”和“非穆斯林突厥人”[16]。10世纪时候,回纥仍然盛行佛教,蒙古高原上的汪古、沙陀等突厥部落以及西南罗斯的佩切涅戈人还信仰传统宗教。不过,大多数突厥民族,特别是进入西亚和小亚细亚的突厥人在10世纪时都已成了穆斯林。“伊斯兰教这一因素,对日后突厥人以及他们的继承者奥斯曼人崛起和称霸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7]

突厥塞尔柱帝国于13世纪下半期开始衰落,不久四分五裂。接任部落首领的埃尔托格鲁尔(Ertugrul)之子奥斯曼(OsmanⅠ,1299—1324年在位)乘机率领能征善战的伊斯兰教“加齐”战士(Ghazi,意为“圣战者”、“信仰战士”)向四周扩张,不仅吞并了其他突厥公国,而且不断地夺取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土。1299年,奥斯曼宣布建立自己的独立公国,自称“艾米尔”(Amir)。“此时的奥斯曼突厥公国名声大振,在与拜占庭帝国的长期夺争中,从其同类的突厥诸国中脱颖而出,逐渐地取代了突厥塞尔柱人在小亚细亚的历史地位。此时,许多突厥游牧部落在他们首领的率领下慕名而来,效忠奥斯曼,愿意在他的麾下去同基督教世界的拜占庭帝国交战。奥斯曼的这些突厥游牧部落追随者们一律取用他的名字,通称奥斯曼人。”[18]后来建立的帝国也冠以他的名字,叫奥斯曼帝国或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324年,奥斯曼因病在刚刚攻克了小亚细亚的布鲁沙城(Bursa)后去世,其子乌尔汗(OrhanⅠ,1324—1360年在位)继位。此时的奥斯曼人将首府从美朗诺尔城迁至布鲁沙城,基本上摧毁了拜占庭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的统治。乌尔汗当政期间,先后率兵从拜占庭帝国手里夺得了布尔萨(Bursa)、尼西亚(Nicaea)、尼科美底亚(Nicormedia)、斯库塔里(Scutari),其势力达到马尔马拉海以及加利波利半岛(Gallipoli Peninsula)。到14世纪40年代中期,乌尔汗已将拜占庭帝国的全部势力都逐出了小亚细亚半岛,其领域扩展到了爱琴海和黑海之间,奠定了后来奥斯曼帝国的基础。

在彻底征服小亚细亚半岛之后,从14世纪40年代末起,奥斯曼帝国开始向东南欧扩张。此时的拜占庭日渐式微,早已失去帝国的威风,内部四分五裂,混战不已。1341年约翰五世(John Ⅴ Palaiologos,1341—1376年在位)继位后,贵族约翰·坎塔丘济(John Ⅵ Kantakouzenos)在色雷斯自立为帝。不仅如此,一方面为了内部争斗,另一方面为了抵抗日益强大的塞尔维亚,约翰·坎塔丘济1344年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乌尔汗,分别在1345年和1349年两次请求乌尔汗出兵相助。这对已经将爱琴海到黑海的整个小亚细亚的西北部纳入版图的乌尔汗来说,正好是跨过达达尼尔海峡向东南欧扩张的好机会。于是,他前一次派了6 000铁骑,后一次则派了2万铁骑。在打败了塞尔维亚人之后,奥斯曼的军队驻扎在了巴尔干半岛上,将势力向东南欧渗透。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在1345年,第一支由奥斯曼家族率领的军队穿过达达尼尔海峡,揭开了东南欧历史的新一页。”[19]

在奥斯曼帝国征服和向巴尔干扩张的过程中,当地的各个民族进行了顽强抵抗。

1360年,乌尔汗之子穆拉德(MuradⅠ,1360—1389年在位)继位,继续率兵向巴尔干纵深推进。“他利用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矛盾,或拉或打,各个击破,顺利地征服了保加利亚的大部、马其顿以及部分塞尔维亚。1389年,穆拉德同塞尔维亚等六国联军在科索沃进行决战。”[20]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科索沃战役(Battle of Kosovo),它发生在当年的6月15日。当时,对阵的一方是由苏丹穆拉德一世率领的3万土耳其军队,另一方是由塞尔维亚大公拉扎尔率领的塞尔维亚、波斯尼亚、保加利亚和瓦拉几亚的2万联军。当双方战斗正处在胶着状态的时候,一名叫米洛什·奥贝利克(Milos Obelix)的塞尔维亚贵族佯装逃兵溜进土耳其军队大本营,用由毒药浸过的匕首将穆拉德一世刺死在大帐之中,土耳其人因此一度陷入混乱。然而,土耳其军队在穆拉德一世的儿子统帅下,很快稳住了阵脚,最终包围并打败了塞尔维亚的联军,占领了除黑山之外的塞尔维亚全境,牢固地确立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地位。拉扎尔也成了俘虏,后被处死。科索沃战役之后,塞尔维亚人不仅向土耳其称臣纳贡,而且保证在土耳其军队中服役。1393年,奥斯曼大军又征服了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1396年在多瑙河畔打败了匈牙利国王西吉斯孟率领的新十字军联军之后,奥斯曼帝国挥师南下,到14世纪末,奥斯曼已经占领了自多瑙河到雅典之间的广大地区。“在穆拉德登上王位不到20年,在乌尔汗侵入欧洲30年后,奥斯曼人已经在东南欧的所有地方确保了他们的统治,其中包括波斯尼亚和阿尔巴尼亚诸公国,仅有希腊的部分地区在他们的控制之外。”[21]拜占庭帝国灭亡之后,君士坦丁堡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人的到来对东南欧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造成巴尔干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造成民族“马赛克”(Mosaic)现象。比如,塞尔维亚内的阿尔巴尼亚人、匈牙利人,马其顿的阿尔巴尼亚人,罗马尼亚的匈牙利人等等。其次,在组织严密的军事封建帝国体制下,巴尔干半岛“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已经市民化的欧洲,1880年的巴尔干与1780年的巴尔干相比,呈现出更加落后的状态”[22]

随着土耳其人的到来,伊斯兰教也传入了巴尔干半岛。“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将东南欧人民的基本生活置于土耳其人的统治之下。任何一种宗教的信仰者只要愿意接受伊斯兰教的最高统治并自愿地生活在一个穆斯林国家,他就将受到保护。”[23]巴尔干半岛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成分比较复杂,有来自土耳其等地的移民,也有皈依伊斯兰教的斯拉夫人、希腊人和阿尔巴尼亚人。“据史料记载,公元1530年初,巴尔干半岛的穆斯林人数就已达到总人口的18.8%。奥斯曼帝国1520—1530年间进行的人口普查统计资料表明(由土耳其历史学家欧麦尔·露菲特公布),在当时巴尔干半岛总数为1 031 799个家庭中,有194 958个是穆斯林家庭。”[24]马其顿、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等地出现了一些纯粹的穆斯林聚居区,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时候,穆斯林已占波斯尼亚人口的46%。

伊斯兰教在巴尔干半岛上传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波斯尼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大批基督教徒因不满东西罗马教徒的压迫而皈依伊斯兰教之外,苏菲派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苏菲派(Süfusm)是伊斯兰教中神秘主义的信奉者,主张信奉者通过个人真正的亲身体验来寻求神爱和知识。“正是苏菲派促使马其顿、波斯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居民(在公元1520年至1530年人口普查之前)改信伊斯兰教。尽管苏菲派人士追随博爱会(伊斯兰教的一个派别,主要在小亚细亚传教——引者)的做法,成立了组织严密的由城里人组成的团体。但是,最主要的苏菲派派别巴克塔希派,却一直是保持民众色彩的农村团体。事实上,苏菲派赋予伊斯兰教以简朴的形式,并将其传播给了巴尔干半岛的居民。”[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