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和沙皇俄国的扩张
一、神圣罗马帝国和沙皇俄国的扩张
对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等中欧国家来说,虽然也受到奥斯曼帝国不同程度的侵扰,但是,从地理方位上看,对它们伤害最大的主要是西边日耳曼人支撑的神圣罗马帝国和东边罗斯人支撑的俄罗斯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松散的国家综合体,控制范围包括大体上是今天的德国、奥地利、捷克、瑞士、法国东部、低地国家、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开始的时候,罗马帝国是按晚期罗马帝国的体制运作的,即皇权在各邦之间轮换,而各邦又都拥有很强的自主性。从800年查理曼加冕到1806年放弃帝国称号的十个世纪里,神圣罗马帝国由德意志君主统治,即德意志的君主同时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正因如此,有西方学者将800年视为神圣罗马历史的开端。[40]不过,“神圣罗马帝国的名称是经过几个世纪逐步形成的。‘奥托二世(973—983)始称‘罗马皇帝’,康拉德二世时(1024—1039),国号始称‘罗马帝国’,这些都出自与东罗马帝国对抗的需要。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于1157年定国号为‘神圣罗马’则是为了与‘神圣教会’相抗衡。在之后的岁月里,两号合一,遂称‘神圣罗马帝国’。”[41]
德意志指今天德国至丹麦一带诸多日耳曼人的部落,也是东法兰克王国的民族主体。日耳曼人也有很多支,其中分布在莱茵河下游右岸的一支叫做法兰克人。法兰克人又可分为两部分,居住在莱茵河三角洲滨海地区的叫萨利克(Saiic,意为沿海的)法兰克人,而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平原地带的叫里普利安(Ripuaria,意为沿河的)法兰克人。“早在3世纪时,法兰克人就已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至4世纪时,遂以罗马同盟者的地位定居于高卢北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人转入进攻。萨利克法兰克的一个部落酋长克洛维联合其他部落,于486年在苏瓦松击败了罗马军,夺得塞纳河与卢瓦尔河之间的土地。高卢境内的法兰克的势力从此强大。”[42]以后,克洛维(Clovis)在高卢罗马教会的支持下,东征西讨,四处出击,统一了各部落,于481年建立起法兰克王国,当时称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481—751年)。到6世纪中叶,法兰克王国已经成为西欧日耳曼人最强大的国家。墨洛温王朝之后,宫相矮子丕平(PippinⅢ,714—768年)在教会支持下篡夺法兰克王位后建立了加洛林王朝(Carolus Dynasty,751—987年)。到丕平的儿子查理(Charlemagne,768—814年在位)768年即位时,法兰克王国的版图西南到今天西班牙东北部的埃布罗河(Ebro River),北达北海(North Sea),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中游,南面包括意大利的一大部分,成为继西罗马之后另一个控制欧洲腹地的大国。“799年,罗马教皇立奥三世被罗马贵族所驱逐,奔赴查理乞援。查理进军罗马,恢复教皇权位。从矮子丕平时期即已建立起来的法兰克王国与教皇之间相互依援的关系,至此进一步发展。立奥三世为报答查理,于800年圣诞节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之加冕,号为‘罗马人皇帝’。于是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帝国’。”[43]
查理死后即位的是他儿子虔诚者路易(Louis,814—840年在位)。法兰克王国又勉强维持了二十多年,在路易840年死后陷入四分五裂状态。本来继承路易王位是其长子罗退尔一世(LothaireⅠ,也译作罗泰尔,840—855年在位),可他的两个弟弟秃头查理(Charles the Bald)和日耳曼人路易(Louis the German)大为不满。这两兄弟于842年在斯特拉斯堡城(Strasbourg)发表用古罗曼语和条顿语两种语言写成的誓约,决心要打败罗退尔。在他们的联合压力下,罗退尔只好让步。根据843年签署的《凡尔登条约》(Treaty of Verdun),“罗退尔获得意大利中部和北部以及莱茵河和阿尔卑斯山以西,马斯河、索恩河和罗纳河以东的土地,称中王国,并承袭帝号,但对其两个兄弟无约束力;路易(日耳曼人)领有莱茵河以东的土地,称东法兰克王国;查理(秃头)得罗退尔领地以西的土地,称西法兰克王国。”[44]
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后,近代西欧三个主要国家的疆域开始形成。罗退尔领地的南部形成意大利,东法兰克王国发展成为德意志,西法兰克王国发展成为法兰西。918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HeinrichⅠ,918—936年在位)成为法兰克国王,始称德意志国王,从此德意志代替了东法兰克的名称,后来的文献把德意志王国看作是东法兰克的延续。东法兰克最初只包括五个实际上是各自独立的公国,即萨克森(Sachsen)、士瓦本(Schwaben)、巴伐利亚(Bavaria)、法兰克尼亚(Franconia)和洛林(Lothringen)。这些公国分别代表德意志王国内的封建邦国。与很早就形成单一中心政权的法兰西不同,德意志在1871年之前一直处于四分五裂之中。虽然也出现过不同的王朝,如萨利安王朝(Salian Dynasty,1024—1137年)、霍亨斯陶芬王朝(Hohestaufen Dynasty,1415—1918)、哈布斯堡王朝、霍亨索伦王朝(Hohenzollern Dynasty,1415—1918年)等等,但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德意志国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也由日耳曼人的各大家族轮流出任。
在德意志的王室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奥地利王朝。奥地利源出古德语的“东部”一词,指的就是今日的奥地利一带。5世纪日耳曼人进入后,经过同东部马扎尔、阿瓦尔等民族的长期争夺,逐渐确立了对这里的统治。976年,巴奔堡王室(House of Babenberg)的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Ⅰ,1640—1705年)成为了奥地利侯爵,此后,奥地利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政治实体。1273年,来自今天瑞士地区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RudolfⅠ,1273—1291年在位)成为德意志国王,从此,奥地利成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世袭领地和中心地带,奥地利一词也变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另一种称呼。哈布斯堡王朝在后期神圣罗马帝国中势力最大,从1440年到1806年间的神圣罗马皇帝全部出于这个家族。普鲁士兴起后,开始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领导权。1866年普奥战争之后,奥地利被逐出德意志,哈布斯堡王朝只统治着由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的二元制帝国,一直到1918年才解体。
俄罗斯帝国最初是从东斯拉夫在芬兰湾(Gulf of Finland)东岸建立的基辅罗斯大公国发展起来的。在东、西、南三支斯拉夫人中,东斯拉夫人数最多,分布地域最广。从西边的德涅斯特河和喀尔巴阡山脉到东边的顿河、奥卡河(Oka River)和伏尔加河(the Volga River),从北边的达拉多湖到南边的黑海的辽阔东欧大地,都是东斯拉夫人的居住地。俄罗斯人的祖先就是东斯拉夫人,俄罗斯政治文化的源头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基辅罗斯。
罗斯的基本含意就是国家,俄罗斯一词就是它的拉丁化形式。俄罗斯文明起源比较晚,直到6世纪,东斯拉夫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在以后大约二百多年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东斯拉夫人的氏族社会开始解体。成为独立生产单位的家庭组成大家族,地域相近的若干个大家族结合成被称为“维尔福”(Valve)的农村公社(Village Commune)。在农村公社中,拥有私有财产多少不同的各个家庭逐渐贫富两极分化,占有财产最多的酋长也由选举变成了世袭,其中一些势力强大的酋长在征服邻近各部落之后号称王公。860年,罗斯王公派战船进攻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米凯尔三世(MichaelⅢ,842—867年在位)被迫谈判,与罗斯订立媾和条约。罗斯国家的最后形成是在882年。传说这个统一事业是由诺夫哥德王公奥列格(Oleg)完成的。奥列格沿着德涅伯河南下征服基辅和邻近各公国后,便以基辅为中心,统治着从德涅伯河到伊耳缅湖之间的土地,称罗斯大公。这个国家沿罗斯之名,称“基辅罗斯”。国内外史学界大都认为基辅罗斯是俄罗斯第一个国家,它从882年开始一直存在到15世纪下半叶。不过,在13世纪中叶以后的两个世纪里,基辅罗斯陷入分裂状态并受外族统治之时,形成了许多个大公国。
由于自身文明起源比较晚并且以农牧业为主,再加地缘上位于西方的东部和东方的西部,俄罗斯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东西两个方向的外来文化冲击比较大。在基辅罗斯阶段,对俄罗斯影响较大的外来文化是西方的拜占庭文化和东方的蒙古文化。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宗教上面。东斯拉夫人最早也是信奉多神教,既崇拜自然力量,又敬重祖先。10世纪以后,基辅罗斯在与拜占庭的长期接触过程中,特别是在长期的交战和贸易过程中,“罗斯王族、亲兵以及商人早已熟悉基督教。伊戈尔[45]的一部分亲兵已于944年接受洗礼,他的妻子奥尔加也信奉基督教,于957年往访拜占庭。987年,拜占庭发生叛乱,向基辅大公求援,双方缔结同盟。拜占庭皇帝将安娜公主嫁给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尔则接受基督教。987—988年,弗拉基米尔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命令所有罗斯人受洗”[46]。然而,罗斯人信奉的是基督教中具有强烈保守性的一派,后来这一派演变成为东正教。16世纪末,俄罗斯的正教又摆脱了对君士坦丁大主教的从属关系,逐渐形成使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
蒙古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管理上。从1240年基辅被占到1480年金帐汗阿合马(Ahema)兵败莫斯科城下,罗斯处于蒙古人统治近两个半世纪,这是罗斯东方化的重要时期。比起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来说,蒙古社会发展都是比较落后的,直到13世纪还处于原始氏族部落时期。成吉思汗统一了各主要部落之后,蒙古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侵略性的远征。蒙古人占领并统治罗斯,“既直接破坏了罗斯的经济、文化,又破坏了它与西欧的联系。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沿着亚洲式的封建专制主义道路走下去,东方的色彩越来越浓重了。蒙古的军事行政组织形式,户口制度、租赋制度,以及无条件服从王权、土地是国家产业、国王是土地的唯一所有者的观念,对罗斯有很大的影响。蒙古人对罗斯的统治和管理,还借鉴了典型的东方国家中国的许多制度和办法。蒙古人建立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为以后俄国的政权体制奠定了基础”[47]。在此基础之上,后来的俄罗斯形成了“既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而是世界上非常独特的一部分”的政治文化。[48]俄国著名的思想家尼·别尔嘉耶夫(Nikolai Berdyaev,1871—1948年)说,拜占庭的影响和蒙古人的征服使东方和西方两股世界历史源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既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而是将东西方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49]
经历了蒙古人250多年统治之后,罗斯再度统一并建立起强大的俄罗斯,而这是与莫斯科这座城市分不开的。斯大林(Joseph V.Stalin)1947年9月7日在庆祝莫斯科建城800周年的祝词中说:“莫斯科的功绩首先就在于,它是把分散的俄罗斯联合为一个有统一政府、统一领导的统一国家的基础。”[50]莫斯科城位于奥卡河支流莫斯科河畔,始建于1147年,最初也是一个小公国。随着以莫斯科为代表的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蒙古人统治的日益衰落,消灭各地封建割据状况、摆脱外族压迫和建立统一强大国家就成为罗斯的主要任务,而这一任务承担者便是几任莫斯科大公。从绰号“钱袋”的伊凡·达尼洛维奇(Ivan Danilovich,1325—1340年在位)到大力巩固莫斯科城防的底米特里·伊凡诺维奇(Dimitri Ivanovici,1350—1389年在位),从消灭各方封建割据势力、打败并最后赶走蒙古人的伊凡三世(IvanⅢ,1462—1505年在位)到最后完成建国的瓦西里三世(VasilyⅢ,1505—1533年在位),罗斯终于在16世纪初重新统一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莫斯科大公国。特殊的历史铸成了俄罗斯政治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它虽然是欧洲国家,但在其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专制主义色彩比欧洲任何国家都要浓。在完成俄罗斯统一大业的过程中,俄罗斯又承袭了蒙古人的旧制,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俄罗斯文化的东方化倾向。伊凡三世操纵着全国的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并模仿拜占庭帝国设计制定了双头鹰国徽,自称为“全俄罗斯的君主”。也就从他这时起,一个新称谓——“沙皇”(Czar)出现了,其中的“沙”是古罗马独裁者恺撒(Casar)拉丁语的译音。以后的俄罗斯也被称作沙皇俄国。1547年1月,伊凡四世(IvanⅣ,1533—1584年)加冕即位。但是,他不满足于莫斯科大公的头衔,正式称为沙皇,用这个称号表明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强调莫斯科大公国在欧洲国家中的崇高地位,莫斯科大公国也从此称为沙皇俄国。与形式上的变化相适应,伊凡四世在内政方面不断地加强皇权,削弱和打击贵族势力,废除世袭领地机构,建立中央管理机构;在对外方面开始向四外扩张,特别是向西伯利亚扩张,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