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夹在苏联和德国当中的波兰

夹在苏联和德国当中的波兰

时间:2023-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夹在苏联和德国当中的波兰一、夹在苏联和德国当中的波兰统一的国家虽然在1918年重建了,但是,波兰夹在德国和苏俄之间的这种地缘政治窘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如何在大国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成了它发展的主线。在亡国的123年中,波兰的领土被俄、普、奥瓜分,其中起主导作用并获得最大的就是俄国和普鲁士。然而,德国和苏联都是欧洲大国,与波兰相比也都是强国。

夹在苏联和德国当中的波兰

一、夹在苏联和德国当中的波兰

统一的国家虽然在1918年重建了,但是,波兰夹在德国和苏俄之间的这种地缘政治窘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如何在大国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成了它发展的主线。

重建之初的波兰虽然号称共和国,但政府是临时的,毕苏茨基担任的国家最高首领也是临时的,不同政党派别对波兰的国体和政体有不同的主张。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提出要在波兰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同时按共产国际的“世界革命”思想提出要建立一个欧洲自由民族的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兰社会党(右派)领导的临时政府提出建立一个独立的波兰社会主义联合共和国,而资产阶级政党要建立议会民主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各地苏维埃被资产阶级用武力解散了之后,波兰于1919年1月举行了立宪会议选举,2月召开了第一次立宪会议并成立了负责起草宪法的立宪委员会。1921年3月17日,波兰议会通过了波兰共和国宪法,史称“三月宪法”。除了一般的公民民主权利之外,这部宪法还规定:波兰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议会,行政权则由总统和政府掌握,司法权归独立的法院。为了防止波兰重建过程起了重要作用而此时已成为波兰元帅的毕苏茨基成为总统,进而避免出现个人独裁,这部宪法增加了议会的权力,使之不仅拥有全部的立法权,而且可以决定政府的工作方针,同时对总统的权利做了种种限制。比如,必须分别有2/3、3/5议员的同意才能解散众议院和参议院,总理和部长虽由总统任命或提名,但只能对议会负责等等。“1921年宪法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一部比较民主的宪法,在波兰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同沙皇俄国统治时期的专制制度相比,它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这个宪法的通过是波兰政治稳定的表现,但是这种稳定是非常脆弱的。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国内激烈的阶级冲突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国际环境的险恶,它只存在了5年就‘夭折’了。”[69]

1926年5月12日,由于不满议会内各党派你争我斗、政府无能、政局不稳和经济形势恶化,毕苏茨基在左翼政党和首都民众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毕苏茨基最终用武力推翻了维托斯(Wincenty Witos,1874—1945年)政府,迫使沃伊切霍夫斯基(Wojciechowski,1922—1926年在位)总统辞职。15日,根据毕苏茨基的提名,波兰议会授权卡齐米日·巴尔泰尔(Kazimierz Bartel,1882—1941年)组建了新政府,毕苏茨基亲自任军政部长。从此开始,毕苏茨基利用合法途径限制议会权力,压制反动派,一步一步地在波兰建立起独裁统治。1926年6月,毕苏茨基建议波兰议会选举他的朋友伊格纳采·莫希齐茨基(Ignacy Moimg43cicki,1867—1946年)为总统。8月,议会通过了巴尔泰尔政府提出提高总统和政府的权力和削弱议会权力的宪法修正案。此后,毕苏茨基不断强化自己的权力,1926—1929年间曾两度出任政府总理,让自己的亲信出任总统,1930年还解散了议会两院,逮捕反对派议员。1935年4月,在毕苏茨基的力主下,波兰议会通过了新的宪法,史称“四月宪法”。根据这部宪法,国家权力完全从议会转到毕苏茨基手中,因为总统掌握着无限的权力,不需要对任何机构或个人负责,有权任命行政和司法部门的首脑和指定自己的接班人,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与此同时,这部宪法还大大地限制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龄分别从21岁、25岁提高到24岁、30岁。不过,毕苏茨基并没有当上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总统,同年5月,68岁的他病逝在华沙。毕苏茨基死后,尽管统治集团内部出现矛盾甚至分裂,但是,政治统治的独裁性并没有改变,总统仍是莫希齐茨基,总理为斯·斯克瓦德科夫斯基(Felicjan Sāawoj Skāadkowski,1885—1962年)。

由于长期被瓜分,“波兰的三个分开部分已经采用了不同的政治经济模式”。就经济方面而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西里西亚采矿业和重工业比较发达,而东部地区则以落后的农业为主。[70]但总体上看,波兰第二共和国是一个农业—工业国家,农业人口占主导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波兰经济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农田大量荒芜,大部分工人失业,居民的粮食和生活十分匮乏。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波兰从1919年7月起进行以满足农民在土地方面要求的改革,农牧业生产逐渐恢复起来;1924年又进行了财政改革,其措施包括建立波兰银行,发行新货币,用兹罗提代替马克。这些措施对于稳定物价,提高工人的实际工资和减少国家财政赤字起了比较大的作用。波兰工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南部,以机械制造为主,恢复起来比较慢,劳资矛盾也比较尖锐,时常发生大规模的罢工斗争。到了1926年,波兰的经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波兰。其主要的工业指标都大幅度地下降,1932年的工业生产指数只相当于1928年的64%,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率在1933年高达30.4%。与此同时,波兰的农业危机也非常严重,农产品价格暴跌,广大工农的生活状况十分悲惨。

在这样的背景下,波兰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罢工斗争和农民的反抗运动也越来越高涨。1929年,波兰发生罢工291次,参加人数达到4 036人。到192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2 056和675 000。[71]波兰在20—30年代由议会民主到个人独裁的政治走向与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大危机之后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再看波兰的外交方面。领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基本构成条件,边界则是国家关系的重要内容。国家刚重建时,波兰的领土仅有原波兰王国和加里西亚西部,四周边界都未确定。在亡国的123年中,波兰的领土被俄、普、奥瓜分,其中起主导作用并获得最大的就是俄国和普鲁士。波兰重建后试图从德国和苏联手里收复失地,确立波德边界和波苏边界,毕苏茨基就利用复杂的大国关系把收回失地、重划波兰与苏联、德国边界作为外交的重点。然而,德国和苏联都是欧洲大国,与波兰相比也都是强国。在这种情况下,波兰可借重的一是这两个国家的内部动荡,二是其他大国的力量。关于前者,德国继1918年革命之后,1920年发生了卡普暴动(kappputsch),1921年共产党人进行了三月行动,1923年发生了鲁尔危机以及共产党人的十月行动。俄国在十月革命之后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但政局并不稳定,外有十四国武装干涉,内有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关于后者,英法美等协约国在战争中与德国分属两个阵营,战后都想削弱德国。俄国虽然在战中属于协约国一方,可发生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而这些在西方国家眼中是不可容忍的洪水猛兽。对它们来说,在欧洲中部建立一个独立的波兰,既可以防范德国,又能阻挡苏联。因此,这些大国对波兰的领土要求都给予了支持,其中法国是波兰最重要的盟友。

划定波兰与德国的疆界是巴黎和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还专门组成了一个由法国人儒勒·康邦(M.Couget)为首的波兰事务委员会。当时,为了实现以恢复1772年以前疆界为主要目标的“大波兰战略”,波兰政府提出,德国要无偿地将波兹南、上西里西亚、西普鲁士(东波莫瑞)、瓦尔米亚(Warmia)、马祖尔(Maurja)、切欣(Kwidzyn)、西里西亚等地区还给波兰。法国出于自己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完全支持波兰要求,该委员会同意将波兹南、上西里西亚、西普鲁士(东波莫瑞)划给波兰,瓦尔米亚和马祖尔将由当地公民投票决定归属。但是,英国和美国不愿意看到德国被过分削弱和法国的盟友波兰过分强大。在英美两国的压力下,《凡尔赛条约》只将波兹南、西普鲁士的大部分和西里西亚的一部分划给波兰,但泽及所属地区作为自由市交给国联管理,上西里西亚、瓦尔米亚和马祖尔的归属则由当地公民投票解决。[72]1920年7月,经过当地公民投票,瓦尔米亚有5个乡、马祖尔有3个乡划入波兰的版图。1921年10月,根据公民投票和国际联盟理事会的最终裁决,占上西里西亚30%领土和46%人口的东部划归波兰,占上西里西亚70%领土和54%人口的西部划归德国。[73]波德边界虽然划定了,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压力的结果,事实上,无论波兰还是德国对结果都不满意。波兰认为《凡尔赛条约》没有满足波兰恢复1772年前边界的要求,而那些领土本来就属于波兰,德国则强烈反对战胜国强行划定战后德国边界的做法。边界线虽然划出来了,但是,波兰和德国的心结非但没有解开,相反,两国的对立情绪和复仇心理更加强烈。

波兰东部边界的划定过程更为曲折。当时,波兰有两种主张:毕苏茨基提出了“联邦方案”,即恢复到1772年第一次瓜分之前的“历史边界”,波兰与白俄罗斯、乌克兰组成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国家民主党领袖德莫夫斯基(Dmowsku,1869—1939年)提出了“合并方案”,即恢复1793年第二次瓜分前的边界,把东部领土直接并入波兰。在实现手段上,毕苏茨基认为,西部边界的划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大国的态度,而东部边界的划定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力量。因此,当协约国领导人1919年11月开会讨论把东西里西亚交给波兰托管时,波兰提出把这个地区永久性地并入波兰。在法国、意大利的支持下,“12月8日,协约国领导人会议宣布,波兰有权把自己的行政机构设立在直到俄国和匈牙利边界,即直到东西里西亚以外的原俄罗斯帝国领土上”[74]。与此同时,波兰军队在法国的支持下占领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部分。

为了获得整个乌克兰,毕苏茨基1919年底不仅拒绝了协约国最高委员会提出的以民族原则确定波兰东部边境的建议,也拒绝了苏俄政府提出的谈判建议,于1920年4月发动了大规模的对苏战争,试图夺取基辅并一举消灭苏俄红军主力。由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此时的苏俄政权已经抵御住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开始进入反攻阶段。到了6—7月间,苏俄红军不仅夺回了基辅,而且攻入波兰境内。受苏波战争胜利的鼓舞,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想利用苏波战争的胜利推进以建立世界苏维埃共和国为主要内容的世界革命。为此,先在彼得格勒后移到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专门通过了《告世界各国无产者书》,呼吁波兰无产者行动起来,配合苏俄红军打败波兰白匪军,建立苏维埃共和国。[75]紧接着,尤·马尔赫列夫斯基(J.Marchlewski,1866—1952年)、费·捷尔任斯基(F.Dzerzhinski,1877—1926年)等波兰共产党人在苏俄红军占领的比亚威斯托克(Bialystok)组建了波兰临时革命委员会,准备一俟红军攻下华沙便接管政权。8月当苏俄红军攻到华沙城下时,列宁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波兰变成了苏维埃国家,华沙工人得到了他们所盼望所欢迎的苏维埃俄国的帮助,那么凡尔赛和约就会瓦解,由于战胜德国而建立起来的整个国际体系就会垮台。”[76]然而,“列宁和波兰共产党人错误地估计了波兰形势。波兰劳动人民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把红军看作自己的‘解放者’,而把红军当作颠覆波兰共和国的敌人。红军由于劳师远征,疲惫不堪,又远离后方,得不到供应,在1920年8月15日华沙近郊拉杰敏的决战中遭到惨重失败,被迫后撤。随着红军的撤退,波兰临时革命委员会也结束了自己的活动”[77]

无论是毕苏茨基的“联邦”梦想还是苏俄的“世界革命”梦想都因苏波战争破灭了,于是,双方都现实起来。从1920年8月17日起,波兰和苏俄先在明斯克(Minsk)后改在里加(Riga)进行和平谈判,最终在次年3月18日正式签订了和约。根据这个条约,波俄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条约还详细地划出了边界具体走向。条约还规定,双方尊重对方的国际主权,不支持任何针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78]

除了德国和苏联之外,波兰同捷克斯洛伐克在切欣、西里西亚也存在边界划分问题。1919年初,两国甚至一度发生流血冲突,后在协约国的干预下于1920年7月对波捷边界进行了划分。由于划分的结果有利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非常不满。波兰的边界就这样确立了下来,在这个疆域内,波兰作为独立主权国家发展了18年。然而,从边界划定的过程上不难看出,无论是西部边界还是东部边界确定得都很被动、很勉强,无论是波兰还是德国和苏俄都不肯放弃对往日辉煌的记忆,甚至仍以追求这种辉煌为目标。波德边界和波苏边界的划定是以当事方不得已压抑自己为代价的。因此,当欧洲国际格局发生改变、大国关系重新组合的时候,波兰的边界连同波兰都不复存在了。

20世纪20年代,当德国和苏联受困于内政外交的时候,为了确定东西部的边界,波兰采取追随法英对抗苏德的对外政策。但到了20年代末和30年代上半期,随德国的重新崛起和苏联的强大,波兰开始将对外政策调整为缓和与苏德关系、在大国之间搞平衡。在对苏关系方面,波兰同苏联1929年2月达成了停止越过边界互相侵犯的协议,1932年7月达成了为期三年的互不侵犯条约,一年后又因都在《关于侵略定义的公约》签字而成为“友好国家”。在对德关系方面,希特勒上台后,波兰提出的制止德国的扩军进程和巩固凡尔赛体系的建议被法国拒绝后,为了自身安全而开始与德国缓和,最终于1934年1月同德国签订了为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为了平息苏联的不满,5月,波兰同意把波苏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也延长至10年。表面上,波兰平衡了东西方大国,可实际上却改善了德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提升了它的国际地位;同时破坏了波苏、波法和苏联与法英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