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斯拉夫的分裂

南斯拉夫的分裂

时间:2023-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此时南斯拉夫的外债已达214亿美元。面对各种危机,南共联盟开始时还试图采取强硬对策,认为南共联盟的历史功绩不容否定,实行多党制会使南斯拉夫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可是,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有给南斯拉夫带来预期的政治稳定,相反进一步引起了社会动荡不安,这更加鼓励了各共和国的分裂势力。7月12日,纲领复兴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举行会议,决定把南共联盟改为南斯拉夫民主社会党,并倡议建立南斯拉夫左翼联盟。

南斯拉夫的分裂

三、南斯拉夫的分裂

南斯拉夫社会的剧烈变革除了具有东欧其他国家的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国家在血雨腥风中的四分五裂。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虽然南斯拉夫同其他东欧国家一样也存在着诸如经济停滞、外债增加、风气衰败、意识形态体系崩溃等问题,但真正导致这个国家解体的原因却是民族冲突。”[124]

1988年,南斯拉夫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都出现危机。在经济方面,年初由于盛传物价上涨,5月各地都出现了抢购风潮,被抢购的商品包括轿车、家具、家用电器、建材等等。果然,8月3日,南联邦决定将电价提高39%,铁路运输价格提高39%—70%,面粉、食油、面包等也将大幅度提价。与此相联系的就是通货膨胀日益严重,1988年前7个月,南斯拉夫的通货膨胀率达190%。另外,此时南斯拉夫的外债已达214亿美元。在社会矛盾方面,各地的示威游行此起彼伏。除了贝尔格莱德、铁托格勒等地抗议物价上涨、要求增加工资的示威游行之外,更多的抗议行动还是发生在科索沃。1988年10月,阿族人在科索沃的许多城市举行反对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示威游行。1989年2月,阿族矿工举行罢工,抗议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政治领导人被撤职。在这种形势下,塞尔维亚共和国3月28日通过了对宪法第9—44条的修正案,收回1974年宪法赋予科索沃的部分立法、管理和司法权力。

面对各种危机,南共联盟开始时还试图采取强硬对策,认为南共联盟的历史功绩不容否定,实行多党制会使南斯拉夫陷入四分五裂之中。比如,1988年5月29日召开的南共联盟第一次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共盟在克服社会经济危机斗争中的思想政策引导作用、团结和责任的立场”决议,10月初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主席克鲁尼奇(Boško Krunic,1929— )因对未能顺利解决社会上紧迫问题和主席团工作不能令人满意负有责任而辞职。但随着危机的深化,南共联盟开始退却,同时内部开始出现分化。12月12日召开的南共联盟中央全会的决议中提出:要使南斯拉夫改革成功,就必须改造南共联盟。更为严重的是,受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各共和国共盟并不打算接受南共联盟的决定,结果南共联盟出现了“邦联化”的态势。

在这方面,首当其冲是斯洛文尼亚。1989年3月,斯洛文尼亚共盟就提出了结束一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的主张。7月,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批准一个宪法修正案,其内容包括斯洛文尼亚拥有脱离南联邦的自决权、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自然资源的经济主权,只有共和国议会才能在斯洛文尼亚宣布非常状态和采取特别措施。9月27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议会不顾南联邦中央的反对通过了这个宪法修正案。10月26日,斯洛文尼亚共盟在一份纲领性文件中系统地提出了改变党和国家性质的主张。第一,共盟的社会基础是工人阶级并且应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是共盟的社会基础。第二,取消一党垄断,改变共盟的社会地位,扩大政治多元化,在政治上同反对派开展公开竞争,否定共盟组织在军队中的作用。第三,把象征共产党的红五星变为黄五星,用蓝色和绿色取代红色。第四,自由和斯洛文尼亚人的利益是斯洛文尼亚共产党人的最高标准,同布尔什维主义决裂。第五,淡化民主集中制。[125]11月初举行的斯洛文尼亚青年联盟十三大走得更远,它主张搞“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决定成立政党并参加1990年春天的议会选举,同时建议将“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此后,其他共和国的共盟相继提出独立的主张。受东欧其他国家局势的影响,1989年10月南共联盟通过了取消一党制的《政治体制改革提纲》,宣布放弃一党垄断地位和在南斯拉夫实行多党制。可是,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有给南斯拉夫带来预期的政治稳定,相反进一步引起了社会动荡不安,这更加鼓励了各共和国的分裂势力。例如,时任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伊维察·拉昌(Ivica Racan,1944—2007年)在波黑共盟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改革共盟、消除一党制垄断,实行政治多元的主张。

1990年1月20至23日,南共联盟在国内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提前召开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寻求摆脱困境的出路。会议一开始,南共联盟内部便出现了严重分歧,矛盾尖锐。有些代表提出建议,要求把南共联盟改名为社会党或者社会民主党,或者把它一分为二,分别成立共产党和社会党。斯洛文尼亚共盟代表团更是提出在南联邦内实行邦联制,放弃共盟在南联邦宪法中的“特殊地位”,实行多党制,南共联盟成为“联盟的联盟”,各共和国共盟相对独立,共盟内实行协商一致原则等主张。斯洛文尼亚共盟的主张遭到绝大多数代表的否决后,退出了会场,会议被迫中断。23日凌晨代表大会决定暂时休会,复会日期由南共联盟中央决定。大会中断之后,南共联盟实际上就开始解体了。2月4日,斯洛文尼亚共盟改名为“斯洛文尼亚共盟—民主改革党”。斯洛文尼亚共盟的行为得到其他共盟的响应。克罗地亚共盟改名为“克罗地亚共盟—民主改革党”。马其顿共盟宣称共盟已经成为社会民主党,同年4月正式改名为“马其顿共盟—民主改造党”,5月又更名为“马其顿民主改造党”。波黑共盟宣布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的党,同年5月正式改名为“波黑共盟—社会民主党”。这些党的基本纲领都主张多党制、市场经济、所有制多元化等。所有这些一方面表明它们脱离了南共联盟这个统一的共产党组织,另一方面表明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演变为民主社会主义类型的政党。

5月26日,南共联盟十四大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共盟拒绝与会的情况下续会,会上决定解散党中央领导机构,决定于9月29日召开南共联盟民主纲领复兴代表大会和成立筹备委员会,其使命是为召开新党代会作准备,起草新党纲和新党章。会议最后通过了《南共联盟十四大声明》,决定南共联盟将改组为争取民主社会主义和维护联邦制的现代化政党。7月12日,纲领复兴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举行会议,决定把南共联盟改为南斯拉夫民主社会党,并倡议建立南斯拉夫左翼联盟。但是,由于各方意见不能统一,民主纲领复兴代表大会未能召开。1990年11月19日,共产主义者联盟——维护南斯拉夫运动宣告成立,它宣称自己是南共联盟的合法继承者。两个月后,纲领复兴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宣布停止活动。之后,各共和国共盟进一步改名,去掉了“共盟”的字眼,改名为“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民主改革党”等等。南共联盟及其在各共和国的分支机构成为历史。

1990年6月29日,南联邦政府宣废除一党制,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7月,南联邦议会通过《政治结社法》,明确规定公民有权自由结社、建立政党和政治组织。南共联盟的分裂和多党制的推行使南斯拉夫丧失了维系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各共和国要求脱离联邦的倾向加剧,各种民族主义势力乘机抬头。各共和国内迅速出现了许多具有强烈民族分离主义色彩的反对党派。如斯洛文尼亚的由六个反对党组成的“斯洛文尼亚民主反对派”(德莫斯)、“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赫德兹)、波黑的民主行动党等等。截止1990年12月20日,南斯拉夫全国共有248个政党注册,其中全国性政党33个,地区性政党215个(塞尔维亚57个,斯洛文尼亚47个,波黑43个,克罗地亚42个,马其顿25个,黑山23个)。它们多半都是主张民族分离的政党,因而加速了南联盟的解体。

战后,除保加利亚之外的南部斯拉夫人在统一的国家中共同生活了四十多年。但是,它们身上所承载的不同文明及冲突并没有消失,在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阵营中或者潜伏或者轻微地发作。然而,当强行将它们凝聚在一起的纽带松开的时候,不同文明又在巴尔干半岛展开了“拔河”竞赛。

受西方天主教文明影响大的南斯拉夫人回归西方的心情最迫切。1990年4月,斯洛文尼亚举行多党制议会选举,德莫斯获得了126个(52.5%)议会席位,成为执政党,而斯洛文尼亚共盟—民主改革党只获得了24席。以个人名义参选的共盟—民主改革党主席库昌(Milan Kucan,1941— )当选总统。随后,德莫斯联盟中的基督教民主党主席佩特尔莱(Lojze Peterle,1948— )组成原南联邦国家中第一个非共产党人的政府。7月2日,斯洛文尼亚议会通过了《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国家主权宣言》。12月23日,斯洛文尼亚就是否独立进行全民公决,93.2%的选民(136万)参加投票,其中的94.7%(129.8万)支持独立。1990年12月26日,斯洛文尼亚国民议会宣布斯洛文尼亚独立。克罗地亚在4月底5月初举行了议会大选,赫德兹获得205席成为执政党,而克罗地亚共盟—民主改革党只得到66席。赫德兹主席图季曼(Frabjo Tudman,1922—1999年)当选为总统。12月22日,克罗地亚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克罗地亚是独立主权国家。1991年5月12至19日,在境内的塞尔维亚人抵制的情况下,克罗地亚举行全民公决,结果91.97%的投票支持独立。29日,图季曼通过官方媒体发布了克罗地亚独立宣言。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议会作出的独立决定正式生效。

马其顿的社会情况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差不多。在1990年11月举行的马其顿议会大选中,马其顿共盟—民主改革党获得31个议席,比马其顿民族统一民主党少六席,失去了执政党地位。1991年9月8日,马其顿就独立问题举行公决,参加投票的人中有95%赞成马其顿成为独立主权国家。11月20日,马其顿议会正式发表了独立宣言。波黑在1999年底也举行了多党制的议会大选,结果波黑共盟—社会民主党只获得了19个议席,丧失了执政权,而穆斯林民主行动党、塞尔维亚民主党和克罗地亚民主联盟分别获得了86个、72个和44个议席。1991年10月14日,波黑议会中的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代表通过了波黑独立的主权备忘录。1992年2月底3月初,波黑举行全民公投,尽管塞族抵制,99.43%的投票者拥护成立独立主权国家。3月3日,波黑正式独立。

受东正教影响大的南斯拉夫人则力求保存南联邦,其中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最坚决。塞尔维亚在南联邦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贝尔格莱德是南联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只有它控制着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也正因如此,塞尔维亚各方面危机特别是民族矛盾更甚于其他共和国。在1989年那种大环境下,塞尔维亚共盟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也同样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南共联盟第十四次非常大会不欢而散后,塞尔维亚的反对党要求进行多党制议会大选。为了赢得大选,塞尔维亚共盟同在其影响下的统一战线组织塞尔维亚劳动人民社会主义联盟合并,成立塞尔维亚社会党,米洛舍维奇(Slobodan Miloševic,1941—2006年)当选为主席。但是,与其他共和国不同的是,由塞尔维亚共盟演变而来的社会党在同年12月举行的议会大选中得票率为65.34%,继续执政,米洛舍维奇当选为总统。在此之后,塞尔维亚政府在各方面都采取了比较强硬的立场。比如,议会修改了宪法,取消了科索沃的部分自治权,声称要采取特别行动来保护境外的塞尔维亚同胞。再比如,3月反对党派举行针对塞尔维亚现政府和社会党的示威游行的时候,塞尔维亚军警进行了镇压,由此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在南联邦分崩离析已成既定事实的情况下,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以下简称南联盟)。

至此,南联邦分裂为波黑、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南联盟等五个独立国家。这虽然是长期存在的民族矛盾与冲突的必然结果,但分裂并没有就此化解这些矛盾与冲突。在以后的发展中,波黑长期陷入了内战的深渊。南联盟的科索沃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进一步地发展成为危机和战争,南联盟本身也不断裂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