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士成殉职革职
聂士成殉职革职
聂士成是清(都北京,位于今北京市区)安徽合肥(位于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早年从军,参加攻打捻军[39]。后来,聂士成转入淮军[40],随淮军将领刘铭传转战江、浙、闽、皖等地,参与围剿太平军和捻军,以军功被提为副将、总兵(镇守某一地区军事长官)。
清光绪十年十二月(1885年1月),法国出动四千兵士侵犯基隆(位于今台湾省基隆市)。赴台湾督办防务的前直隶(辖区位于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提督(军事长官)刘铭传致电朝廷,请求派兵增援。聂士成时任记名(候补)提督,奉命率八百七十名兵士从山海关(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出发,乘船由海路赴援。聂士成率部抵达台湾后,多次打败法国侵略军,迫使侵台法军同意和谈,随后从基隆撤走。
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月,日本军队侵犯朝鲜(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包括朝鲜和韩国)。聂士成时任太原(治所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总兵,镇守芦台(位于今天津市宁河县),奉命率九百余名兵士随同直隶提督叶志超入朝救援。叶志超所率一千余名兵士进驻牙山(位于今韩国平泽)后,与日军交战,常打败仗,唯有聂士成部经常获胜。六月,日军在丰岛(位于今韩国江华湾)海域击沉清“高升号”运兵船,发动侵华战争。聂士成奉命率部回国守卫虎山(位于今辽宁省丹东市东北),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日军倾巢出动,聂士成部寡不敌众,退守摩天岭(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市东南)。当年除夕夜,聂士成设下伏兵,在分水岭打败日军,击毙日军将领富刚三造。由此,聂士成被提任为直隶提督,以武卫军前军统帅之一镇守芦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直隶涞水县(位于今河北省涞水县)发生义和团[41]和教民大规模冲突。天津马步兵军营记名总兵杨福同率部平息事态,被义和团杀死,朝廷大为震动。聂士成奉命对义和团“相机剿办”。
当时,光绪帝因为实行维新变法被软禁[42],慈禧太后控制朝政大权。慈禧太后封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皇子,欲废黜光绪帝,改立溥儁为皇帝。为此,她特意宴请各国驻华公使夫人,以争取支持,各国驻华公使却不支持其改立皇帝。由此,慈禧太后和载漪对各国公使怀恨在心,对义和团反对洋人传教等排外行动默许纵容。
五月初八日,义和团焚烧北京附近黄村车站,聂士成派兵进行劝止。劝止无效,双方发生冲突。官军被围,伤亡八十余人。第二天,聂士成奉命保护卢汉铁路,双方发生激战,义和团被击杀四百余人。聂士成随即受到朝廷责备。于是,义和团有恃无恐,多次冒犯聂士成部众。
天津地区的义和团成员共有二万余人,他们一遇见聂士成武卫军士便肆意辱骂。对此,聂士成强令部下克制,不要妄动。节制北洋海陆军的军机大臣荣禄担心,这样长久下去会引发武卫军激变,写信给聂士成,宽慰武卫军官兵。聂士成回信称:“匪害民,必至害国!身为提督,境有匪不能剿,如职乎?”
五月,义和团进京张贴告示,称“驱逐洋寇,截杀教民,以免生灵涂炭”。接着,义和团围攻各国驻华使馆。清朝廷没有加以制止。驻在大沽口外(位于今海河入海口)舰船上的英、法、俄等八国联军借口保卫使馆,随即攻占大沽炮台,进攻天津。
聂士成率部奋力阻击八国联军,激战八昼夜,未能将侵略军击退。聂士成以民族大义凝聚军心,激励官兵誓与外国侵略军血战到底,以死报国。
六月十三日,八国联军朝清军驻地八里台四面包围过来,枪炮弹密如雨下。聂士成亲临前线指挥反击。他双腿被流弹击伤,仍然坚持指挥官兵顽强抗战。其部下宋占标劝他退后稍息,聂士成指着脚下的阵地回答说:“这里就是我以身殉职的地方,后退一步就不是好汉!”没过片刻,聂士成左右腮、颈部及脑门都被敌人的枪弹射穿,他的腹下也被炮弹炸穿,肠子坠出数寸。聂士成壮烈牺牲。
就在聂士成为国捐躯之日,清朝廷却以其“并无战绩,且闻该军有溃散情事,实属不知振作”,下令将他“革职留任”。该革职文书称:“如再因循致误戎机,定将该提督按照军法从事,决不宽贷。”
《清史稿》卷四百六十七《聂士成传》
《清通鉴》卷二四一清德宗光绪十年
卷二四二清德宗光绪十一年
卷二五一清德宗光绪二十年
卷二五六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
卷二五七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
参阅《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聂士成》
【简评】
聂士成长年献身于国防,为抗击法军侵台、日军侵辽立下战功。他率部镇守天津,奉命对义和团“相机剿办”,在劝阻义和团烧车站、掀铁轨无效且受到攻击的情况下,击杀其极端分子,不为大过,受到义和团憎恶,亦在情理之中。他没有想到此举会触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纵容义和团对外国使馆采取过火行动,是导致八国联军攻打天津的重要原因。聂士成腹背受敌,忍辱负重。面对八国联军的猛烈攻击,他以民族大义为重,率部奋起反击,直至为国壮烈牺牲,清朝廷却将他革职留任。由此可见慈禧太后控制的清朝政腐败已极。
【注释】
[1]《史记》卷三十四,记作“燕王哙三年”(前318年)。据《资治通鉴》卷三《周纪三》,改为“燕王哙五年”。
[2]《史记》卷三十四记作“齐湣王”。《中国历史大辞典》载,齐宣王在位时间为前319年—前301年,齐湣王在位时间为前300年—前284年,据此改为齐宣王。
[3]《史记·燕昭公世家》和《乐毅传》记楚国参战,《秦本纪》和《赵世家》记秦国参战。杨宽《战国史》认为,楚未参战,秦参战且为主谋。现据《中国历史大辞典》“乐毅”条,记为秦参战。
[4]当时,每年纪月,从十月开始。
[5]都大梁,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史记·廉颇传》记作“齐国”,【集解】、【索隐】、后人考证皆认为是“魏国”。
[6]《史记·廉颇传》记作“赵孝成王七年”,据《资治通鉴》卷五周赧王五十五年,改为是年。
[7]西域国名,分前国和后国,车师前国王府设在交河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车师后国王府设在务涂谷,位于今新疆萨木吉尔县南泉子街。
[8]主管屯田的武官,属西域都护,治所设在车师前国交河城。
[9]战国后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南征北战,多次击败楚、赵等国军队,为秦国最终吞并六国建立了卓著的功绩。后来,秦昭王听信丞相范雎的谗言,下令将白起冤杀,秦国民众为之哀痛。
[10]时间不详。《汉书》卷七十《段会宗传》,记其于竟宁元年(前33年)出任西域都护,三年期满调回;阳朔中(前23年)复任西域都护,后又多次出使乌孙,元延中(前11年—前10年)曾被乌孙骑兵包围。王凤于竟宁元年汉成帝继位后受任大将军,病逝于阳朔三年(前22年)八月。此事当发生在竟年元年至阳朔三年期间。
[11]西汉初始元年(公元8年),以安汉公摄行皇帝事的王莽废黜时年五岁的太子刘婴(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
[12]新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新市(位于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人王匡、王凤率领饥民起义。起义军以绿林山(今湖北省大洪山)为根据地,故称绿林军。
[13]东汉北方邻国,位于今内蒙古及其以北地区。
[14]游牧区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及内蒙古东南部。
[16]即范蠡,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的谋臣。他协助勾践灭亡吴国后,自知功高震主,退隐江湖以避祸。
[17]战国后期秦国名将,曾率部转战三十多年,击败楚、赵等国主力,为秦国最终吞并六国建立卓著功绩,后受诬陷,被罢官流放,行至京都咸阳(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西郊杜邮亭,被秦昭王派人处死。
[18]魏咸熙二年(265年)八月,相国(丞相)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位为相国。十二月,司马炎逼魏元帝曹奂让位,即位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都洛阳。
[19]部族名,游牧区位于今蒙古国土拉河以北、乌兰巴托东北。
[20]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治所位于今北京市区)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先后攻入东京洛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和西京长安,历时七年多,至宝应二年(763年)正月叛乱被平息,史称安史之乱。
[21]铁勒部族分支,游牧区位于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北。
[22]唐北方邻国,可汗(国王)庭位于今蒙古国哈拉和林西北。
[2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回纥》,记作“唐乾元二年(759年)四月,毗伽阙可汗死,其少子登里继位为可汗”。《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上《回鹘上》、《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记载均同《旧唐书》。《中国历史大辞典》“毗伽可汗、登里可汗(伊然可汗)”条,记作“毗伽可汗死于734年(即唐开元二十二年),登里可汗在位时间为734年—741年”。
[24]史思明长子。唐上元二年(761年),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为帝。
[25]伍子胥是春秋楚国人,因其父伍奢被楚平王冤杀而逃奔吴国。他协助阖闾夺取吴王位,受任行人(主管外交),随同吴王领军攻入楚国都城。吴王阖闾率军攻打越国中箭身亡,伍子胥协助吴王夫差领军击败越军。之后,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领兵攻灭越国,吴王不听。吴王夫差十二年(前484年),伍子胥出使齐国后,受人诬陷通齐,吴王令其自杀并将其尸抛入江中。
[26]大夫(朝廷中等级别的官员)种,名文种,春秋楚国人,同其友人范蠡一起投奔越王勾践。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越王领军攻吴,在夫椒(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北)反被吴军击败。文种劝勾践向吴王求和。之后,他同范蠡协助勾践经过二十多年治理,使越国由弱变强。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王领军攻灭吴国,称霸北方。范蠡功成身退,以“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劝文种退隐。文种迟疑未决,不久被越王处死。
[27]治所位于今山西省新绛县。
[28]国名,都逻些,位于今西藏拉萨市。
[29]原任唐颍川(治所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太守(行政长官),率部攻打安禄山叛军,建有战功,后任山南东道(治所位于今湖北省襄樊市)十州节度使,不肯应诏回京任职。广德元年(763年),来瑱受宦官程元振等人诬陷,被罢官处死。
[30]游牧部族,散居灵武、安乐州(治所位于今宁夏区中卫县东北)等地。
[31]游牧部族,又称党项羌,散居区域位于今甘肃、陕西二省及宁夏区境内。
[32]宋高宗即位后,将朝廷逐步南迁,由扬州(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迁至杭州(后改称临安,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保守淮河以南地区,史称南宋。
[33]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济南(治所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知府(行政长官)刘豫投降金军。建炎四年,刘豫受金太宗立为齐帝,都汴京,为金国控制中原地区。
[34]统领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巡抚及延绥(榆林)、宁夏、甘肃三边镇,治所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
[35]明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靼鞑首领阿罗出率部入居河套。成化元年(1465年),靼鞑哈剌嗔部首领孛来、翁里郭特部首领毛里孩拥小王子(国王,时年幼)马可古儿吉思率部入据河套(《明史》卷三百二十七《鞑靼》)。
[36]指战国后期赵国名将廉颇、李牧,二人都以能攻善守著称,后廉颇被诬罢官,李牧遭陷被杀。
[37]建州女真部原生活在赫图阿拉(位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一带,南迁后得以发展。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国号金,史称后金,称汗(国王),都赫图阿拉。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汗(努尔哈赤之子)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38]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罢官闲居的原吏部郎中(朝廷主管官吏任免的部门内设机构长官)顾宪成,开始在其原籍无锡(位于今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书院同其友人高攀龙等聚众讲学,议论朝政。朝廷一些正直官员赞同他们的观点。宦官魏忠贤控制朝政后,指斥他们为东林党,加以迫害。
[39]清咸丰二年(1852年),盐贩张乐行在蒙城雉河集(位于今安徽省涡阳县)聚集原分散活动的农民武装,称为捻军,反抗清朝统治,拥护广西农民起义军领导人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政权。
[40]清同治元年(1862年),编修(修史官员)李鸿章从淮南地区招募勇士,在安庆(位于今安徽省安庆市)组建,号称淮军,聘用英、法教官训练军士,后成为清朝廷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一支重要军队。
[41]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大刀会、义和拳等秘密教会团体组合在一起的民间武装,以“扶清灭洋”为其主要口号,活跃于山东等地。
[42]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光绪帝发布诏令,实施变法,力图仿效日、俄等国改革朝政,富国强兵。八月,慈禧太后(咸丰帝妃、同治帝母、光绪帝姨母)发动政变,下令将光绪帝幽禁,废止新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