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教学目标
第三节 明确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课不是好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就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深入分析。
以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年、月、日”这一节为例,大纲对这一节的教学要求是属于等层的“认识水平”。因此,我们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知道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通过观察,讨论,游戏活动,猜测验证,发挥学生探究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网络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并受到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
但仅有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能力基础相适应,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具有层次性。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优秀的教学目标分析案例:
【来源】《地球的震颤—地震》
【概述】本节课属于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地方—北京市》中第五节——《地震的威胁》中的一段内容,包括“北京是地震多发区”、“地震的发生”、“防震和抗震”三部分,“北京是地震多发区”包括中国和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的危害,其中“地震的危害”是重点内容,“防灾减灾”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协作学习、探究、讨论,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在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保护自己,脱离险境。本节课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拓展。
本节课的设计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通过学习,达到指导学生生活,万一灾难来临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把灾害减到最小的程度。
防灾减灾,作为普通的中学生能够做些什么,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震的危害,包括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
(2)复述出地震的原因;
(3)能够区分可以避免的地震和无法避免的地震的类型;
(4)举例说明在地震的不同阶段(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正确保护自己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体验“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观看音像资料,思考、探究、协作学习,能够从相关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条理化;
(3)在小组讨论交流中,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并能够学会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评估和借鉴;
(4)当处于地震的不同阶段时,能选择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安全;
(5)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中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可避免地震成因的分析,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2)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意识,培养面对灾难沉着冷静的态度;
(3)树立珍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态度。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至少要满足以下2个条件: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不应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体现的方式。另外,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能过于笼统、含糊。
第二、从教学目标本身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要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另外,教学目标要体现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渐进性,即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又反映当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各个单元或章节以及整个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间既自成体系,又前后联系,逐渐递进。
向学生教授正式内容之前,先做好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