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堂讨论
第三节 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堂讨论
如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效,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课堂上生动的讨论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
我们来看某中学课堂上的这个案例:
老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长得漂亮秀气,又善于女红,勤劳善良,与丈夫焦仲卿感情甚笃,恩恩爱爱。可是令人费解的是,焦仲卿的母亲偏偏就讨厌刘兰芝,还逼迫儿子休掉了刘兰芝,最终导致了悲剧的产生。为什么焦母会讨厌刘兰芝呢?请学生们自由讨论。
甲同学:“恋子情结”在作怪
焦仲卿的父亲死得早,焦仲卿就成了家里唯一的男性。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单亲家庭中的母亲,比较容易产生“恋子情结”。焦母长期守寡,失去了丈夫的关爱;“汝是大家子”也可以看出,焦家属于上流社会,尽管已经家道中落,但是焦母必须保持矜持,自然就很少接触男人。因为长期得不到男人的爱,她就把对男人的渴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并且衍化为占有性质的爱。兰芝嫁入焦家后,焦仲卿对兰芝喜爱得不得了,简直是爱得死去活来(仲卿后来为兰芝殉情便是明证)。兰芝独占了焦仲卿的爱,这就引起了焦母的强烈嫉妒。所以焦母借故刁难,逼迫儿子休了兰芝。本来,如果焦母能够经常出去和男人打打麻将,喝喝茶,或者找个男人再婚,她的性格可能就不会那么怪僻了。
乙同学:更年期征是根源
如果我们稍微估算一下,焦母这时候大概是四五十岁,而这个年龄的女性已经进入了更年期。更年期的妇女心理上突出表现为多疑,烦躁,常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仲卿常常不在家,小姑的年龄还小,那么患有更年期综合征的焦母的无名烦躁之火自然就发向刘兰芝了。刘兰芝“勤心事公姥”,却反而为焦母所不容,所以刘兰芝感叹说“无故遭驱遣”“君家妇难为”。民间有“媳妇熬成婆”一说,这个“熬”字就说明了古代的媳妇难做,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婆婆们都进入了更年期。如果当时焦仲卿多买几盒“静心口服液”给母亲的话,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广告上不是说吗,“静心买来送给妈,让她不烦不躁睡得好,年轻动人貌美如花”。
丙同学:都是晚育惹的祸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刘兰芝和焦仲卿结婚五六年(“共事二三年”,古文中小数字在前,大数字在后为两数相乘,故六年)了,却没有生一男半女。焦仲卿又是家中独苗,要是不生个儿子就要断了焦家的香火。同房六年没生育。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夫妻一方没有生育能力,焦母把责任推在了媳妇身上。这其实不算个问题,只要到不孕不育专科门诊检查一下,再治疗,很快就可以怀上了,所以这个原因可以排除。再者就是刘兰芝思想观念前卫,她可能极力主张晚育。因为她觉得,现在大家还年轻,正是丈夫干事业,妻子干家业的时候。焦仲卿这时还是个小公务员,职位和薪水都不高,如果这时生个孩子,会分他的心,影响他工作,耽误他前程。刘兰芝服侍婆婆、照顾小姑任务很重,如果这时生个孩子,肯定忙不过来,坐月子都困难。所以她想等以后焦仲卿做了大官,家里请了保姆再来生小孩。焦母劝她,兰芝不听,焦母就说她“举止自专由”,所以要休掉她。
丁同学:不善沟通遭休弃
有人曾经总结,为人媳妇如果做不到“河东狮吼”,就要做到“嘴上抹油”。“河东狮吼”难度太大,社会也不提倡。但是“嘴上抹油”还是必要的,这也是一种沟通交际手段,刘兰芝缺少的正是这一点。刘兰芝十分勤劳,“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可是这些没有讨来欢心,反而招致厌弃。按道理,刘兰芝所受的教育应该是很好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读书”,可以说是知书达礼,才情优雅,擅长女红。可是她偏偏没有学习公共关系学这门功课,不知道如何与婆婆进行沟通交流。刘兰芝有“做”功,却没有“唱”功。这就好比一个秘书,只一味地埋头苦干,不会溜须拍马,是得不到领导器重的。假如,刘兰芝嘴巴很甜,一天,她上街卖了布,给婆婆买了一件时装,回家对婆婆说:“妈,今天我到专卖店特意为你挑了一件最新款的时装,你穿上试试。哇噻——真漂亮啊,这衣服就是专门为你设计的,你应该去做这个牌子的广告代言人。”你说,如果你是焦母,你会讨厌这样的儿媳妇吗?
……
同学们一个个站了起来,高谈阔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见解令人瞠目结舌。他们口若悬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令教科书上的讲解显得黯然失色。
生动的讨论是课堂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课堂讨论的新形式、新思路,给课堂注入活力,开启学生的探索之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