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贯彻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

如何贯彻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

时间:2023-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书育人的真谛教师的历史使命和全部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就是适应时代要求,培养新型的合格人才。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也是教师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没有这些基本条件,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也不能获得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教书育人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书育人作为这一客观过程的反映,必然有它自己的固有规律。

教书育人的真谛

教师的历史使命和全部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就是适应时代要求,培养新型的合格人才。

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说的“传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授业”,是指传授知识;“解惑”,则是解答做人和求知方面的疑难问题。“传道”“授业”“解惑”这三条,归根到底就是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教书和育人,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教育过程。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则是教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书育人之所以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这是由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它的根本任务决定的。任何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总是培养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在社会主义社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以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教书育人。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也是教师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列宁曾经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58:43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更多的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高尚思想品德修养、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师要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做到既“授业”,又“传道”,即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管传授知识,不问学生思想政治方向,不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联系起来,不按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培养人才,那就是失职,是对社会主义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徐特立先生在谈到教师的人格问题时曾说过:“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因为中国过去教经书中的知识的称经师,现在是教科学知识,为了容易记,所以仍袭用这个名称),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徐特立,1979:204-205)

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做到:首先,教师必须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关心学生。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有益于身心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教书育人必须从培养道德、丰富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几方面对学生全面负责,下工夫认真做好工作,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自身要刻苦学习,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些基本条件,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也不能获得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勤于进取,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教师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也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不断扩大知识面,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第三,教师要认真研究教育科学,熟悉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教育科学理论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揭示教育活动过程的普遍规律及其原理、原则和方法。教师能否卓有成效地教书育人,关键在于是否按教育规律办事。为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习状况,分析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摸索和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书育人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取得最佳工作效果。

第四,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教书育人是一种开发学生智力、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高度自觉性劳动,通常是在没有外界直接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对教师工作的数量、质量和效果很难提出额定的要求,工作做多做少、做的程度如何,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取决于教师的觉悟。因此,教师要有对国家和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以教书育人作为个人道德行为的准则,使教书育人转化为个人的内心要求和自觉行动,积极主动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教书育人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教书育人作为这一客观过程的反映,必然有它自己的固有规律。

教书育人是一个长期的延续性过程。这是由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和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的思想认识过程总是由低向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又与人的年龄增长、生理变化、思维的发展程度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书育人必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连续不断进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发展和心理、生理的特点,探索教书育人的客观规律,提高教育效果。

教书育人是一个复杂的艰巨的过程。它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当代青年学生是在开放条件下成长的,他们接触外界的东西更多,思想比较活跃,各种人生哲学和社会思潮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教书育人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活生生的,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要摸准每个学生的思想脉搏,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正因为教书育人是一项艰巨任务,因此要求教书育人要讲求艺术。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是教书育人的一种艺术。不管教师的主观意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反映教育目的性和方向性,都会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直接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课堂是思想教育的阵地,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加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根据课程内容,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和理想教育。

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也是教书育人的一种艺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式样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感染性较强的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和文娱体育场所,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健康的小说、文艺作品,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戏剧,欣赏优秀的音乐、美术作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提倡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学生在欢乐之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之中学到知识,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艺术化。

正确运用语言,善于运用语言,是教书育人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幽默,是很能吸引学生的。忠言不逆耳,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进行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时,应该结合教育内容,灵活运用一些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和富有哲理的诗词、谚语等,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教师需要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艺术水平。

教书育人的艺术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只要我们有一颗教书育人的火热心,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创造,我们就能逐步提高教书育人的艺术,为教书育人作出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