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道德体系中

教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道德体系中

时间:2023-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道德行为是教师个体道德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在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史上,尽管社会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但是各个阶段都要求自己的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如果身为教师,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还会给学生树立坏的榜样,丧失了“人师”的尊严。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作风,缺少这种品格的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是不可能的。

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内化的过程不只是由社会道德意识内化为个体道德意识,而是还要在个体的道德行为中体现出来。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否高尚,不在于他的言论多么动听,而在于他的行为是否高尚、言行是否一致。如果知而不行,只有意愿和情感的体验而无实际行动,那么就只是一种道德说教,甚至会变成虚伪的道德。只有在实践中贯彻道德原则和规范,并且始终坚持下去,经过长期的锤炼,使其成为个人的日常习惯,道德品质才算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正如列宁所说,应该把已经掌握的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去,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只有那些已经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习惯的东西,才能算作已达到的成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72:698)。文化知识是如此,道德也不例外。

道德行为作为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表现为语言和行为习惯。在道德品质的构成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都属于道德意识领域,属于精神化的东西,还没有客观化、物质化,因而还不能构成主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现出来。道德品质一方面表现为内化了外在道德规范后所形成的心理和价值意识特质,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活动和行为习惯,是知行的统一。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是指教师在职业道德认识、情感、信念的支配下,在教育活动中对他人、集体、社会作出的可以观察到的客观反应及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即在职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教育事业及他人、集体和社会方面的行为。教师道德行为是教师个体道德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思想品德、治学态度、举止言谈在学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历代的教育家都十分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史上,尽管社会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但是各个阶段都要求自己的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外国教育史上,同样强调为人师表的作用。苏联柯瓦列夫在《教育学概论》中写道:“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如果教师言行不一,必然抵消了“言教”的效果。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宣传者,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实践者。道德理论上的说服,必须以榜样为示范。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率作用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和文明习惯三个方面。

教师要担当起社会交给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首先在政治方面必须做学生的表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思想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向着热爱祖国、拼搏成才、建设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忠实可靠接班人,教师必须在品德上成为学生的模范。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作为人民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必须坚决不做。如果身为教师,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还会给学生树立坏的榜样,丧失了“人师”的尊严。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作风影响所及,会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即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恶劣品质,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作风,缺少这种品格的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是不可能的。其次,要做到胸怀磊落,谦虚诚实,这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教师的表率作用不仅仅反映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等心灵深处内在品质上,也显露在谈吐举止、修饰衣着、仪容仪表等外部表现上,庄重的外表,源出于谦逊淳朴的内心。无论外表还是内心,对教师来说都至关重要,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一切言行随时都在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这方面,教师应做到仪表端庄,服饰适当;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语言文明,谈吐优雅。

总之,教师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文明习惯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他们缺乏分析能力,善于模仿,不辨是非,易于激动,教师的表率作用更为重要。这种无声的“身教”,恰似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内化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基本要素并非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整体发展。如教师职业道德情感、信念、意志、行为是在一定职业道德认识的支配下形成的,不是基于正确认识的情感,只能是没有理智的感情冲动;没有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就不可能形成教师职业道德信念,不可能产生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没有正确认识指导的行动,也是盲目的行动。同样,只有认识没有行动,也不能视为有道德的人,而通过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又能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增强职业道德情感、坚定职业道德信念、锻炼职业道德意志。要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离不开相应的教师职业道德情感、信念;要使行为成为习惯,又离不开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教师职业伦理修养是促进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内化的重要条件,其起点是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通过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感,锤炼教师的道德意志,坚定教师的道德信念,最终达到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但它又是一个重复、渐进的复杂过程,诸环节具有同时性或兼进性,需要同时进行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的多方面训练,使它们相互烘托,相互促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