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德教育与个体道德修养的历程

道德教育与个体道德修养的历程

时间:2024-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知《大学》中提出了道德教育与个体道德修养的历程,即“八条目”。“知”提供了道德修养的一个文化要素与文化环节,“致”提供了道德修养的与“知”相匹配的一个具体目标和途径。“格物”的过程,即是在伦理关系中定位的过程,也是获得各种伦理与道德知识的过程。可见,教师进行伦理修养必须要“致知”,即明伦察物,学思结合。就是说有道德的人一定能说出有道理的话。

大学》中提出了道德教育与个体道德修养的历程,即“八条目”。“致知”即为“八条目”之一。“致”就是至,即到达;“知”就是认识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知”提供了道德修养的一个文化要素与文化环节,“致”提供了道德修养的与“知”相匹配的一个具体目标和途径。“致知”的基础是“格物”,即穷究物理,厘清各种伦理要素、匡正各种伦理关系,以寻找、确立自己的伦理位置。“格物”的过程,即是在伦理关系中定位的过程,也是获得各种伦理与道德知识的过程。“格物”是“致知”的前提和手段,“致知”是“格物”的结果。可见,教师进行伦理修养必须要“致知”,即明伦察物,学思结合。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言。”就是说有道德的人一定能说出有道理的话。而要能说出有道理的话,必须明人伦,察物理,学习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教师个体要对所学的各种职业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予以思考、反省和默虑,力求真正弄清职业道德的本质,透彻地理解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合理性,准确地确立自己在教育劳动中的伦理位置,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起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及情感,从而选择适当的职业道德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