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导语的十一把“飞镖”
第八节导语的十一把“飞镖”
消息的开头部分叫导语,导语一般在消息的第一自然段。导语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和最精辟的议论组成。换句话说,导语是小记者写新闻时最想说的第一句话。
怎样写好导语呢?下面是11条写作导语的“飞镖”,感兴趣的小记者试试吧。
1.直接表述法。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被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法新社在2000年元旦的一条消息,导语是:“随着新年钟声的响起,在克林顿总统看来,世界将是什么样子呢?”
3.数字对比法。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海湾战争一日美耗资10亿美元》这条消息的导语是:“新华社1991年1月25日电美国参院军事委员会主席萨姆·纳恩说,海湾战争一日,美国要耗资10亿美元。如果海湾战争打上3个月,那将使美国本财政年度的国防预算增加860亿美元,如果只打一个月,也将增加280亿美元。”小记者们想想,“280亿”和“860亿”两个数字,一般读者是记不住的。但是,如果换算成“一日耗资10亿美元”,就能使人过目不忘,对海湾战争耗资巨大有了深刻的印象。
4.拟人修辞法。巧妙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会给人亲切感。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小记者们可以感受到“嗨,下午好!”是多么亲切的导语啊!
5.化静为动法。事件性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导语会枯燥乏味,但用动态的手法写,就会有灵性。1974年,我国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大家都为这条导语喝彩。
6.特写镜头法。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读者。如《湖北日报》1981年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7.提问作答法。把读者最关心的问题,用疑问句提出来,然后用事实来回答,使之发人深思。“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8.小中见大法。从小处着手,小中见大,功夫了得。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美联社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小中见大”十分精彩。
9.巧用背景法。在导语中加入适量背景材料,导语就会“满堂生辉”。如:“历史上以讨饭出名、两年前还要吃国家供应粮的安徽省凤阳县,今年成了全省最早完成全年粮食征、购超任务的一个县。”
10.古诗名句法。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引用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1.有意重复法。新闻导语最忌重复,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重复效果更妙。如:“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1.写导语你喜欢哪几种方法?
2.看看今天的报纸,消息导语各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