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有哪些重大作为
乾隆帝有哪些重大作为?
乾隆帝即清高宗纯皇帝,爱新觉罗氏,名弘历,是雍正帝的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终年88岁,死后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是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
乾隆帝即位前为宝亲王。雍正帝登基后就将其秘密立为皇太子,立储诏书存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这也成为以后清朝的定制。雍正帝驾崩后,弘历即位,是为乾隆帝。乾隆天生聪颖,文治武功皆有很大成就,这也使得他极为自负,他晚年自称为“十全老人”。但实际上当时的清王朝已经在走下坡路,国内潜伏着的各种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而国际上,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中国早已不再是什么“天朝大国”,而只是一只盲目自大的井底之蛙。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对此,乾隆皇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作为太上皇又训政三年,因此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加上他训政的时间,他是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六十三年,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驾崩时已是八十八周岁(对于中国古代皇帝而言,这已算相当高龄)。
乾隆皇帝一生的功绩,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件大事:
第一件事:编修文化典籍。
(1)主持纂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完成。《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文献资料。
不过编纂《四库全书》时,清朝为了维护统治,曾大量查禁明清两朝有违碍字句的古籍。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清政府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而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因“胡虏”和“匈奴”是满清的忌讳,于是《四库》馆臣将其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摧残。
(2)整理《无圈点老档》。《无圈点老档》又称《满文老档》、《老满文原档》、《旧满洲档》,是以无圈点老满文为主书写成的。该档形成于清入关之前,到乾隆中期已历经百余年,以老满文书写,文字难以辨识,而且字迹早已模糊不清。乾隆命人对《无圈点老档》进行整理,用无圈点老满文和加圈点新满文分别重抄:先抄出草本各一部,再抄出正本存内阁各一部,另抄出副本存沈阳崇谟阁各一部,并抄出存上书房一部。这对保护满洲文字起了重大作用。《无圈点老档》原本40册,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敕令编写《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满文本、汉文本)等。
(4)乾隆非常重视京师文化:编绘《京城全图》;命于敏中等人撰《日下旧闻考》,共160卷,是北京历史文献集大成之作;编修《国朝宫史》,对宫廷的历史、建筑、文化、典制等做了记载。
第二件事:兴建、维护皇家园林。
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护、维修、兴建了大量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以及木兰围场等。这些皇家园林体现了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是园林艺术史上的一粒粒璀璨的明珠。其中除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之外,其余均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三件事:诗文书画方面的贡献。
乾隆皇帝颇具艺术才华,热衷书画诗文。他不仅对汉语汉文非常精通,而且还懂蒙、藏、维等多种语言文字。乾隆喜好书法,自内廷到御苑,从塞北到江南,名山古迹,挥毫题字,墨迹遍及所到之处。乾隆还撰写了大量文章,仅编成文集的就有《御制文初集》、《御制文二集》、《御制文三集》、《御制文余集》,共1350余篇,另有《清高宗圣训》300卷。乾隆喜好作诗。他的御制诗集,登基前有《乐善堂全集》,禅位后有《御制诗余集》。在位期间的《御制诗集》共有5集,434卷,据统计,其初集4166首,二集8484首,三集11519首,四集9902首,五集7792首,共计41863首。乾隆的诗总计42613首,而《全唐诗》收录唐代2200多位诗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因此乾隆称得上一位高产诗人。
第四件事:蠲(juān,通“捐”,除去,免除)免天下钱粮。
御史赫泰曾上疏:“国家经费,有备无患,今当无事之时,不应蠲免一年钱粮。”乾隆则认为:“百姓富足,君孰与不足?朝廷恩泽,不施及于百姓,那将施于何处?”因此,乾隆断然下令蠲免全国钱粮。据统计,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庆元年,先后五次普免全国一年的钱粮,三次免除江南漕粮,累计蠲免赋银2亿两白银,大约相当于全国5年的财赋总收入。乾隆此举颇受百姓欢迎,因而赢得了百姓拥护。乾隆蠲免全国钱粮,其次数之多,范围之广,数量之大,效果之好,在封建历朝历代中,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五件事:重新统一新疆。
北京内城南面西为宣武门,标榜皇帝“宣武”。明清两朝入主北京的皇帝,真正配得上“宣武”之称的,恐怕只有明成祖、康熙、乾隆三位皇帝。乾隆皇帝不仅“崇文”,而且“宣武”。他的武功之一便是用兵西陲,开辟并进一步巩固新疆。在北疆,乾隆两次平准噶尔,基本上解决了北疆的问题。南疆主要是指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地域,清代称其为“回部”。准噶尔部强大时,回部曾屡屡受到准噶尔贵族的欺凌和压迫。清军平定北疆之后,解除了准噶尔部对回部的威胁。但是不久之后,回部贵族试图摆脱清朝统治,自霸一方。为此,清军同回部大小和卓在库车、叶尔羌等几座南疆重镇进行了激战,最终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了南疆。自此西域与中原再度连成一体,定名为“新疆”,意为“故土新归”。
统一之后,乾隆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实行军府制,修筑城堡,驻扎军队,并大量移民于此,进行屯垦,从而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第六件事:成功治理西藏。
乾隆帝曾先后两次派兵击败廓尔喀(今尼泊尔)的侵犯,并制定《钦定西藏章程》,章程规定:设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在西藏驻军,分驻前藏、后藏;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圆寂后,在驻藏大臣亲监下,灵童转世设立金奔巴瓶制,用金奔巴瓶掣签决定继承人,即著名的金瓶掣签制度;西藏与邻国贸易必须进行登记;西藏货币一律用白银铸造,正面铸“乾隆宝藏”四字等等。《钦定西藏章程》是西藏历史上重要的文献,标志着清朝对西藏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管理。
第七件事:修砌浙江海塘。
浙江原有的柴塘、土塘,但经不住海潮的冲击。乾隆拨银将柴塘改为石塘,共修建石砌海塘4000余丈,加强了这一地区抗御海潮侵袭的能力,为安定当地人民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八件事:中华各族一统。
清朝历经“三祖三宗”——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圣祖康熙和太宗皇太极、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六代,到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时期。清朝到乾隆朝才真正实现大一统,乾隆以其祖宗的既有成就为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了我国的疆域版图,维护和加强了我国的多民族统一。乾隆时期的中国领土,东起大海,西达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达到1310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面积成为历代之首。清乾隆时期的人口突破3亿大关。乾隆帝继续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从而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之间的联系,这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增进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我国现在的领土雏形在乾隆时期已经基本确定,彻底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