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张之洞有哪些重大作为

张之洞有哪些重大作为

时间:2023-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之洞有哪些重大作为张之洞有哪些重大作为?由此可见,张之洞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11岁时,张之洞就已成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并作有《半山亭记》,名噪一时。后来张之洞的政治态度发生转变,大力从事洋务运动,成为后期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湖广、两江总督任职期间,张之洞颇得一些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好感,并任用其中一些人充当幕僚。

张之洞有哪些重大作为

张之洞有哪些重大作为?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在谈及张之洞时曾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由此可见,张之洞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公元1837年9月12日,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兴义府(当时其父张瑛任兴义知府)。张之洞自幼博闻强识,文才出众。11岁时,张之洞就已成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并作有《半山亭记》,名噪一时。《半山亭记》的全文刻于安龙招堤畔的半山亭。张之洞12岁时在贵阳出版第一本诗文集。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张之洞回直隶南皮应顺天乡试,名列第一名。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张之洞与贵州人李端棻(fēn)同时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在此期间,张之洞成为清流派重要成员,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吴大澄、张观准、刘恩溥、吴可读、邓承修、何金寿等人一起,高谈阔论,针砭时弊,纠弹时政,抨击奕訢、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时有“四谏”、“六君子”、“十朋”等称呼。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张之洞受命任山西巡抚,开始成为封疆大吏。后来张之洞的政治态度发生转变,大力从事洋务运动,成为后期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公元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张之洞奉命署理后又补授两广总督。在任职期间,张之洞力主抗法,积极筹措军饷和武器,并且起用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等,最终击败了法国军队。与此同时,张之洞在广东筹建官办新式企业,创立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以新式装备与操法训练士兵,设立广东水陆师学堂。公元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此后的十八年间,除两度暂任两江总督外,张之洞一直任职于此。他把在广东向外国订购的机器移设湖北,创立了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包括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并创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大力促进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的修筑工作。公元1894—1895年,张之洞奉命暂署两江总督,在此期间,他仿照德国营制,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筹练江南自强军,后来又以此为基础在湖北编练新军。为了大力培养洋务人才,张之洞非常重视广办学校,在鄂、苏两地先后创立了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普通教育、师范等类型的新式学堂,并且曾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在举办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张之洞还大量举借外债,开了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的先河。

公元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奏请派马队“驰赴天津,听候调遣”,并想以“外洋为助”。他鉴于“倭势日强,必将深入”的形势,建议进一步巩固津沽及盛京的防御工事。10月26日,张之洞致电李鸿章,提出“购兵船、借洋款、结强援”三项主张。10月底,日本军队强渡鸭绿江,辽沈告急,张之洞再次提出“购快船、购军火、借洋款、结强援、明赏罚”五项主张。11月2日,张之洞调署两江总督。11月7日,他在致李鸿章电中指出“无论或战或和,总非有船不行”。11月下旬,日军将旅顺重重围困,张之洞先后致电李鸿章和李秉衡,要求急速为旅顺解围,但均未奏效。

公元1895年初,日军进犯山东半岛,张之洞给山东巡抚李秉衡发出急电,建议他“责成地方官多募民夫,迅速星夜多开壕堑,于要路多埋火药,作地雷”,以阻止日军进犯,并表示自己原拟拨枪支弹药,支援山东守军。在丁汝昌自杀殉国之后,张之洞曾建议将驻扎台湾的刘永福调来山东抗日,以保卫烟台。当张之洞获悉清政府有割台海给日本的打算时,急忙致电清政府,力陈利害,极力反对割台,并提出保台的“权宜救急之法”有两个:第一,向英国借巨款,“以台湾作保”,英国必然会以军舰保卫台湾;第二,除借巨款外,“许英在台湾开矿一、二十年”,这对英国大有益处,英国必然同意保卫台湾。3 月29日,张之洞致电唐景崧,一方面鼓励他积极抵御外辱;一方面建议他起用百战之将刘永福,同时致电刘永福,建议他“忍小任大,和衷共济,建立奇功”。《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张之洞于4月26日向清政府上奏,提出废约办法“惟有乞援强国一策”(即求助于外国)。6月3日,日军攻陷基隆港。5日,张之洞再次致电唐景崧,希望他激励将士和民众坚守台北府,并鼓励他“自率大支亲兵,获饷械,择便利驻扎,或战、或攻、或守,相机因应,务取活便,方能得势。”然而唐景崧辜负了台湾人民的期望,7日乘船退回厦门。最后只剩下刘永福在台湾领导军民坚持抵抗日本侵略军。10月19日,刘永福战败,退归厦门。

在湖广、两江总督任职期间,张之洞颇得一些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好感,并任用其中一些人充当幕僚。因此在戊戌变法时期,张之洞起先以支持维新活动的姿态出现。公元1895年秋,强学会在京师成立时,张之洞捐金五千两作为资助。不久,上海强学分会成立,张之洞被推选为会长,并派旧属汪康年帮助创办《时务报》。然而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新旧矛盾日趋激化以后,张之洞转而与维新派分道扬镳,登报声明自除会长之名,对《时务报》的进步言论大加干涉,并且严厉斥责支持变法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学政徐仁铸等人。

公元1898年4月,张之洞撰写《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宣传洋务主张,攻击维新思想,反对变法运动。公元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以后,张之洞主张“安内乃可攘外”,并多次上书清政府,要求严酷镇压义和团运动。同年夏天,八国联军进逼京津,清政府对外宣战,张之洞却在地方拥兵自重,并在英国的策动下,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联络东南各省督抚,和外国驻上海领事订立《东南互保章程》九条,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治安秩序由各省督抚负责。8月间,在英国领事的协助下,张之洞在汉口破获设于英租界的自立军机关,捕杀唐才常等人。随后又在鄂、湘、皖镇压了由维新派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联络长江中下游哥老会发动的自立军起义。

公元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设立督办政务处,命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兼参预政务大臣。于是张之洞与刘坤一联合向清廷上了“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及调整中法关系十二事,采用西法十一事,成为“新政”活动的重要蓝本。公元1903年,张之洞会同管理学务大臣共同办理学务,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过修改重新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首次采用了近代教育体制。公元1905年以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张之洞在东南地区大力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因而受到社会进步舆论的强烈谴责。公元1907年,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次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张之洞受命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后兼任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公元1909年,张之洞病逝,谥号“文襄”。其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