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什么
化学是以古老的炼金术为始的,或者说,古老的炼金术乃是最早的化学。炼金术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问,几乎整个古代文明世界,从古代中国、埃及、希腊、阿拉伯文明中都有炼金术,就是想用不那么宝贵的东西,例如铅、铜之类炼出宝贵的黄金。
“化学之父”玻意耳
到17世纪,在英国出现了西方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化学家玻意耳。玻意耳的主要贡献有三个:一是发现了玻意耳定律,指出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定量气体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二是提出了新的元素说。他反对亚里士多德的水火土气四元素论,认为存在着一种基本的元素,它不能再分解,它们是一些微粒,正是这些微粒数目、位置与运动等不同方式的结合产生了不同的物质。
玻意耳的第三个贡献是指出了空气对于燃烧的必要性。他想办法制造出了真空环境,并且发现在真空环境里,即使再易燃的东西也不会燃烧。从这个理论出发本来可以产生许多伟大的发现,例如发现燃烧所必需的氧气。但他的发现却没有被正确地推广,反而被一种新的不那么正确的理论所解释与代替,这就是燃素说。
古代的炼金术士正在工作。
燃素说是第一个系统化的化学理论,它也诞生于17世纪,这种理论认为,一切可燃物之所以能够燃烧,是因为在它的内部有一种“燃素”。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可以归结为物体的吸收与释放燃素。物体之内含燃素越多,燃烧起来就会越猛烈,反之则否。例如硫磺、磷、油脂、木炭等都是富含燃素的物质,而石头、炉灰、泥土等则不含有燃素,因此它们是不会燃烧的。当物体燃烧时,它里面的燃素就逸出去了。例如,当酒精燃烧后,它的燃素跑了,可燃的酒精就变成了不可燃的水。但燃素在某种条件下又可以回来,例如当我们锻烧金属时,由于它里面的燃素逸出,因此金属就会变成锻灰。如果锻灰与富含燃素的木炭放在一起燃烧时,它可以从木炭中吸收燃素,于是又会重新变成金属。至于为什么即使富含燃素的东西在燃烧时也一定需要空气,燃素说也能提供一个很好的解释:这是因为燃烧时燃素并不会自动从物质中出来,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空气,是空气将燃素从可燃物中“吸”出来而发生燃烧的。
燃素说不仅能解释燃烧现象,还能解释许多非燃烧现象,例如为什么酸能腐蚀金属呢?这是因为酸将金属中的燃素夺走了的缘故。为什么天空中有闪电呢?这是因为大气中含有燃素。如此等等,燃素说几乎能够解释当时发现的全部化学现象,由于它有这样大的本事,因此被许多人接受,成为统治几乎整个17和18世纪的权威化学理论。大约在燃素说被广泛接受的同时,化学家们又从空气中发现了好几种新物质,如二氧化碳、氢气、氮气、氯气等。
玻意耳像
玻意耳(1627~1691),英国化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由于研究气体性质而闻名,是近代化学元素理论的先驱。
拉瓦锡之死
这些新气体发现之后,尽管发现者大都以老的燃素说去解释它们,而且也似乎解释得通。但有一个人却不这么看,它就是伟大的化学家拉瓦锡。
拉瓦锡1743年诞生于文化之都巴黎。是一个富有的律师的儿子,23岁时他发表了一篇关于大城市中街道照明方法的论文,赢得好评,并被授予巴黎科学院的金质奖章,25岁时就因为一篇有关水样分析的出色论文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但就在这时他进入了一家包税公司。这些包税公司先向王家承包定额的征税任务,然后大肆向民众敲诈勒索,他们的劣行遭到了法国民众的普遍痛恨。后来的事实证明,拉瓦锡这一步走的真是错了。
进入包税公司后,拉瓦锡又进入许多政府部门,例如他是国家火药研究所的研究员,政府农业委员会的秘书,也是国家度量衡调查委员会的委 员,后来还当上了议员。1775年他被任命为政府的火药总监。
火焰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由于这时候从事科学研究基本上是出于个人爱好,不但没报酬,还得自己贴钱,因此往往只有上层富有人士才为之,因此大革命后不久科学便成了革命之敌,到1793年时连崇高的法国科学院都被革命政府取缔了。
拉瓦锡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他却并没有退缩,在革命爆发的日子里,他还在为科学事业而奔走呼号。这样的结果是,1793年11月,他被抓入大牢,罪名是他加入了包税公司。
这消息震动了科学界,许多人立即行动起来,设法营救拉瓦锡。他们称拉瓦锡是法国科学界的光荣,他为科学做出了多少多少贡献,这样的话语只是遭来了革命者们的哄堂大笑。他们的心理就如同革命法庭的一个副庭长所言:“革命不需要科学。”
拉瓦锡于1794年5月7日被处以死刑,第二天就在巴黎革命广场被送上了断头台,他泰然受死。这是科学史上从来也没有过的耻辱,也是法国大革命主要的污点之一。
拉瓦锡在化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解开了燃烧的秘密,驳倒了当时流行的燃素说。1774年,拉瓦锡做了著名的锻烧实验,他将锡密封在一个曲颈瓶中,加热锻烧,使瓶中的金属变成锻灰,再称量瓶子的总重量,发现并未减少。当他打开瓶子后,发现立即有空气冲进瓶子里,这时再一称就发现瓶子和锻灰的总重量增加了。而且空气进入瓶子里增加的重量,与金属经锻烧后增加的重量正好相等。这说明是瓶子里的一部分空气进入了金属,与之化合,才形成了锻灰。
经过更加仔细的实验,特别是通过普里斯特利的氧化汞实验,拉瓦锡发现空气中只有一部分气体与瓶子中的金属产生了反应,而另一部分气体则没有参加反应。起作用的这部分气体就是普里斯特利所说的“去燃素气体”,拉瓦锡称之为“氧”,意即“成酸的元素”,因为他认为所有酸里都含有这种气体。还有,在这种气体里鸟儿们活得很舒服,格外活跃。另一部分气体他称之为“氮”,意即“无活力的空气”,因为拉瓦锡发现它不但不参加反应,而且鸟儿在它里面也活不下去。他还发现氧可以与碳化合,产生早已发现的“固定的空气”,其实就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到1777年9月,拉瓦锡向科学院递交了论文《燃烧概论》,正式对燃素说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新的燃烧学说。他指出:1、燃烧时放出光和热。2、物体只有氧存在时才能燃烧。3、空气由两种成分组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吸收了其中的氧,因而加重;所增加的重量恰好等于其所吸收的氧的重量。4、非金属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质,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金属燃烧后变成锻灰,它们是金属的氧化物。总之,燃烧不是什么燃素释放的结果,而是燃烧物质与氧化合的结果。1787年时,拉瓦锡出版了名著《化学命名法》,对许多已知的元素与化合物进行了重新的分类与命名。由于这种命名法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容易理解,迅速产生了影响。
1789年,拉瓦锡又出版了经典之作《化学纲要》。书中以大量的实验为根据,系统全面地批判了燃素说,创立了氧化学说。拉瓦锡指出:元素“是化学分析所能达到的真正终点”,其他化合物都来自于这些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书中拉瓦锡还庄严地宣告:没有东西可以真正创造或者毁灭,只有形式的更换与变化,并且变化前后的质量必定相等——这就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定律之一,即质量守恒定律。经过这些努力,旧的燃素说终于被人忘却了,化学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分析大气的组成。
拉瓦锡正在做氧化还原实验。通过实验,拉瓦锡证明了氧的存在及其性质,揭示了燃烧的本质。图中正中间的人物就是拉瓦锡。
现代化学
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上的解释,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它们发生的转变(即化学反应),以及转变中吸收或释放能量的科学。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我认为可以这样分成三步改写: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结构等的科学,这些性质可以总称为物质的“化学性质”。2、化学是研究物质之间可能产生的化学反应的科学。3、在这种反应之中,能够吸收或者放出能量。上面这三步中许多的概念需要解释清楚。第一个就是物质。
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个“物质”与我们平常所称的物质不同,它专指那些有确定结构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两种,一类是单质,也就是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我们所见到金、银、铜、铁、锡等金属,还有我们见不到的一些气体也是,如氢、氧、氮等等。第二类则是化合物,也就是由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物质,例如氢气与氧气产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水,就是一种典型的化合物。
像以上的单质与化合物才是化学研究中的物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确定的化学成分。至于其他物质,像一块石头或者一根木头,就不属于化学讨论里的物质了,它们的成分太复杂,不属于我们所称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第二个是物质的性质、组成与结构,任何单质或者化合物都有这些特征。我们来看单质,例如金,它是一种比较软的单质,由金原子组成的,如此等等。水则是我们最熟悉的化合物了,它无色、无味、由氢与氧两种元素组成,如此等等。
那么水是怎么由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的呢?如下图:
如图A,我们看到,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了一个水分子,即H2O。在图B中,是水蒸气大概的分子结构,那些大球是氧原子,小球是氢原子。图C则是冰的分子骨架结构。看得出来,一个大氧原子周围都粘着两个小小的氢原子,就像一个篮球上面粘着两个乒乓球一样。无数个这样的水分子有规律地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冰。
我们要探讨的第三个概念是化学反应。什么是化学反应呢?简而言之,化学反应是一些物质转换成另外一些物质的化学过程。
从这个解释中可以看出,化学反应的主要特点就是物质之种类的转换,即通过反应之后,一些物质会转变成为另外一些种类的物质。例如氢气与氧气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因为氢气、氧气与水无疑是不同的物质。还有一些更为常见的反应,例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也是一种化学反应,生成的是二氧化碳。用化学公式写就是:C+O2CO2。
化学反应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它能够吸收或者释放能量。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就能够释放能量了,即热能。而当我们要将水通过电解分解成氢与氧时,它就要吸收能量了,即电能。
化学反应能够吸收或者释放能量,尤其是能够释放能量,这种特性对于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最鲜明的例子就是火,从万年之前的原始人钻木取火,到现在我们的用液化气烧饭,都是化学反应。没有这样的反应也就没有火,没有火也就没有人类文明,这句话恐怕不过份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