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父亲出身贫寒之家,中学时成绩优异,上大学时成绩也很出色,但由于家贫付不起学费,被迫中途辍学,后来遇上了漂亮的伊瓜兰小姐,她是重要的哥伦比亚自由派将军马尔克斯上校的女儿。他们于1927年结婚,次年3月6日就生下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后来还生了11个孩子。
早年岁月
加西亚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在这里,小马尔克斯最喜欢的事是听外祖母讲故事,对于她而言,现实世界就是一个梦幻世界,屋子里到处充满了鬼怪精灵和先人魂魄。在她那里,几乎什么事情里面都包含着一个故事,大部分故事都是关于鬼呀、怪呀、神呀或者亡灵什么的,听得他如醉如痴。外祖母家里还有一些印第安女人帮佣,两个姨妈也住在这里,都是讲鬼的能手,有的据说还能预卜未来。一个姨妈,身体好好的,有一天忽然替自己缝起寿衣来,就在她缝好的那天真的就死了。
这一切都镌刻在小马尔克斯的脑海里,不但激发了他丰富的想象力,而且直接为以后的写作准备了丰富的素材。例如,这替自己缝寿衣的姨妈后来就成了《百年孤独》中的阿玛兰塔。
还有他的外祖父马尔克斯上校,他仪表堂堂,深受当地人尊敬,他曾参加过多次内战,听说年轻时还杀死过本村一个向他挑衅的人,为了避祸,他带领家人远走他乡,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建立了一个村庄。他的妻子乃是他的亲表妹,他还曾牵着小马尔克斯的手去香蕉公司冷库看冰,这些情节也都出现在《百年孤独》里,而他的外祖父则成为《百年孤独》里身经百战的马尔克斯上校的原型。八岁这年,马尔克斯离开了外祖父家,回到了位于哥伦比亚北部苏克雷省巴兰基亚市的家里,不久进了附近的圣何塞学校。两年后,1938年,马尔克斯进了巴兰基亚的耶稣会中学,这时候他已经开始写诗。
马尔克斯像
在这里,也许因为整天想诗读文学的缘故,马尔克斯有些落落寡合,但成绩很好,两年后得了奖学金,能够免费去位于首都波哥大附近的希帕基拉国立学校学习。马尔克斯在希帕基拉国立学校呆了四年,即1940年至1944年。希帕基拉国立学校有丰富的藏书,在这里马尔克斯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名著以及哥伦比亚本土的“石头与天空”诗派的作品。他还一直有意识地收集写作素材,到16岁离开希帕基拉国立学校那年收集到的素材已经有一大包了。
1946年底,马尔克斯中学毕业了,第二年就进了位于首都波哥大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但他对法律毫无兴趣,从来没有好好听过课。1948年,波哥大发生了一件大事:广受普通哥伦比亚人爱戴的在野党自由党领袖盖坦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杀害,他的被害激起了人们的强烈反抗,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持续多日,保守党当局残酷镇压,数千人被打死。后来抗议活动从首都发展到全国,终于将哥伦比亚引向残酷的内战,直到1966年才基本结束,期间有数十万哥伦比亚人死于非命。内战期间的基本态势是自由党在全国到处组织游击队反抗保守党,保守党政府则对游击队残酷镇压。马尔克斯的许多作品,包括《百年孤独》所反映的就是这段时期的哥伦比亚。
记者生涯
内战之初,马尔克斯也参加了抗议示威活动,后来学校被当局封闭,他只得离开波哥大,到父母生活的卡塔赫纳市,进了《宇宙报》社。他在《宇宙报》工作了一年多,写了近40篇各类文章。1950年4月,马尔克斯离开《宇宙报》,进入《先驱报》,并在这里开辟了一个叫《长颈鹿》的文学专栏,写些短篇小说和杂感散文之类。这时候他开始写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家》,不过他并不满意,也不打算出版。
美丽的巴黎
法国首都巴黎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巴黎的“街头艺术”十分活跃,城市西北部的泰尔特尔艺术广场是世界闻名的露天画廊,每天都有不少画家在这里即席作画出售。
1955年,波哥大的作家艺术协会举行文学竞赛,马尔克斯听说此事,便提交了一篇《周末后的一天》,结果顺利获奖。这一年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作品是《枯枝败叶》,他就是由原来的《家》修改而成的,也是马尔克斯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由于没有出版社愿意接收,只得自费出版。然而出版之后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当年哥伦比亚的最佳小说之一。7月,马尔克斯写了一个长篇的新闻报道《水兵贝拉斯科历险记》,记述一位名叫贝拉斯科的水兵在军舰遇险后被抛进大海,在海上漂流了十天,不吃不喝,竟然奇迹般生还的事。由马尔克斯采访贝拉斯科写成,情节紧张曲折,有如惊险小说,但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轰动一时,使《观察家报》一时洛阳纸贵。这本来对当局没有什么危害,然而由于在里面揭露了政府的军舰竟然被用来运输走私物品,使当权的皮尼利亚将军大为光火,指使新闻检查部门宣称要查封《观察家报》,马尔克斯也面临被迫害的险境。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家报》决定派他去欧洲采访,马尔克斯同意了。
他先到了罗马,1955年底来到了欧洲的文化中心——巴黎。到巴黎后不久,《观察家报》就被查封了。一直靠薪水勉强维生的马尔克斯顿时陷入了可怕的赤贫,他栖身在最破旧的出租屋里,身上的钱花光后,只能靠沿街捡破烂卖几个钱来填肚子,或者捡一些别人不要的没有肉的骨头熬点汤喝,由于营养不良而骨瘦如柴。有一次实在饿急了,只得向一个路人讨枚硬币好买点面包。然而,即使贫困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写作,仍然每天写他的小说,常常一写就到天亮。1957年初,他见到了心仪已久的著名作家海明威,他给马尔克斯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这年6月,他在巴黎就遇上了由他的旧相识奥利维利亚率领的哥伦比亚民间艺术代表团,准备去苏联和东欧参加青年联欢节,马尔克斯乘机加入。从1957年6月一直玩到9月,逛遍了整个东欧和苏联。这年底他接到了委内瑞拉《瞬间》杂志的主编邀请,并为他提供回南美的路费,于是马尔克斯打起包就回去了。
1958年,马尔克斯结婚了,妻子是梅塞德斯·巴霞,他们11年前相恋,11年后才与一直在等他的未婚妻举行了婚礼。马尔克斯此后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妻子的扶助是分不开的,她的细心照料、勤俭持家使马尔克斯能够全心全意地投身于创作之中。婚后不久,他离开了《瞬间》,到了《委内瑞拉画报》工作,又为《精华》杂志写稿,同时还在别的杂志上发表作品,例如在波哥大的《神话》上发表了名作《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1958年拉丁美洲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爆发了古巴革命。不久古巴政府建立了自己的新闻机构——拉丁美洲通讯社,他们请马尔克斯负责在波哥大建立分社,马尔克斯同意了,在1959年2月回到了波哥大。
1960年9月他到了哈瓦那,在拉丁社的总部工作了半年,但他自由的个性受不了革命政府的种种限制,他认为“如果我们留在那里,坚持我们的思想方式,最后我们一定会被那些教条主义者扣上反革命分子、帝国主义走狗之类的帽子揪出来的”。于是,他携娇妻和前一年刚出生的儿子罗德里戈离开哈瓦那,移居美国纽约,同时担任拉丁社驻联合国记者。但第二年他就辞职了,他又一次失业,便决定去看看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方,然后从那里一直走到墨西哥,去那儿谋生。由于没钱,一路历尽艰辛。
1961年7月2日,也就是海明威开枪自杀的那天,马尔克斯到达了墨西哥。次年4月,他出版了《格莱德大妈的葬礼》,这是马尔克斯的重要作品之一,包括八个短篇,所写的同样是马贡多发生的事。不过这年最重要的作品还是《恶时辰》。这年哥伦比亚要举办一次文学评奖,马尔克斯随手寄了被他视为失败之作的《恶时辰》。当时连名字都没署,他信手写下了《无名》就把稿子寄出去了,想不到一下子得了大奖,奖金高达3000美元,这可是马尔克斯从来没有见过的巨款。
《百年孤独》
从1965年的某一天起,马尔克斯开始全心全意地创作他最伟大的作品——《百年孤独》。那一天是这样来的:那天,他与妻子正开着车奔驰在马路上,准备去旅游,突然他脑海里灵光乍现,知道怎样写他长久以来一直在酝酿的那部小说了,他知道应该像外祖母讲故事那样,从父亲带儿子看冰的那天下午写起。他立即调转车头回家,开始创作了。他迅速写好了第一句、第一段,所谓万事开头难,一旦开好了头,以后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了专心致志地写作,马尔克斯将刚买的新小汽车卖掉,把钱给妻子以维持接下来几个月的生活,因为这几个月里他只写这部小说,什么活也不干。事实上,他这一写就是一年半,在这一年半里,他将自己关在写作间里写作,心无旁骛,可以说外面的世界对他而言不存在了。
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全靠了梅塞德斯,她将家庭生活的一切重担全部承担下来。卖小汽车的钱花光了,她就卖掉了家里的电视机、收音机等几乎所有值钱的东西,实在不行了就去向邻居借钱。由于马尔克斯写作时一页只要有一个字打错就会将整页纸扔掉重打,因此需要大量纸张,而这些都要用钱来买。所幸的是他的邻居是一对善良的小康人家,他们对于梅塞德斯的求助总是来者不拒,才使得马尔克斯这么顺利地整整写了一年半。一年半之后,书完成了,这就是《百年孤独》。它的稿纸厚1300页,这时他却已经欠下了约1万美元的债务。
巴塞罗那风光
马尔克斯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1967年5月,《百年孤独》由阿根廷的南美出版社出版了,它立即激起了无比强烈的反响。整个文学史,尤其是现代文学史很少有这样的盛况:从普通读者到批评家到著名作家,无数人立即对它着了迷,在讲西班牙语的世界,除了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还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形。确实也有许多人认为它是自《堂·吉诃德》以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文学作品,堪与《堂·吉诃德》媲美。它的影响迅速超越了西班牙语世界,其他文种的译本迅速出现,几个月内便有了近20种语言的译本。
《百年孤独》的走红受惠的不仅仅是马尔克斯及其作品,而是整个拉丁美洲文学,它引起了世人不止对《百年孤独》而是对于整个拉丁美洲文学的高度关注。
《百年孤独》就像一盏明灯,给世人照出了一片文学的新大陆——拉丁美洲文学,它那独特无比、魅力无边的写作手法使整个人类文学的面貌为之一新。《百年孤独》的出版使马尔克斯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成了无数人崇拜的对象,成为新闻记者争相报导的对象。无论他走到哪里,总有这些崇拜者和“狗仔队”紧追不舍,使得他无法正常工作。到1967年10月,马尔克斯再也忍不住了,毅然离开住了六年的墨西哥城,漂洋过海迁居到了遥远的西班牙大城巴塞罗那。住到巴塞罗那后,开始一年多没人来打扰他,他可以安静地写作,他每天早晨开始在一种特别的稿纸上写作,写了一些后,就修改誊清,放到一边,继续写下去。对于那些不满意的初稿则毫不客气地扔进纸篓。
这时候他开始着手写另一部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1968年时,他发表了《巨翅老人》和《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都是精品之作。第二年又发表了《纯真的埃伦蒂诺和残忍的外祖母——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这年《百年孤独》的意大利文译本获得了“齐安恰诺”奖,并被法兰西学院评为当年的最佳外国小说。
黄金面具
哥伦比亚的印第安人最初是用黄金直接交换生活用品的,后来制作出各种金器,工艺水平相当高,有很多是当时手工艺品的精华。
名满天下
1970年,成为全世界最知名的哥伦比亚人的马尔克斯接到了一个提议,当时的哥伦比亚外交部长请马尔克斯出任哥伦比亚驻巴塞罗那总领事。这个建议不久就被传开了,大家议论纷纷。于是,马尔克斯就在1971年2月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公开拒绝了政府的任命。但下一年他接受了另一个荣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马尔克斯虽然是个作家,但并不是眼睛里只有写作的人,他一向关心政治。1973年他公开表示愿意加入委内瑞拉社会主义运动党,对于社会主义他这样说:我是一个无用武之地的共产党人。不过,我仍然相信,社会主义是一种现实的可能,这对拉丁美洲来讲是个不错的途径,为此应该进行更积极的战斗。
自从1967年的《百年孤独》后,马尔克斯一直没有出版过长篇小说,是不是他江郎才尽了呢?当然不是。事实上,从1968年起他就在创作另一部巨作了,这就是《家长的没落》。但直到1975年5月,《家长的没落》才终于在西班牙面世,迅速引起了巨大反响,被尊为又一部经典之作,美国《时代》周刊将其评为这年的世界十大优秀作品之一。这一年,马尔克斯从墨西哥城搬到西班牙巴塞罗那并在那生活了八年之后,又搬回了墨西哥城。1976年,马尔克斯突然作出了一个令世人惊讶不已的决定:只要智利的独裁者皮诺切特不倒台,他就不再发表小说。
此后,马尔克斯将主要精力用于写政治新闻,他去了许多新兴社会主义国家,例如非洲的安哥拉、莫桑比克,亚洲的越南等,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政治新闻作品。1979年,马尔克斯关心政治达到了顶点,他建立了一个“哈伯亚斯基金会”,其宗旨是维护拉丁美洲国家的人权。基金会的资金主要靠马尔克斯的钱来维持,现在他已经很有钱了,每年收到的版税、卖出作品的电影版权所得的收入等都很高。
1980年,在外国生活多年之后,马尔克斯终于回到祖国生活。但由于他在政治评论中一再抨击当时的哥伦比亚政府当局,特别是当时的自由党总统图拜,终于激怒了他们,他们向马尔克斯发出了逮捕的威胁。结果是,1981年3月16日,马尔克斯向墨西哥驻哥伦比亚大使馆发出了政治避难的请求。第二天,他们夫妻便由墨西哥外交官陪同,驱车前往波哥大机场,飞往墨西哥避难去了。到墨西哥后,他继续从事新闻写作。这年底,他获得了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的荣誉军团勋章,密特朗在授奖时赞美马尔克斯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到1981年,马尔克斯坚持他不再发表小说的诺言已有五年,在各方面的强大压力下,他终于坚持不下去了。他自己也认识到:“如果我能够写出好书,那将比我搁笔坐视更能打击皮诺切特。”这年4月,他出版了中篇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销量空前,第一版印了100万册,第二版150万册,还译成了几十种外文。各种评论也充斥报端,掀起了另一股“马尔克斯热”。
1982年5月,马尔克斯应邀担任了著名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还应密特朗总统的邀请当了西班牙语国家与法国文化交流委员会的主席。这些足以显示马尔克斯在文学界那执牛耳的地位了。于是,另一项更大的荣誉的到来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1982年10月21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将这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他的家乡阿拉卡塔卡更是举行了不亚于狂欢节的庆典,当他抵达斯德哥尔摩领奖时,可不是一个人或一帮人,而是整整一飞机的人,这里有他的朋友、亲人,有政府官员,还有一个完整的哥伦比亚民间乐队。仿佛这次不是马尔克斯去领奖,而是哥伦比亚甚至整个拉丁美洲和西班牙文学界去领奖呢!1982年12月10日晚,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大厅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马尔克斯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15万美元奖金和镌刻着诺贝尔肖像的金质奖章。接着,瑞典皇家学院常任秘书宣读了授奖词,其中有这样的话:
加西亚·马尔克斯先生: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只能描绘出您的文学作品个别基本的、比较抽象的情况。当然,您的长篇和短篇小说是全面的,可以说它们具有全人类的意义和影响。但它们并不深奥难懂。相反,您的作品具有生动的艺术真实性和对现实的高度凝聚力,这是任何抽象的概括所不能给予正确评价的。我所能做的就是劝那些没有读过这些作品的人去阅读它们。
确实,这话是对马尔克斯作品的抽象而简要的评价,如果我们想理解马尔克斯,就应该读他的作品,那的确是引人入胜的,与我们中国现在的这些小说味道迥然不同。
现在马尔克斯还是活蹦乱跳的,有可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我们且拭目以待吧!
诺贝尔奖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