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色方案”到“挥镰计划”
计划制订者:德国陆军总司令部
军事行动目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
制订时间:1939年
泄露时间:1940年1月泄露地点:比利时
英法两国反应
劫获情报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甚至于在英国和法国情报部门都发现了德军在调动部队时,两国军队仍以为又是一场“虚惊”。
德军反应
秘密修改黄色计划之后继续实施
实施时间:1940年5月
后续事件
德军成功入侵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迫使法军全线崩溃,法国投降,英军不断后撤。西欧的战败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德国作家阿尔明·冯·隆在其著作《失去的世界帝国》一书中说:“从理论上讲,我们进攻法国的计划Fall Gelb(黄色方案)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从双方力量对比的数字看,敌人很可以感到自慰,要伤脑筋的是我们。但是经过实践,‘挥镰计划’获得了巨大胜利。我们的士兵,一个顶一个,证明都超过民主国家最优秀的士兵。”
“黄色方案”的设计与修改
1939年9月,波兰灭亡之后,德国就在暗中将侵略矛头指向了西欧,并开始策划进攻西欧的作战计划,它企图占领整个法国,然后强迫英国投降。10月9日,希特勒下达了第6号指令,命令德军攻打西欧。随后,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开始制订相应的进攻计划,代号叫“黄色方案”。这个计划其实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施利芬计划”的修改。不同之处在于,“黄色方案”计划占领英吉利海峡,切断法国与英国的联系,然后,不断骚扰和封锁英国本土,以迫使英国求和;而“施里芬计划”则在占领英吉利海峡后,迂回到巴黎以南,然后折向东方,围歼法军主力。
但是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却并不认可这个方案,认为它只是老调重弹,意义不大。希特勒本人也并不看好这个计划。曼施坦因借机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构想:德军应该主攻中央,而不是右翼。阿登森林地区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德国应派出强大的装甲部队,突袭该地区。这样,德军就能攻其不备,出奇制胜地攻入法国境内,南北盟军被切成两半。然后,德国再分割合围英法联军,迅速灭亡法国。然而,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认为:装甲部队穿越阿登森林过于冒险,违背了军事常规,因而拒绝将他的计划转呈给希特勒。
此时发生了“梅克林事件”。1940年1月10日,德军第7空降师参谋赖因贝格从明斯特飞往科隆,途中遇到大雾,迷失方向,只好迫降在比利时境内的梅克林镇。赖因贝格身上携带着一份“黄色方案”。尽管赖因贝格试图焚烧整个方案,但比利时士兵还是抢出来一些碎片。希特勒闻知后大感恼火,接连处分了几个空降师军官,并责令陆军总司令部制订新的作战方案。曼施坦因趁机再次向陆军总部陈说他的战略部署,这惹起了布劳希奇的厌恶,于是将他贬为第38步兵军军长。不久,希特勒接见各个新任军长,曼施坦因乘机直接向希特勒陈述了他的意见。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左)
哈尔德是德国陆军中最后一个带有一战色彩的总参谋长,他性格相对于德国其他总参谋长,显得相当谨小慎微,这一性格特征在他和布劳希奇元帅对待曼施坦因计划时表现得相当明显。
性喜冒险的希特勒对此大为赞许,十分欣赏曼施坦因的这个方案。翌日,他召见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命令他们根据曼施坦因的建议,立即制订出新的作战计划来。两位陆军首脑强烈反对曼施坦因的建议,认为这样会使德国的精锐装甲部队受到法军侧翼的攻击,并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然而,迫于希特勒的压力,两人最终屈服了。1940年2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布指令,正式采纳了曼施坦因的建议。修改后的作战计划名叫“挥镰计划”,计划决定:采用瞒天过海之计,德军主力翻越阿登山区,攻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然后再从西部和北部同时进攻巴黎。而马其诺防线的正面德军,则组织佯攻,牵制法国主力。等德军主力攻占巴黎,并推进到马其诺防线侧后之时,德军则夹击当面法军主力。
∧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认为是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惊慌失措,胆战心惊。
行动部署
截至1940年3月7日,德军已经做好了全部的进攻准备。4月,德军实施“威悉河演习”行动,占领丹麦,并在挪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解除了北面之虞。德军统帅部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准备在5月初开始进攻西欧。
到1940年5月初,德军已经动员了500多万士兵,其中350万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德军的主力集结在从北海到瑞士一线,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共有136个师(其中有10个装甲师和6个摩托化师)、坦克3000多辆、飞机4500架。此外,还有两个不完全的装甲师,是用缴获的波兰武器装备而成的。
行动的具体部署如下:
A集团军群担任主攻,由伦德施泰特上将指挥,辖第4、12、16三个集团军,共44个师(其中包括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同时,德军第3航空队提供相应的空中支援。该集团军部署在亚深到摩泽尔河一线,其任务是穿越阿登地区,向圣康坦、阿布维尔和英吉利海峡沿岸等地实施突袭,将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军队切割开来。
B集团军群,由博克上将指挥,辖第6、18两个集团军,共28个师(其中包括3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由第2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集结在战线北翼的荷、比国境线,其任务是突破德、荷的边境防线,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将英、法、比联军赶出安特卫普,然后作为德军右翼向法国推进。
C集团军群由勒布上将指挥,辖第1、7两个集团军,共17个师(其中包括1个摩托化师),部署在洛林、马尔萨斯和瑞士北部的齐格菲防线,其任务是实施佯攻,以迷惑法军统帅部,在马其诺防线正面牵制尽可能多的法军。同时,该集团军群还需保障突击集团的南翼安全。
另外,德军还保留了47个师来作为预备队(其中包括1个摩托化师),用来加强主攻方向上的攻势。这些预备队部署在莱茵河地区,其中,有20个师为各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另27个师则是总预备。方案规定,在德军地面部队发起进攻前的20分钟内,德军出动第2、第3航空队1/3的兵力队,轰炸前线的盟军机场、司令部、通讯中心和交通要道。发起进攻之后,空军则全力援助各陆军集群,尤其是主攻方向上的坦克集群。
战前的盟军部署
“黄色方案”的关键取决于德军能否顺利地穿越阿登地区。阿登山脉到处都是峡谷,道路崎岖,树木丛生,易守难攻。如果法军能坚守此地的话,庞大的德军主力就可能在此遭遇惨败的局面。遗憾的是,盟国军队对局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法国误认为德国在占领波兰后,必将继续向东进攻苏联,至少要四五年之后才可能进攻法国;而英国则自恃其强大的海军力量,认为自己应集中力量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地面作战则应主要由盟国承担;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则天真地认为,只要本国严守中立,就能够避免卷入战争。因此,所有这些国家都没有进行充分的战前准备。直到1940年3月12日,盟国才确定了最终的作战方案,名叫“D”计划。这个计划是由法国总参谋长兼英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上将支持制订的。该计划有两套方案,如果德军攻打比利时,法军2个集团军和英军1个集团军应迅速救援比利时,坚守代尔河一线;如果德军进攻马其诺防线,则盟国的1个集团军依托工事进行防御,同时调遣1个集团军做为第二梯队,随时增援。
当时,盟国军队共有135个师,其中法军94个师,英国远征军9个师,荷兰军10个师,比利时军22个师。这些兵力中包括35个正规师,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3000余辆坦克,1300余架飞机。此外,英国本土还有1000余架飞机随时待命。
盟军的具体部署如下:比军和荷军都部署在本国境内,英法联军共103个师分成三个集团军群:第1集团军群下辖法军第1、2、7、9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共51个师,由毕劳特将军指挥,部署在法、比边境和法国北部;第2集团军群下辖法军第3、4、5集团军,共25个师,由普雷塔拉将军指挥,部署在马其诺防线正面;第3集团军群下辖第6、8集团军,共18个师,由贝森将军指挥,部署在马其诺防线后面。另外9个师作为战略预备队。在这103个师之外,法军第10集团军部署在法、意边境。
德军战前的障眼法
而更糟糕的是,盟军错误地理解了德国的战略意图。英法盟军意外截获的“黄色方案”绝密文件使联军喜出望外,相信德国的进攻会按原计划进行。同时,德军也故意使用障眼法,实施了若干反情报措施,以便让英法联军确信,他们所获得的“黄色方案”仍然有效。德军采取的首项迷惑措施是,在旧计划实行主攻的B集团军群内建立强大的军团,并集结在原定的主攻方向上,而新计划中确定的主攻兵力A集团军群则隐蔽得极远,距离国境线有150~200千米。同时,为了避免引起盟军的怀疑,德军多次故意召集高级将领,讨论原定方案,讨论中肯定主攻方向仍然是取道比利时,突袭法国。
另一项迷惑措施就是故意“泄露”某些“绝密”情报。为了使英法军队确信无疑,德国在中立国和亲德国的外交人员中,故意吹捧原计划制订者的战略思想;德军统帅部在明知被敌人窃听的电话线路上通话之时,也会“无意中”泄露德军要进攻荷兰和比利时的企图;许多秘密文件中也故意透露,德军企图将主力集中在北部;甚至在作战的前几个小时,德国报刊或电台发布的德军战报依然声称,德军将从北部实施主攻,而对阿登地区的军事行动,则仅仅轻描淡写地提到而已。此外,德军还多次改变入侵时间,并故意让英法政府和总参谋部获悉这些变动,从而使之习以为常,逐渐丧失警惕。
德国的欺骗伎俩玩得如此天衣无缝,以致法国情报机构向参谋部报告,德军大规模向南移动并在莱茵河上架设桥梁之时,法国参谋部仍然没有猜透德军的战略部署。法国陆军总司令甘末林将军认为:德国缺乏足够的兵力和武器来突破马其诺防线,因而不可能进攻阿登地区。他推断,德军可能穿过比利时或瑞士,对英法军队实施突袭。因此,法国指挥部将英、法军队调往比利时平原,在远离法国的边境建立起牢固的防线。
∧希特勒(左)和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部长约德尔(右)讨论“挥镰计划”
约德尔自从1939年8月被破格提升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之后,就成为希特勒在军事作战方面的主要顾问之一,直接参与策划德军的各项侵略扩张计划和行动,这其中就包括对法国的作战计划。
双方的实力对比
尽管从总兵力上来说,盟军与德军大致相当。但双方空军力量的差异则尤为悬殊。截至1940年5月,法国只有1000多架飞机,加上英国驻在法国的飞机,总数才1350架,其中有600架战斗机、100架轰炸机。如果加上英国本土的1000多架飞机,盟军的飞机总数也才2500余架;而德国则拥有4500架飞机,其中轰炸机1500多架、战斗机1000多架,俯冲轰炸机350架。此外,法国步兵师人员不满额,装备也不齐备,防空设备已经过时。而粮食运输工具尤为落后,主要是征用的民用车辆,数量严重缺乏,以至于很多地方只能用马匹驮运。
而英国的情况更不乐观。截至1940年5月,英国仅仅动员了150万人。英国远征军中,有很多士兵在抵达前线的前夕才受完军事训练。同时,英军的装备也极不完备,既缺乏防空和反坦克武器,也缺乏摩托化和坦克部队,总共只有2个坦克营。不过,丘吉尔政府深晓唇亡齿寒的道理,因而竭尽全力支援法国,将几乎所有军官和军事装备都调遣到了法国。
德国装甲师则犹如利剑,锐不可当,能够迅速将敌军切割得七零八落。装甲师是德国陆军的精锐,往往担负着主攻任务,其他兵种都配合着它的行动。装甲师后面是摩托化师,以提供各种支援。而法军统帅部的战略思想仍然拘囿于一战,甚至在德国用闪击战打败波兰之后,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将军仍然傲慢地说:“装甲师十分笨重。它们也许能突破我们的防线,但我们可以离开将缺口补上,对它们形成合围之势,然后用预备队将它们歼灭。对我们来说,坦克只是步兵前进时的辅助力量。”
∧法国将领阿尔方斯·约瑟夫·乔治
阿尔方斯·约瑟夫·乔治,在纳粹德国入侵法国时,他正在担任法国东北前线司令,他看出了德国声东击西的意图,多次向上级提出不应该将主力摆放在低地国家,但他的建议被无情否决,法国错失了挽救败局难得的一次机会。
因为战略思想上的错误,法军极不重视装甲部队的建设,也极少考虑装甲车的运输工具和后勤保障。为坦克加油的油罐车面对敌军的炮火,毫无任何招架之力,而战争打响之后,这些油罐车又无法紧贴着坦克向前推进。反坦克炮则由老式牵引车载运,速度极慢。此外,坦克里的电池用光之后,无线电通讯就会立刻中断,使装甲部队失去和统帅部的联络。所有这些因素,都使法国的装甲部队显得极为脆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