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保卫战
时间: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
地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
结果:苏军获胜
指挥官和领导人
德国:威廉·里特尔·冯·勒布
格奥尔格·冯·库勒
恩斯特·布施
埃里希·赫普纳
苏联: 格奥尔吉·朱可夫
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
实力对比
德国:22个步兵师、4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1个骑兵旅、各种火炮10500门、飞机1000架、72.5万人
苏联:37个步兵师、7个民兵师、2个装甲师及10个装甲旅、4个摩托化团、93万人
伤亡情况
德国:伤亡39万人
苏联:红军33.2万人战死、2.4万多人非战斗死亡、11.1万人失踪、64.2万名平民饿死(估计)
列宁格勒战役爆发后,希特勒对德国将士们说:“我们对圣彼得堡绝不能心慈手软,相反,我们要让每个俄国人吓得发抖!无论俄国对我们友好与否,我们都不需要它,只需要东方的土地。所以,我们决不接受圣彼得堡或莫斯科的投降。你们必须将它们化为乌有,化为灰尘,让它们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逼近列宁格勒
当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战斗之时,北方集团军群也不甘示弱。按照“巴巴罗萨”计划,北方集团军群应该从东普鲁士出发,消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部队,然后在芬兰军队的协同下,攻占列宁格勒。希特勒宣称,届时他要前往列宁格勒,在冬宫广场上检阅军队,在阿斯托里亚饭店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
北方集团军群由勒布元帅指挥,下辖布歇上将的第16集团军、屈西勒尔上将的第18集团军,以及赫普纳上将的第4装甲集群,共有22个步兵师、3个坦克师和3个摩托化师。其中,第4装甲集群下辖曼施坦因上将的第56装甲军(辖1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1个步兵师)、莱因哈特上将的第41装甲军(辖2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1个步兵师),以及党卫军“骷髅”摩托化师。
1941年6月22日,勒布元帅率领着北方集团军群,在第1航空队的支援下,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进攻陶格夫匹尔斯-普斯可夫-列宁格勒方向的苏军。第4装甲集群负责夺取陶格夫匹尔斯城外西德维纳河上的两座大桥,并占领陶格夫匹尔斯。第56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于是展开了急行军。曼施坦因率领第56装甲军单刀直入,4天内就向前推进了320千米。6月26日,该军辖下的第8装甲师率先抵达陶格夫匹尔斯城外。该师师长勃兰登堡利用缴获来的4辆苏军汽车,让德军士兵伪装成撤退的苏军伤兵,骗过苏军守桥部队,完整地夺获了河上的两座大桥。随后,北方集团军群主力顺利渡过宽阔的西德维纳河,攻克了陶格夫匹尔斯城。
陶格夫匹尔斯失守之后,列宁格勒就失去了天然屏障,完全暴露在德军面前。斯大林暴跳如雷,下令免去西北方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上将的职务,任命第8集团军司令索宾尼科夫少将接任司令员,并任命瓦杜丁中将为西北方面军参谋长。然而,索宾尼科夫已经无力扭转战局,德军如潮水般冲过来,苏军处于被动之中,毫无还手招架之力。7月1日,德军占领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4日,德军突破苏军在拉脱维亚至俄罗斯边境的防线。9日,德军占领普斯科夫,从此打开了通往列宁格勒的大门。与此同时,在列宁格勒北面,芬兰的2个集团军也在6月底抵达彼德罗扎沃茨克和维堡,猛攻苏军北方方面军。这样,列宁格勒就处于德芬两军的夹击之中。
∧在列宁格勒战场被击毁的苏军T-34坦克
这辆被击毁的苏军坦克所处位置是列宁格勒郊外,在苏军对德军的一次反击中,它被德军击中后遭到遗弃。
苏军的防御战
列宁格勒是彼得大帝在1703年建立的俄国“欧洲之窗”,原名圣彼得堡,200多年来,它始终是辽阔的俄罗斯帝国的首都,苏联建国后,它有苏联“第二首都”之称。列宁格勒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枢纽,其中,十月铁路线通向莫斯科和苏联其他经济地区。同时,它也是波罗的海的重要港口,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因此,希特勒希望占领列宁格勒,这样,德军就能控制整个波罗的海,并与芬兰军队会合。
此时,防守列宁格勒的是苏军西北、北方2个方面军,共5个集团军,37个步兵师,9个骑兵师和10个装甲旅,西北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担任总指挥。西北方面军辖有第8、11、27三个集团军,部署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境内;北方方面军辖有第23、42两个集团军,部署在列宁格勒北面拉多加湖东西两侧。
普斯科夫失守后,斯大林大发雷霆,立刻打电话给伏罗希洛夫元帅,责问道:“普斯科夫为何失守?你们打算撤到北冰洋去吗?”伏罗希洛夫回复说:“斯大林同志,我清楚我的职责,我将竭尽全力,完成党和人民对我的嘱托。”
∧ 埋伏在雪地中的苏军狙击手
严寒已经给德国鬼子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神出鬼没的苏军狙击手,巧妙地借助伪装,在雪地上长时间埋伏,随时向侵略者射出复仇的子弹,让德国鬼子一日数惊,防不胜防。
∧在卡累利阿地峡进攻苏联红军的芬兰军队
由于苏芬战争,芬兰加入了纳粹阵营。在列宁格勒战役中,芬兰军队频频向防守卡累利阿地峡的苏联第23集团军发起进攻,威胁列宁格勒的侧翼。
此时,列宁格勒市内有300万居民。伏罗希洛夫紧急动员居民们,绕着列宁格勒,夜以继日地构筑起3道防线。最外面的防线以卢加城为中心,全长约300千米,南起伊尔门湖西岸的希姆斯克,沿着卢加河部署开来,北至卢加河出海口金吉谢普。伏罗希洛夫在该防线上部署了4个步兵师和3个民兵师。考虑到北方芬兰军队的战斗力相对较弱,伏罗希洛夫又从北方方面军调出6个师1个旅,加强该防线的防御工作。
前期交锋
德军占领普斯科夫后,勒布元帅命令莱因哈特率领第41装甲军为先头部队,沿卢加-列宁格勒轴线继续向前推进;而曼施坦因的第56装甲军则向东迂回,进攻楚多沃,切断列宁格勒与莫斯科的通道。第41装甲军在卢加防线上遇到苏军的拼死抵抗,进攻受阻。同时,孤军深入的第56装甲军侧翼也受到强有力的攻击,被迫向后撤退。
希特勒原计划在7月21日前攻克列宁格勒。如今,北方集团军群受阻于卢加河畔,他的美梦就此破产。7月19日,希特勒发布第33号训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群向北转进,切断莫斯科-列宁格勒之间的交通线,并协同北方集团军群,联合进攻列宁格勒。7月21日,希特勒乘专列来到普斯科夫,召见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勒布元帅。他严厉斥责65岁的老元帅说:“我给你2个集团军和1个航空队,让你占领布尔什维克的第二首都,你却在俄国百姓的临时防线前停止了前进的步伐。你简直是在给自己丢脸!”希特勒责令勒布,不惜任何代价,务必在最近数天内攻克列宁格勒。
勒布元帅只好重新部署兵力:第41装甲军和第18集团军组成北突击集团,从卢加河下游突破防线,取道加特契,进攻列宁格勒;第56装甲军(缺第8装甲师,新增1个党卫军警察师)组成西突击集团,从卢加河中游进攻卢加,牵制苏军主力,并沿卢加-列宁格勒公路攻打列宁格勒;第16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群第57装甲军组成南突击集团,从卢加河上游突破防线,然后进攻楚多沃,切断列宁格勒-莫斯科的十月铁路线,从东面包围列宁格勒。
8月8日,北路德军率先在卢加河下游发起猛攻。8月13日,德军突破金吉谢普防线,占领莫洛斯科维策车站,切断了列宁格勒至金吉谢普的交通线;8月11日,南路德军南在卢加河上游发起进攻,8月15日突破苏军的第一道防线,占领诺夫哥罗德,随后向楚多沃挺进,同时派出少量兵力准备越过沃尔霍夫河,占领提赫文;8月10日,中路第56装甲军向卢加发起攻击。虽然进攻失利,但曼施坦因成功地牵制住3个师的苏军兵力。8月15日,曼施坦因将牵制任务交给第50军,然后率领第56装甲军南进,支援南路德军。与此同时,列宁格勒北部的芬兰东南集团军也派出3个师,逼近拉多加湖,芬兰卡累利阿集团军则向驻守卡累利阿地峡的苏联第23集团军发起进攻。
德军以每天2千米的速度向前缓慢推进。8月21日,南路德军成功地占领了楚多沃,切断了列宁格勒-莫斯科的十月铁路线。该月月底,北路德军推进到距离列宁格勒城南仅仅20千米远的斯卢茨克-科尔平诺地区。9月8日,南路德军抵达列宁格勒城东面的拉多加湖南岸,占领施吕瑟尔堡。列宁格勒与外界联系的最后陆路交通线就此被切断,陷入到德军的三面包围之中。苏军只有通过拉多加湖河畔,与外地保持水上和空中联系。德军攻克列宁格勒已经指日可待。伏罗希洛夫元帅已经彻底丧失了信心,他甚至亲自跑到前线去,希望被德国人打死。
苏军誓死卫战
战争形势十分严峻。苏联最高统帅决定组建列宁格勒方面军。9月9日晚,斯大林紧急召见朱可夫大将,命令他火速前往列宁格勒,接替伏罗希洛夫,指挥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次日凌晨,朱可夫飞抵列宁格勒。他誓死守城,决定与列宁格勒共存亡,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他的口号是:“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
随后,朱可夫对方面军进行改组,费久宁斯基任副司令员,霍津为参谋长。然后,他和司令部人员连夜制订出城防计划:从市区防空部队撤出部分高射炮,部署在列宁格勒最危险的地域,以便对德军坦克实施直射;调动波罗的海舰队的全部舰炮,支援乌里茨克-普尔可沃高地的第42集团军;在各主攻方向建立纵深梯次防御,并埋下地雷、设置电网;抽调卡累利阿地峡第23集团军的部分兵力,支援第42集团军;将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和军事院校学生组建成5-6个步兵旅。
9月9日上午,德军从南面向列宁格勒发起正面强攻,火力主要集中在该城西南的乌里茨克和正南的普尔可沃高地。10日,经过激战之后,德军突破了苏军第3近卫民兵师的防线。11日,德军攻克杜德戈夫,次日占领红村,向乌里茨克推进。9月13日,德军突破苏军防御,攻克索斯诺夫卡、芬兰科伊洛沃等地,逼进乌里茨克。
列宁格勒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朱可夫决定将方面军最后的预备队第10步兵师投入战斗。9月14日,第10步兵师在炮兵和航空兵的支援下,忽然向敌人发起了反攻。德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被迫放弃了索斯诺夫卡和芬兰科伊洛沃。苏军恢复到原来的态势,防守阵线趋于稳定。
勒布焦急万分,因为希特勒已经将作战重点转移到莫斯科轴线上。9月6日,希特勒发布第35号训令,名叫“台风”行动。该训令确定在10月2日发起莫斯科会战,希特勒要求勒布迅速同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会师,合围列宁格勒的苏联军队,以便配合德军在中路的进攻。希特勒限定勒布在9月15前攻下列宁格勒,此后,第4装甲集群和部分空军将调往博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为此,勒布致电总参谋部,请求推迟四五天,再将装甲集群交给中央集团军群,他信誓旦旦地保证,他将在数天内占领列宁格勒。总参谋部批准了勒布的请求,准许他推迟4天。在回电中,总参谋长哈尔德特别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许多事情和许多人的前途将由这4天决定。”
∧红旗飘扬在列宁格勒上空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3年1月,在该月,苏联红军相继收复了普希金城、乌里茨克等城市,打通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铁路线。由此,大量援兵和物资开始进入列宁格勒。这张照片曾发表于当时的《每日先驱报》,被视为列宁格勒坚强不屈的象征。
∧战斗在列宁格勒郊外的游击队
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大量的民兵和游击队活跃在战斗的最前沿。由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组成的列宁格勒民兵和游击队员,成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重要战斗力,他们破坏桥梁、道路,袭扰德军,为保卫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9月16日,勒布指挥德军部队,在苏军第42集团军和第55集团军结合部发动进攻。该结合部是苏军防守力量的最薄弱处,德军很快突破苏军防线,攻占了列宁格勒以南18千米的普希城,然后兵分两路,左路迂回到列宁格勒正南的普尔可沃高地,右路迂回到东南的科尔皮诺。然而,苏军的抵抗十分顽强,德军的推进速度缓慢无比。7月份时,德军每天向前推进5千米,而整个9月份,德军才推进不到2千米。
9月19日是勒布立下军令状的最后期限。勒布元帅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拼死一搏。战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德军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向普尔可沃高地等处发起猛攻,炮兵连续轰击列宁格勒17个小时之久。同时,航空兵出动近300架次飞机,对该城进行了6个波次的轰炸。但是,列宁格勒军民拼死抵抗,挫败了勒布的进攻,当天,德军仍然无法占领列宁格勒。
此后,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精锐部队被逐步调往莫斯科,第18航空队也转交给第2航空队。德军已经无力发动全面进攻,战争处于相持阶段。但双方之间的围困和反围困斗争远远没有结束。德军对列宁格勒进行严密的封锁,并不断炮击和轰炸该城。希特勒试图以饥饿迫使列宁格勒投降。9月21日,德军大本营做出《关于封锁列宁格勒》的决议。决议声称要让“要塞守军残部无处过冬。春天我们将攻入市内……所有幸存者应该统统被赶到俄国腹地或将其俘虏。列宁格勒应该被夷为平地,同时,应将涅瓦河以北地区割让给芬兰”。
然而,列宁格勒军民表现出极为顽强的战斗意志,严寒和饥饿并不能迫使他们屈服。1941年冬季,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列宁格勒人奇迹般地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开辟出冰上公路,这条公路成为这座城市与外界联系的“生命之路”。通过这条公路,粮食得以运进城内,伤员也得以运出城外治疗。这年冬天,这条生命之路共运送了36.1万吨物资,55万人员和3700车工业设备。然而,这些供应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守城军民的需要。列宁格勒城内被迫实行配给制,成人每人每天只能得到250克面包,儿童只能得到125克面包。尽管如此,军民们仍然不畏困难,每天都有4.5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工人们也坚持生产。
苏军反攻
1942年12月8日,列宁格勒被围困16个多月之后,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苏军突破封锁。1943年1月12日9时30分,苏军集中2000门大炮和迫击炮,向施吕瑟尔堡地域内的德军发起了长达2个小时的猛烈炮攻。随后苏军第61集团军和第2突击集团军分别从南面和北面发起进攻。7天的激战之后,苏军突破德军阵地纵深14千米。1月18日,两个集团军在1号和5号工人村胜利会师。
1944年1月,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对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的德军实施歼灭性反攻,彻底肃清该地区的德国军队。1944年1月14日,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联合行动,向这个地区的德军发起大规模进攻。截至1月27日,苏军向西方和西南方挺进150~200千米,歼灭德军2个师,击败23个师,收复红村、乌里茨克、普希金、诺夫哥罗德和卢加等城市。列宁格勒-莫斯科的十月铁路线重新开通,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至此完全终结。当天,列宁格勒鸣响20响礼炮,欢庆他们的胜利。
列宁格勒保卫战持续了882天。苏联军民不屈不挠,拼死反抗,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然而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联军民共有150多万人死亡,其中,64.2万人因冻饿而死。有3200幢建筑被战争摧毁,整个城市面目全非,几乎就要成为废墟。但列宁格勒的胜利挫败了德军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并将强大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始终困在苏联西北战场上,极大地减轻了苏军在其他战场上的压力。
∧1943年列宁格勒海滨的苏联红军88毫米高射炮阵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