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图形”与“衬底”

“图形”与“衬底”

时间:2023-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图形”与“衬底”2.“图形”与“衬底”个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总须在与他人共享中实现自我。自我与他人的不可分割、唇齿相依的关系令人联想到绘画艺术中“图形”与“衬底”。这种绘画被称为“倍流畅”,在倍流畅的图形中,衬底本身也可视为一种图形。此时,图形与衬底的每一道分界线都是双刃宝剑。

“图形”与“衬底”

2.“图形”与“衬底”

个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总须在与他人共享中实现自我。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独立于社会人群、自我超越是充满诱惑的前景。“独立”二字,像天虹、像莺梦、像跑马、像六合彩、像电子游戏……吸引力之强,连生花的妙笔也难以描述至尽,跟“革命”一词完全能携手而惺惺相惜。但国家与个人的许多例子给我们揭示了:独的确可独,立却未必能。天天叫着要独立的,有时恰恰因为其有所依持。至于“自我超越”,大家耳熟能详。围棋宿将陈祖德写书,名字就定为“超越自我”。总之,.仿佛自我是一个可以置身于人之外的某种实体。但熟知不等于真知,对自我的概念,我们也未必真懂。极端一些的年轻人动辄甩出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的话语,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忠告,一有一些新想法新感觉就谈自我超越。他们在自我设计的中心里进行着自我欣赏。这类人的自我中心,确实有点像社会上的皮包公司或一间小门面那样的所谓中心,是经不起太多推敲的。在设计不成功、奋斗受挫后,他们又自然高唱起“跟着感觉走,管他有没有”了。

其实,自我、独立,无疑是人生命活动的基本权利,青年人对这些概念的执着表明他们有极强的权利意识。个人要摆脱、超越“为我”、“自我”的基本权利,只能是一个现代的神话。在这方面,计算机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比方:程序有可能自己修改自己。不过,这种可修改性必须首先是该程序中固有的部分,所以这种修改不能算跳出系统,无论一个程序怎样迂回曲折地来到自己的外面,它仍遵循自身的固有规则。一个人当然可以从他大脑中的一个子系统跳到一个更宽广的子系统中去,我们偶然也能打破常规,不过这仍属于人的大脑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只不过会觉得它很像是完全走出了自身。与此类似,完全可以想象把部分“走出自身”的能力嵌入一个计算机程序。无论如何,弄清楚感知自身与超越自身的区别是很重要的。你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看到自己,如用镜子、用照片或电影、用录像带、靠别人描绘、采用精神分析法等等,但你决不能冲破皮肤站到自己外面来。我们能谈论自身,但不能跑出自身。正如上帝能创造一切却不能造出一块他自己举不动的石头。

青年以自身的敏锐提供着关于自我、为我的基本权利的体认,这本身是好事情。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他们所忽视的另一面:权利必须有所承当、有所依凭,那就是为他、为群体作为自我责任的存在。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之所以存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大讨论,主要原因概在于对“为我”、“为他”价值定位上的不同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先为自己,后为他人”、“主要为自己,兼顾为他人”、“先人后己,先公后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无非是为我、为他,权利、责任,动机、效果等多种尺度交织在一起时出现的具体情况,应根据道德价值的不同层次具体加以分析。其实,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不能不关涉“群与己”、“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辩证地认识这些关系,对于认识价值观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其实,个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总须在与他人共享中实现自我。这恐怕不仅仅是年轻一代的理性选择。

自我与他人的不可分割、唇齿相依的关系令人联想到绘画艺术中“图形”与“衬底”。在艺术中,对图形和衬底有非常明确的区分。当一个图形或“正空间”(一个人形、字母或静物)定格在画框里时,不可避免也就画上了与它互补的形状,即衬底、背景或负空间。在多数绘画中,这种图形与衬底的关系不起多大作用。艺术家对衬底远不如对图形那么感兴趣。画家艾舍尔的镶嵌画转移了人们对图形和衬底的传统看法。他的绘画让人感到图形与衬底同样重要,而且图形与秤底都是图形。这种绘画被称为“倍流畅”,在倍流畅的图形中,衬底本身也可视为一种图形。这通常需要艺术家的精心构思。倍流畅之倍表示前景与背景都是流畅地画出来的,图形是双倍流畅的。此时,图形与衬底的每一道分界线都是双刃宝剑。一旦看到这一点,那么就应当承认任何衬底都有它自己的价值。正如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他人有自己的价值一样。

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正确对待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也即群己关系。中国传统道德仅限于五伦。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的规范,都属私德,其实除此之外应再加一伦——群己关系。不是要求人人为圣贤,只是要求人人守本分,不是要求完全牺牲自己的利益,只是要求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做到这一点,对年轻人来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瓜壳,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上公园去玩,随意践踏草坪;到街上行走,根本不管交通规则,似乎也习惯了。更为滑稽可笑的是,把家里装修得富丽堂皇,收拾得纤尘不染,很讲究卫生,可是却把家里的废物垃圾都打发到楼道上,全当没看见。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如何把有些私德公德化的问题,为人与为己原本就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需要什么,想得到什么,都是向着自己为着自己的。生理需要自不待言,就是社会性需要,也都带有这方面的特征。欲和想的为我性为己性实实在在是无法根本消除的。社会文化能够限制影响的只是为我为己的对象性内容、界限和方式,而不可能消除为我为己自身。因为“为我性”是人作为人、人作为主体的一个基本规定。人若没有了我,或者根本没有了为我的任何念头,并不表明他的高尚,而是表明他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物体了。这种为己是无所谓善恶好坏的。

自私是人的“为我性”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和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是一些人把自我仅仅固定在“我个人”和“我们家”,其余都是“非我”。如果一个人的认识境界始终超不出这个水平,那他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在第三个层次上,为已是为了自己的尊严、自己的荣誉、自己的信念,这可以说是为了精神发展方面的需要。我的尊严不允许别人侵犯,我的荣誉不容许别人玷污,我的信念不允许别人践踏。人的发展水平越高,对精神价值就越是看重,越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尊严。这个层次的为己,已经超越了自私.因为这其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包含了为别人为群体的内容。

为己的最高一个层次,是为了自己的发展和生命的充实。,为了自己的良心和精神的自我欢欣。这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达到一种高层次的体认之后的境界,是在基本需要得到较充分的满足,精神有了相当的发展水平之后的境界。此时的为我为己,已经消泯了目的与手段、人与我的区别,把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在大我的意义上理解我,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对生命的体味。

由此可见,为己并非全是坏事,相反,还可能很不错呢。

为人也是多层次的。许多人把需要只看成是为己的本源,其实是缺乏省察的。人作为合群性的社会存在物,其需要中也包含了合作、同情、施爱、助人为乐的内容和倾向。在欲望的层面和内容上也不只是利己只为己的,除了为己的一面外,还有为人为群的一面。只是在为己与为人,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与别人的需要和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更易于将侧重点放在利己为己方面而已。

通常所说的为人,基本上指为别人着想,屈己从人,克己为人,甚至舍己为人,即是说在自己的利益、需要、兴趣与他人有矛盾时,要谦让、要克己,总之要从利于对方的角度和立场出发,而不应从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里的对方也包括集体、国家等。这种观点就是所谓利他主义。

为人的另一意思,是为了让别人看,能得到别人的赞赏。

为人和为己既是多义的,两者又往往纠缠在一起,抽象地看,能够划出一道界限,具体地讲,它们既有对立,而又相互渗透,彼此包含,很难拆得开。比如为集体努力工作。集体本身就是包含了我自己在内的,我为集体的同时就包含了我为我们的意思。我为大家,大家为我。我为大家时,我并不是外在于大家的,大家就是我们,如果这个大家与我毫无关系,甚至是与我对立的方面,那我为什么要为这个大家?

我们感到:为己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层次,为人也要考虑具体对象的实际能力和特殊条件。自立才能立人,自强才能强人,自己发展不起来,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较弱,是很难利人助人的,即使有良好的动机和愿望,实际上也是无法实现的。自己没有较高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缺乏理性思考的本领,还可能从为人利人的动机出发却导致害人损人的结果。青年人有较强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值得鼓励。因为没有强大的自我,道德水平和质量实际上难以提高,即使大家能互让互谅,保持一团和气,社会也难以有较高较快的发展。这个道理,恐怕不需要多高的思维能力就会明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