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整合如何可能

整合如何可能

时间:2023-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整合如何可能二、整合如何可能?新时期青年价值观的整合在这样两个前提下是可能的,其一是充分认识多种价值资源的差别,其二是充分挖掘不同价值资源的共同点。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说清楚整个社会价值观整合的可能性。过去那种并不健全的脆弱的主体意识由于经受不起冲击,则可能演变成种种失落和失控状态,造成思想混乱和风气败坏,严重削弱甚至瓦解社会的凝聚力。但显然,这一转变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整合如何可能

二、整合如何可能?

新时期青年价值观的整合在这样两个前提下是可能的,其一是充分认识多种价值资源的差别,其二是充分挖掘不同价值资源的共同点。

诚信、爱国、尊重自我、自主选择、公平公正,可以成为青年人的共同价值观。

有人说,青年人现在是一盘散沙,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对他们讲道理他们不听;给他们提中肯的建议他们不睬;担心他们今后的发展他们说你白作多情;真是没办法。现在要像过去那样一声号召把他们凝聚起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除非给好处费。当然,表面上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态度很合作,可心里在想什么?笑什么?认同什么?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他们的心口不一可是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命运的。

有人认为,没什么关系,没什么大不了,他们只要认真赚钱、买房、娶妻生子,不闹事,不来向父母伸手就行。

还有人认为,不要只看到他们不好的一面。他们往往是形散而神不散,他们的创造力、魅力、聪明,我们已经没有了。现在哪一家公司少得了年轻人,他们才是公司发展的生命线。

评价中如此多元的青年,究竟能不能用一些共同价值观把他们整合起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说清楚整个社会价值观整合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青年价值观的整合问题是新时期社会价值观整合的问题之一。

改革开放20年来,由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观念上的激烈冲突和深刻变化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个人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多。

整个社会实际活动主体多样化、多层次,反映在思想上就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增强、社会的多样化意识增强。关于一些事情好不好、该不该的意见和看法,就不是只有一个声音、一个标准,而是有多个声音、多种标准。在这种多样化的格局下,统一只能靠多元主体间在利益、条件、生活方式上的共同点和相互联系来维系,靠相互交换、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来建立,不能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和统一规定来实现。

此时,原先集体主体和群众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在一些方面不到位的问题变得突出了,原先存在着的整体与局部、领导和群众、上级与下级之间责权利结构不合理、主体意识不健全、不落实的情况和矛盾变得尖锐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由于利益重新配置所产生的冲突变得越来越微妙复杂了。

过去那种并不健全的脆弱的主体意识由于经受不起冲击,则可能演变成种种失落和失控状态,造成思想混乱和风气败坏,严重削弱甚至瓦解社会的凝聚力。比如“主人”由于破除“三铁”而产生严重的失落感,某些“公仆”在金钱和物质的利诱下失去控制,等等。总之,随着经济体制和机制的转轨,个体主体意识增强的正负价值所带来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

第二,价值体系的重心开始转移,由高度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但政治化、道德化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功利和实用取向的消极作用也表现得较为突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价值体系重心向经济转移,是一个国家立根固本的行动,它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也肯定了公民经济活动中个人物质利益的道德正当性。在此基础上,逐步确立了以功利和实用为倾向的新的价值观。这一大的观念转变有其现实性的一面,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生活的自我更新。但显然,这一转变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取向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并以各种不同形式,阻碍着政治与经济、经济与道德关系的健康发展。而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也没有完全避免功利主义和庸俗实用主义的消极作用。

当前社会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倾向:一种是用过去那种对马克思主义片面甚至扭曲的理解来看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总觉得这样在政治上、道德上会失去很多东西,甚至失去社会主义。另一种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容易变成只搞经济、只讲赚钱,只有物质财富是实的,其他一切都是虚的。这两种片面性都源于一点,即对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全面发展之间关系持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解,把它们割裂和对立起来了。这两种片面性之间的冲突,表现得极为广泛,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价值观念冲突的焦点。

第三,人们的价值行为发生转变,逐步开始从权力化的目标模式走向实力化的目标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矛盾和问题也很多。在主体多元化、经济活动市场化的环境里,以对行政权力系统的信任、依靠和追求为目标的价值行为目标模式受到挑战,不少人已开始转变目标,去向社会和市场寻找实现自己价值的新的标志。人们开始意识到:要实现自己个人和单位的价值,不是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条路。不论在“官场”还是在“市场”,也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文化上,总之,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只要你有实力,做出成就,取得成功,你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就会把实力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但是,实力本身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知识、技术、能力、资源、财富、金钱、人缘、关系、经验、资历、品德、威望、权力地位,甚至体力、相貌、年龄等等,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实力。在务实、追求实力的倾向中,对实力的理解显然存在着许多混乱和冲突。比如,庸俗的实力观,把目光短浅、损人利己的“现得利”的本事当成实力;再比如:保守的实力观,仍把行政权力当成最高实力,迷信“有权就有一切”。实力和权力之间存在的交易、权力化模式的“余威”等都使价值重心的迁移伴随着种种失范现象。这些不健康的心态,在价值观念变革中都有一定的腐蚀性和破坏性。

第四,社会价值体系的运作机制发生转变,从静态调节为主走向动态调节为主。整个社会的活力增强、节奏感加快的同时,不安定感和失落感上升。

完全按计划调节的观念,在思想上往往就以静态调节、以计划本身保持相对稳定为前提,让实际操作服从计划。守静、求稳带来的惰性,等、靠、要的行为方式带来的依赖性等等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静态调节的主要特征。这种方式已被市场经济体制所打破,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动态调节,首先就表现为让价值规律发挥基础性作用,以市场调节生产和经营,使竞争规则发生作用;其次还包括使本身市场化,即让计划也面向市场,反映市场,服从市场的规律,通过市场来引导经济活动达到目标。这种客观机制的转变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就是市场意识、效益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代价意识的加强。单位和个人面前总是机会与风险并存,谁都无法安于现状,总要不停地去闯、去开拓、去竞争,整个社会的活力因此而加强,节奏感也随之加强。由静态走向动态,对大多数已习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的人们来说,也许是一个痛苦和艰难的过程,风险、机遇、竞争对一些人来讲,也意味着不安定感、紧迫感甚至失落感的上升。

讨论新时期社会价值观的整合应当以以上四个方面的变化为基础。当然从个人、微观的方面去看,价值观变化的内容会更多、更复杂也更具体。但是,微观、个人价值观念的变化离不开宏观的大背景。就目前情况来说,解决宏观、社会层次上的问题远比一个一个回答个人的思想问题重要。个人,尤其是一般群众个人的价值观念转变,要让人们自己在实践中解决。而国家、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整合,则需要决策层和领导层集中注意力,从深层和高层次上加以处理,开展新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建设,以达到多元统一的目的。

所谓价值观整合,一方面就是指多元基础上的统一、合成。

这里,对统一要有正确辩证的理解。如果仅仅把统一理解为单一,即要求所有的人对任何事情都只有唯一的评价标准,那么在价值领域中,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不仅人们的主观态度势必会有所不同,而且事实上每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正确的科学的统一观。包括两种意思:一种是以一个主体为基点的多种价值的统一,另一种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统一。对于第一种统一,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完成,或者在多种价值中选择一个,或者改造客体。而不同主体之间的统一就要取决于他们在利益、需要、能力、条件方面的一致性和相互关联。在有共同点的地方,不同的主体会有共同的价值和价值标准;在没有共同点的地方,不同的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共同的统一的价值。这是价值主体论的必然结论。“寻求共同点”是处理多元价值冲突,形成统一意志或一致意见的一条基本途径。

所谓价值观的整合,另一方面还包括着一定原则基础上的共存、妥协和容忍。并非所有的整合都是完全统一的。有些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矛盾、冲撞的价值观念仍然可以在对一些最基本价值支点的认同中整合起来。这里,整合实际上成了一个多元价值观共同存在并取得健康发展的活的框架结构。

新时期价值观的整合在这样两个前提下是可能的,其一是充分认识多元化价值资源的差别,其二是充分挖掘不同价值资源的共同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经济运行机制转轨以来,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中国传统的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蕴涵在市场经济中的一套价值观体系,这3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是造成新时期上述4方面价值观冲突变化的主要原因。谈整合的可能必须围绕这3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价值资源进行理论思考。一方面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价值观念在服务对象、作用方式和运行机制上存在很大差别,整合的目的不是要消融这些差别,而是承认差异,承认多样化生活方式基础上它们各自发挥影响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把握3者在某些具体环节上的共通之处,使3者围绕着共同点在新时期价值观建设中分而有序、和而不同,在多元分化基础上有共同的价值认定。所以整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统一,而是承认、包容差异基础上的价值观的丰富开掘。离开这一点,奢望无差别的统一是不现实的。

对整合而言,更主要的倒是要思考3者实际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在有联系的地方,就有彼此整合到一个价值观念体系中的可能,也使当前价值观冲突的矛盾得到缓解。目前来看,至少在下面这几个关节点人们有共通之处。

1.诚信原则

诚信原则是三种不同价值资源所共同认定的基本规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一直很重视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诚信”,甚至对没有外在评价情况下一己的“心诺”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成圣”之道的角度强调了对人对己心诚、使人信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中对党对人民忠诚不二的观念同样得到强调,而且这一要求本身就是吸纳传统价值观中的积极内容的结果,只是在要求上具体化了;市场经济信用为上,在这里,诚信首先不是一种道德要求,而是利益要求下的义务和基本游戏规则,诚信所关注的也就主要不是“心诺”而是“言诺”,不是“主观之诚”而是“客观之信”。市场主体缺乏诚信,没有信用,即使一时间是丛林之王,也无法长久在竞争中取胜。

由此可见,诚信原则是三种不同价值资源所共同认定的基本规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汲取传统儒家伦理中“诚”与“信”结合的合理性,提升“不许假诺”的市场经济基本义务要求,充实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使其立足于道德自我又面向他人,在具体的人际、事际关系中落实诚信。

2.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所有价值原则的核心。合理的以服务为宗旨的价值观应当是义利结合。

传统儒家伦理中有明显的“道义”倾向。在先秦,讲先义后利,到汉代经学,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及至宋明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道德皈依气息浓厚。这里面有畸形变态义利观的消极影响,但是不能否认,这种价值观实际上从极端的角度强调了为“义”献身的重要性,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意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逐步成熟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重利轻义,肯定个人利益的神圣性。这里面有竭力追求功利、完全无视道德的义利观的消极后果,但为个人利益驱动所激发的为市场服务、为利服务的意识却很强烈。一个为道德义务和责任的神圣性服务,一个为经济利益的获得和增值服务,服务的对象不同,服务意识却相通。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所有价值原则的核心,人民既是服务者也是服务对象。由此可见,服务意识是三种不同价值资源的又一共同点。我们可以在社会主义奉献伦理和市场经济功利伦理相结合的基础上落实服务意识。无限颂扬道德而摈弃功利的义利观是虚伪的,竭力追求功利安全无视道德的义利观则可能产生罪恶。合理的以服务为宗旨的价值观应当是义利结合。这是新时期价值观整合的又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结论。

3.公平观念

实现社会公平和平等、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实现社会公平和平等、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但过去,公平问题在思想上被扭曲了,在实践中也没有真正做好。

人们习惯于“截长补短”、劫富济贫、不习惯竞争、各得其所;习惯于“损有余补不足”的平均主义,排斥竞争,不重视效率。市场经济通过公平交易、平等竞争、等价交换等原则具体体现追求公平的社会理想。但是,“看不见的手”并不导致一般的善,它也可能带来大量社会不公平现象。因为市场本身的效应是否有限、市场安排是否公正、是否要政府来干预等都还是问题。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系严格来说,缺少关于公平的规定,但“均贫富”“天下大同”的思想还是有的。作为一种价值资源,要想继续发挥作用,创造性地更新成了迫切要求。公平观念是整合这三种不同价值观念体系的又一共通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以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但决不排斥效率,不留恋贫穷,要以提高效率来实现富裕;不排斥竞争,而是鼓励公平竞争,让短的赶上长的。换句话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内在地统一起来,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中达到目的。

可见,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整合是可能的,这种整合不是一般意义上简单的统一,而是在认识到各种不同价值资源区别的基础上,在找寻它们共同点的条件下,赢得价值观的健康和谐发展。

具体到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整合也要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也就是认识差异,寻找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当代青年完成与主导价值观的磨合。

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青年价值观演变的历史进程,甚至再走远一点,回溯五四以来历次青年运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几代青年所追求所赞同所反对的对象和内容已有了很大的差异。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感情态度可以说已是两个世界。即使同样是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独生子女群体,所思所想所欲所求也会大相径庭。在他们身上,传统的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作风、社会主义新时期价值观念、市场经济价值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其范同、程度也很不一样。整合显然不能以过去的标准过去的偏好来抹杀当代青年合理的价值追求,而需要充分考虑当代青年的特点和现实,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当代青年而言,我们要在认识到他们价值观差异的同时,寻找整合所需要的共同点。从大的内容来说,爱国仍是当代青年政治观上的共同追求和情感归依。只不过,具体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从小的方面来看,尊重自我, 自主选择也还是当代青年价值主体定位的基本取向。从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期望来说,公正还是当代青年共同的理想之梦。

在对这些共同点的体认上,当代青年并没有大的分歧。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底气说整合是有可能的。

爱国作为政治观上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很具体的,可以成为整合当代不同青年群体的一个价值支点。对青年学生而言意味着莫负大好时光,努力增长知识;对于职业青年来说,具体而言就是实实在在搞好服务;而对于那些洋行里的青年“买办”来说,则意味着不辱国格和人格。

爱国并不是唱高调,它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尊重自我、自主选择作为价值主体定位的重要内容,可以成为整合当代不同青年群体的又一价值支点。尊重自我和自主选择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当代青年一方面强调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注重其具体内容的落实。有自主精神的青年是健康、有主见和成熟的青年,而非人云亦云的“盲流”。有自主精神的青年也应善于与人合作,树立协作精神。

公正作为一种伦理原则和秩序机制,可以成为整合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又一价值支点。每一个有责任心的青年都会对公正的伦理原则和社会理想取认同态度。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行为规范上实现这一原则,比如:如何对待人际矛盾、如何信守诺言、如何献出关怀和爱心,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