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反满的时代内涵及其局限

反满的时代内涵及其局限

时间:2023-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反满的时代内涵及其局限从历史进程中考察,孙中山举起的以“反满”为特色的早期民族主义旗帜,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意义的。早期民族主义,虽然包含了反帝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深层内涵,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孙中山认识上的局限,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是模糊的。

反满的时代内涵及其局限

从历史进程中考察,孙中山举起的以“反满”为特色的早期民族主义旗帜,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意义的。

第一,早期民族主义锋芒所向,主要是指向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这是与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分不开的。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彻底合流的事实,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演变成为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渗透,而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则是中国各族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同盟之间的矛盾。清政府由一个独立、主权的政府降为“洋人的朝廷”,决定了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的斗争成为主要矛盾的焦点。“反满”口号之所以在进入20世纪时仍深入人心,成为鼓动群众最响亮的动员口号,除了广大汉族人民的传统心理作用外,主要是反映并揭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帝国主义走狗与人民群众的矛盾,而清政府则成为矛盾焦点这个客观政治现实。

第二,中国民族革命任务,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包括对外要求民族独立和对内实现民族平等的两项基本任务。历史表明,国内实现民族间平等的先决条件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孙中山当时强调反满,并不意味着放弃反帝斗争。孙中山明确提出所以要突出反满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是一个卖国政府,要争取整个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不打倒这个政府是做不到的。他反复强调的“欲免瓜分,非先推倒满清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孙中山在《致苏汉忠函》中,还进一步表露出强调推翻清政府的深层政治认识。他说:“因为满族已在衰落和死亡之中。他们将不能久留在中国。我们如不急起驱除之,外国列强则将在不久替我们赶走满族。那么,我们将成为另一统治民族的奴隶。”强调中国“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20〕如果把孙中山这些言论前后联系起来,就会使我们对反满与反帝的内在联系及其因果关系多一层理解,对中国社会深层次的民族矛盾对当时反满口号的制约作用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三,早期民族主义,虽然在形式上突出了反满,然而实际上却把反满与争取民族独立运动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便把民族主义置于爱国主义旗帜下,赋予反满口号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时代内涵,增添了反满斗争的崭新生命力。反满之所以成为辛亥革命时期鼓舞斗志,激动人心,富于政治号召力的口号,其实质就在于符合当时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民族关系的重大变动。这是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归纳起来,孙中山早期民族主义,特别重视并突出反满的时代意义,并把反满置于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地位。确切地说,这种反满斗争正是中华民族为挣断帝国主义列强的枷锁,实现中国民族独立与解放而采取重大战略决策的理性思考,是寓有深义的。

第四,早期民族主义中,反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口号,而是把反满同创建资产阶级共和政府联系在一起,进一步为反满思想充实了积极健康的政治内涵,使反满斗争实际上成为推翻封建帝制与建立共和相衔接与沟通的桥梁。这便真正体现出反满斗争的理论价值和实现民主革命的重大现实意义。

最后,除肯定反满对中国民族革命的理论意义及其重大政治贡献外,也要客观地分析孙中山早期民族主义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及其历史局限。

早期民族主义,虽然包含了反帝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深层内涵,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孙中山认识上的局限,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是模糊的。一般来说,民族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那就是要讲斗争策略的。近代中国民族革命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完成民族的独立,彻底挣断帝国主义侵略控制的枷锁,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创造条件的。早期民族主义把民族革命的主要锋芒指向国内的满族统治集团,未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口号,固然有争取列强对中国内战保持“中立”的策略意义,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反满,客观上必然冲淡,甚至模糊反帝的民族意识,进而淡化了反帝斗争。

【注释】

〔20〕致苏汉忠函,《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9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