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早期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早期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时间:2023-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孙中山对欧美等帝国主义的认识,是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但是受到人种学的影响,他对帝国主义对外政策的侵略本质的认识,在早期却是不清晰的。应当承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他对待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缺少深刻的认识,也是同所谓中国与日本是“同文同种”的认识不无关系的。特别是在思想认识上的不断提高终于实现了其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早期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孙中山对欧美等帝国主义的认识,是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孙中山的价值观及其切身经历与感受,曾使他在一定时期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制约着对帝国主义本质的深刻了解。

孙中山虽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但在1878年,他12岁时便去了檀香山。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祖国与故乡到海外。从这时开始,外面的精彩世界便对他有了很大的吸引力。他自述:“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思。”〔21〕接着在该地意奥兰尼学校就读,从此他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教育。14岁时,他在课余还读古文和史书。据载:除攻读古文外,“好读史乘,故英文进步甚速”,所读有“华盛顿林肯诸先进的革命过程史乘”。〔22〕

孙中山于1886年(20岁)在香港中央书院毕业后,立志学医。到美基督教长老会所办广州博济医院附设的南华学堂读书。不久转入西医书院(即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在学医五年中,除医学课程攻读植物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药学、物理学等外,他还广泛涉猎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历史、农学等类书籍,尤爱读《法国革命史》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文游学之余,兼涉树艺,泰西农学之书间尝观览,于考地质,察物理之法,略有所知。”〔23〕

孙中山从青年时期到香港求学,从中学到大学,大都在香港度过。英国人统治下的香港的物质文明与市政建设以及社会治安等显著成就,同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内地城乡的巨大反差,给他以很大震动。后来,他回忆时仍感触颇深地说:“则我于三十年前在香港读书,暇时辄闲步市街,见其秩序整齐,建筑闳美,工作进步不断,脑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我每年回故里香山二次。两地相较,情形迥异,香港整齐而安稳,香山反是。我在里中时竟须自做警察以自卫,时时留意防身之器完好否。我恒默念:香山、香港相距仅五十里,何以如此不同?”通过他的比较研究,“知香港政府官员皆洁己奉公,贪赃纳贿之事绝无仅有,此与中国情形正相反。盖中国官员以贪赃纳贿为常事,而洁己奉公为变例也。”〔24〕孙中山从香山与香港的对比中,清楚地看到中国城乡落后正是因为清朝政府专制统治的结果,而要使中国走向文明进步,必须“改革中国之恶政治”,“组织良好之政府”。〔25〕他说:“我因此于大学毕业之后,即决计抛弃其医人之生涯,而从事于医国事业,由此可知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香港也。”〔26〕

孙中山对欧美以民主、自由、平等相标榜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对美国人民更是充满了希望其支持中国革命的渴望。他说:“拯救中国完完全全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但由于这个问题近来已涉及全世界的利害关系,因此,为了确保我们的成功、便利我们的运动、避免不必要的牺牲、防止列强各国的误解与干涉,我们必须普遍地向文明世界的人,特别是向美国的人民呼吁,要求你们在道义上与物质上给以同情和支援。……因为我们要仿造你们的政府而缔造我们的新政府,尤其因为你们是自由与民主的战士。我们希望在你们中间找到许多的辣斐德。”〔27〕

孙中山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利弊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受到人种学的影响,他对帝国主义对外政策的侵略本质的认识,在早期却是不清晰的。他说:“世界上的十五万万人之中,顶强盛的是欧洲和美洲的四万万白种人。白种人以此为本位,去吞灭别色人种。如美洲的红蕃已经消灭;非洲的黑人不久就要消灭;印度的棕色人正在消灭之中;亚洲黄色人种现在受白人的压迫,不久或要消灭。”〔28〕用研究人类血统肤色,气候地理等条件的观点代替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科学分析,这是孙中山在认识上的另一误区。

基于上述种种模糊概念,便使孙中山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在判断帝国主义对外政策及其侵略本质时,加强了他对欧美西方国家的政治幻想,从而模糊了民族革命视线。这样也就在实际斗争中冲淡了对中国民族的真正敌人——帝国主义的科学认识。应当承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他对待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缺少深刻的认识,也是同所谓中国与日本是“同文同种”的认识不无关系的。实际上,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彼此在政治上勾结,共同压迫中国各族人民,狼狈为奸,荣枯与共的命运,使帝国主义不可能对中国革命抱着超然物外的态度。即使列强打出“中立”旗号,也只能是反映其政治需要的一种伪装罢了。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缺少科学分析态度,从根本上来看,正是反映出孙中山认识上的局限。

早期民族主义,就其基本属性来看,显然是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历史范畴。但是,其中仍保留着一定的种族主义色彩,如不适当地强调构成民族的“血统”因素,以及把满族视为“异族”等,便是这种封建种族意识带来的某些消极影响。孙中山提出的以反满为旗帜的早期民族主义,尽管存在认识及历史的局限,但从整体上看,以旗帜鲜明的反满民族革命的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在推动辛亥革命高潮的历史进程中,是起到重大作用的,因而在我国民主革命历史上是占有光辉的历史地位的。

孙中山是一位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前进的革命家。在他的晚年,经历过辛亥革命后年轻的共和国的艰险辛酸岁月的磨炼以及在同帝国主义列强变本加厉地扶持封建军阀,扼杀共和国的艰苦斗争,推动他在同帝国主义生死大搏斗中锻炼得更坚强。特别是在思想认识上的不断提高终于实现了其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事件,给全世界劳动群众和被压迫民族带来了解放的新希望,同时也激励着孙中山的战斗热情,在政治上焕发出青春活力,投入到为中国人民革命解放的新高潮中来。俄国“十月革命”缔造的新型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了俄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法令》和《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同时向全世界公开发布了废除(取消)沙皇和临时政府时期向外国所借国债的决定。接着,又宣布废除中俄之间的不平等条约。苏维埃政府主动放弃沙皇时代奴役压榨中国人民的各种特权,体现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崇高原则和道义精神。俄国“十月革命”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胜利国”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凡尔赛和约》规定:被德国侵占的中国山东半岛的权益,转归日本所有。消息传来,震动了整个华夏。

1919年中国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帝国主义列强与封建军阀政府展开了猛烈的冲击。这表明中国各族人民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在“巴黎和会”逆浪的刺激下,开始了新的觉醒,一个中华民族求生存、求解放的新的民族解放潮流以不可抗拒的声势降临到神州大地上。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民族解放新浪潮中诞生,她以崭新战斗姿态出现在政局纷纭、动荡的中国政治舞台上。20世纪20年代,在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剧烈变动的新情况下,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诚挚热情的帮助下,孙中山认真地从中国民主革命道路上的风风雨雨中,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完成多年来的革命理想和夙愿,他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的战斗姿态,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赋予民族主义以鲜明的反帝内涵。进而显示出以反帝爱国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的战斗威力。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揭开了国民党改组后,“国共合作”的历史新篇章,同时宣告孙中山民族主义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阶段,成为指导中国反帝爱国斗争实践,实现伟大的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政治宣言。从反满到反帝,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孙中山对早期民族主义的重大创新与发展。

孙中山为了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富强的崇高理想,以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经历反清起义的多次挫折和艰苦磨炼,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超人的胆识,终于在1911年武昌起义不久,在全国民主高潮中推翻了清政府,缔造了共和制度,埋葬了封建帝制,开辟了我国政治史上的新纪元。

【注释】

〔21〕复翟理斯函,《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47页。民族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87—189页。

〔22〕《檀山华侨》第15页。转引自《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第28页。民族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87—189页。

〔23〕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7页。

〔24〕在香港大学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115—116页。

〔25〕在香港大学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116页。

〔26〕在香港大学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116页。

〔27〕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55页。

〔28〕民族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